曹操墓在哪里?(1): 对几点质疑的质疑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专家回应曹操墓质疑称亲手发掘魏武王石牌(图)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

曹操墓在哪里?

■故乡说

说曹操死于正月,曹操葬于故里安徽亳州谯陵。以魏文帝曹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为证。

■漳河说

推断曹操墓随着漳河的改道已入河底。传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墓。

■安阳(彰德、相州、殷都)说

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临漳曾属彰德府)习文村一带。

■七十二疑冢说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七十二疑冢”说。过去民间认为河北磁县古墓群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共134穴。(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元和郡县志》:“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为名”。治滏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慈州废,地属相州(安阳)。)


------


一般学者认为,曹操的墓地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老家亳州、封地邺城、魏都许昌。


一。 葬在老家亳州的认为:如果在安阳,为什么他儿子曹丕死后葬在亳州。专家也提出可以与曹操的子孙进行DNA鉴定,来确认曹操墓的真假。一位“才高八斗曹植 ”的网客自称是曹操第82代后裔,在天涯社区发表《关于我祖魏武王曹公孟德墓被发现的声明》。声明称“我根据我爷爷留下的族谱,查到本家族为曹操的后裔,属于曹植这一分支。”

安徽亳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曹操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威告诉记者,汉魏时期人名多是两个字,没有中间表示“辈分”的字,除孔、孟个别姓氏外,大多数姓氏在明清之前,几乎没有家谱。现在说谁是谁的后代,这个很难确定,所以做出的DNA鉴定肯定也不具参考价值。

赵威进一步说,曹操出生于安徽亳州,但安徽亳州的曹姓很难说就是曹操的后代。“按照我的看法,都不是曹操的后人。由于政治原因,曹操死后,他的后代大多被赶出了亳州。按照我的研究和推断,曹操的后人应该在河南的许昌或河南安阳一带。”

二。不可能在许昌

一来许昌属平地,不是陵墓的风水宝地;二来许昌有汉帝首都洛阳的“陪都”身份,不是曹操的地方。

。邺城在哪里?

邺城是曹操的封地,也是曹操发家的地方。曹操在这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安徽亳州市派出考察组赴安阳到现场察看,结合三国志和其他史料分析,基本认定这座曹操墓是真的。

首先邺城在哪里?大致范围就是现在的漳河北的临漳县、磁县和漳河南安阳县的一带,位于赵国邯郸和卫国安阳之间。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除了那个不通地理沿革的)。

现在来看邺城的沿革:邺城/临漳一带,商朝属畿内名相(这就是为什么安阳称为“相州),西周属卫国(国都在河南汲县,今天的卫辉市,位于安阳和新乡之间),春秋属晋(仍在安阳管辖内)。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筑邺城,距今2600余年。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西汉高祖刘邦始置邺县,属魏郡,魏郡理于此,受相州(安阳)管辖。东汉至三国时仍属魏郡(受相州管辖),郡治理于邺县。西晋属魏郡(受相州管辖),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临漳河而得名,这是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北魏置邺县,属相州(安阳)魏郡。东魏置临漳县,属相州。北齐、北周至隋,分置邺县,临漳县,隶属相州(安阳)。唐宋时邺县和临漳县属相州(安阳)邺郡。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改邺县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县。金属彰德卫(安阳),元属彰德路(安阳),明属彰德府(安阳)。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县治移至理王村(今临漳县城)。故“邺镇”也向北移了约三里。民国初年,隶属河南府河北道,道治在卫辉(原河南汲县,现卫辉市);民国13年废道,直属河南省安阳。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临漳县被并入新建的邺县(包括现在的漳河北的临漳县和现在漳河南安阳县的一部分),属平原省安阳专区管辖。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邺县被分为三部分:漳河北的部分设立临漳县和磁县(京广线西归磁县,东归临漳),属河北邯郸专署。漳河南的邺县部分就归河南安阳县了。

从齐桓公始筑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在黄河流域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四个世纪之久。

邺城有典故:西门豹投巫治水,曹孟德筑邺城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昭示曹魏之霸业;又有“破釜沉舟”、“铜雀春深锁二乔”、“文姬归汉”等。

四。对质疑的质疑

1。 有个自认走遍天下的人说:“史书说在邺城,又没说在安阳县”,真让人看了倒胃口。

2。 安徽亳州有位研究曹文化的退休李专家,也说“在邺城可能,怎么能在安阳”,他大概连安阳市和安阳县都搞不清,可说对中原地理的历史沿革无知到了极点,还能成为曹操文化的专家。

3。 关于河北省邯郸市刘心长的质疑

66岁的刘心长,从事历史研究30年,从邯郸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岗位上退休,著有500页专著《曹操墓研究》。刘心长疑问:曹操死后才被汉皇帝追封为“武王”的,是在曹操下葬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时间无从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后,那么有没可能把墓再打开来,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 

---- 我的回答:曹操/曹公/魏公/魏王死后被汉朝皇帝追封为“武王”,应当是在曹操下葬之前发生的。陈寿《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从语顺上看,曹操获武王谥号,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过世到二月丁卯下葬之间。这时,汉献帝是名义上的天子,曹操、曹丕是名义上的臣子。因此,名义上武王谥号为汉献帝所赐。而名义上“武皇帝”的谥号则是献帝“十月“禅让”之后,由新皇帝曹丕十一月追尊的。(《尔雅·释诂》注疏“谥”字:“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如果“人死将葬”,也就是即将下葬的时候就可得到谥号,那么“魏武王”石牌和石枕随葬在曹操墓里,很正常。就像现在的领导人,死后、追悼会前,给你加上:“伟大的xx”, “忠诚的xx”,这些平时不用的封号、修饰语一样)。
 
即使是在曹操下葬之后发生的,也有可能把墓打开,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 因为卞氏是在曹操后世之后十年才过世的。史书说卞氏与曹操合葬。合葬就要把墓打开。十年之后,打开墓穴,很多陪藏一定腐烂氧化了,加一些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入土非常可能。

关于墓葬位置,刘心长也认为需要进一步考察。“那个鲁潜墓,我找过3次。如果这次发现的是曹操墓,那么应该能在周围相距43步的位置找到鲁潜墓。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听说发现鲁潜墓?”“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周围会有群墓。”“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死后也葬在邺城附近。如果安阳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也能说明问题。”

----- 我的回答: 史书说曹高陵在西门豹祠西150步,现在看到距现在的西门豹祠址约7至8公里处,如果鲁潜时代用的是同一个单位的话,鲁潜墓就该在曹高陵偏东北2到3公里处。夏侯惇也可能在附近十公里范围内。尤其发现鲁潜墓志的地方是个砖窑,很有可能鲁潜亩早就被专场烧掉了。


刘心长在其著作中对曹操墓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他画出的曹操墓的可能地分为北区和南区。以邯郸和安阳分野的漳河为界,河北磁县讲武城乡以西和时村英乡中南部视为北区,河南安丰乡属于南区,共5平方公里。两区都在曹操遗嘱所描述的方向上。“这两个区域都有可能,我更倾向于北区。”理由是,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而且北区有“高岗”,南区安阳一带则没有。有证据证明曹操是葬在高岗上。曹操的儿子曹丕写过文章记载曹操送葬下葬的过程,他在《策文》中描写曹操墓是“弃宫廷、置山峨”(峨,即山冈地带之意)。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刘心长解释说,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 我的回答:刘兄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是安阳一带,“岗”一般是小斜坡的意思,只要比周围高几米十来米的就叫岗,如果再高了就叫坡了。安丰一代到处是“岗”。再往西约十公里处,就是和林县界的高坡/山林地带了。 第二点,唐朝诗人王勃“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站的是老铜雀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之后,洪水冲毁了邺城,县治移至理王村(今天临漳县城)。老“邺镇”向北移了约三里。公元213年曹操所建的“邺城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当时可是在邺城西墙的北部,铜雀台是在金虎台的大南边。今天老金凤台遗址已经位于现在临漳的大西南,那老铜雀台还不就在曹高陵的东面吗?何况,就一个300年之后的一个后生的诗,就难来作为考古的坐标,也太抬举诗人了吧。

4。 关于政法大学中文系博导黄震云(研究辽金的)质疑

黄震云说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画像石是墓室建筑构件,装在墓室墙上,都是成套成系列的,没有可能是单独一块。从目前的报道上看,也没有发现墙上有画像石被拆之后留下的洞。自己在山东嘉祥武梁祠见过几乎相同的画像石,但比这幅要精美得多,他判断这个画像石等级并不高。“应该不是这个墓室所有,说不定是从外边搬进来的。”“那些画石都是描写汉初刘邦项羽的,魏朝了还对汉文化歌功颂德。不可能”。

------这位老兄不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更不是研究曹操的。他的质疑有什么价值?曹操去世时毕竟还是汉家天下,死后的“魏武王”还是他儿子让汉皇帝给封的。汉家天下说说三百年前的开国事有什么不可能?再说,山东嘉祥武梁祠是什么时候改建的?他能说出来,一定汗颜。

5。 关于“书法不是一流”的质疑

有几位专家说,出土的石头书法不漂亮,不可能是魏王。

---  我的看法:现代有地位的人题字,是写字人的地位,不是他的文章书法。毛主席纪念堂是华国锋,不是当代的名书法家;老邓老江的题字也很多,够不够现代的书法家的水平?重要吗?你写得再好,没那地位,捱不到你挥毫,不是吗?何况曹丕,对那些酸不六糗的文人看不上。


五。历史说

历史上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1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那里,谜团重重。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专家说解开了这一千古谜团,专家的主要依据是一些石牌。 

西高穴村南一片开阔的田地,陵墓规格相当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砖石墓室,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最深处距地表16米,属于典型的深埋墓葬。 墓道长35米,宽9.6米,呈阶梯式内收。在这座墓里出土有金、银、铜器,陶器、兵器等,但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这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专家介绍“魏武王”三个字已足够说明问题,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这块写有“魏武王”的石牌确切的证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三具骨架,经专家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60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男性死亡年龄与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死亡年龄极为相符。(和夏侯惇的年龄也相仿)。

与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这一古墓为曹操墓的还有一块在1998年被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的一块鲁潜墓志,

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

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

另一部文献的记载,更具体地点出了西门豹祠与曹操墓的关系。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到相州(安阳)邺县时说:“故邺城,县东五十步。”也就是说,唐代的邺县在故邺城(曹魏的邺城,在北周就焚毁了)西五十步的地方。这是个很短的距离,这就更显示西门豹祠的坐标意义了。漳河南距邺县三十里的地方应该在今安阳县的西北部。这可以根据唐代的碑刻和墓志铭来证明。

在唐朝开元三年有《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开元七年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阳县西北的清凉山东侧的修定寺,说明邺县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达了今天的清凉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应该说安阳县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属于邺县的。

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多位专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 



曹操墓穴


六。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后来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文武双全,《魏略》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   

公元192年,他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形成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进爵魏王,名义上虽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是皇帝。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      

但是这样一个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的枭雄却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再次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为了防止死后陵墓被盗,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那么这种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么地方呢?      

一种观点认为,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而已。      

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晋代文人陆机、陆云兄弟的《吊魏武帝文(并序)》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曹操丧葬和墓田情况的介绍。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里也都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如果一定要说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这么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死后还有儿子、大臣以及改朝换代后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无人发现,之后却被人没有多少切实依据而指出来,这似乎有些荒诞。      

根据有关记载显示的情况是,由于丧葬从简,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在战火中,曹操的祭殿逐渐遭到了破坏。因为曹操的墓中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植树,过了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史料显示,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过曹操墓,作文为祭。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曹操的丧事和墓葬,在史书记载中没有多少疑问。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就没有人知道其真实的所在了。  

有关此墓无墓志。“曹操所在时期就不该有墓志。”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介绍说,西汉到东汉年间的葬制,一般以墓前立碑说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晋时期,又严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现将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况,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墓志。真正在墓中设墓志并形成墓葬定制,在北魏以后。“曹操高陵年代属东汉末年,正好处在废除墓碑、墓志还没有出现的过渡时期。”郝本性说,“加上曹操掌权后禁碑,主张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没有墓志是正常的。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没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志的记载。”

“不封不树”:这座墓葬规模巨大,砖券墓室形制和结构与已知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但未发现帝王墓上常有的巍峨封土。“这一点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郝本性说。

曹操的薄葬: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说:西汉、东汉帝陵葬制明显不同。西汉帝陵一般4条墓道,东汉变为1条墓道;西汉封土堆多为覆斗形,东汉多为圆形;西汉墓材质以木为主,东汉以石材为主;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到东汉末年,随葬品变为“明器”。这个墓不管从规格、形制、随葬品来讲,达到王侯级并符合东汉晚期葬制特点。曹操开启的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不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并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文,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安阳)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传说成了遗命,显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诈,渲染了其奸雄形象。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愈应符在《曹操疑冢》中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也写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扩大到水底,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褚人获《坚瓠集》续集有“漳河曹操墓”条,说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入行数十步得一石门,“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共134穴。”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那么,曹操的墓葬在哪儿呢?      

一些人根据古诗“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认为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还有人根据民谣“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认为曹操墓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

这几种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      

还有一些人认为,曹操的陵墓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近来,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他们的依据是: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遗令》中说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遗令》中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的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终令》中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从选墓的古代堪舆学理论,这一带也适于建造帝王陵墓。

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后来出土的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也证明了这一点,鲁潜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与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只隔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      

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曹操墓之谜最终会解开。
 

austinli 发表评论于
从这两天的进展来看,所谓官方(考古队)有意忽略对两具女尸的解释。本人坚信这才是关键的疑点。找不到卞夫人的尸体,曹操墓的结论就不能下。可惜国内的质疑声浪不能集中在这一点上。(本人现在美国)。
dogslayer 发表评论于
这些不肖子孙们,给先人们多一点尊重不好么?干吗非要把老曹的墓给挖出来呢?
杨子 发表评论于
还有一个旁证:
曹奂墓:燕王曹宇的儿子,就是曹操的孙子。墓在现“古邺镇”三台南方约5公里的现“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南约300米处。

并且,墓陵现存封土南北长64米,东西宽51米,高4.6米,面积3264平方米。《嘉靖彰德府志》均明载:“曹奂墓在临漳县彭城村。”----这个墓也是东西向、又在现在发掘的那个墓的前方--- 符合墓葬的”子孙埋在脚下”的普通规矩。

1986年春,国家考古队(屈如忠带队)钻探的:封土为夯土,下有砌石,面积比现在封土大。目前还未挖掘。
夹心 发表评论于
不好意思,偶乃一介女流,当不得老弟之称.只不过多看了几本书,考古绝对是外行.前辈之专业术语偶是讲不来的,如果静下心来,可能会讲一些小道道,然终敌不过大家.
夹心 发表评论于
从你的文,曹操死时没有被封魏武王,因为刘家绝对不知道汉家要改名叫魏国,所以,魏武王之用之石碑,不可能下葬到墓地.如果十年后卞皇后下葬,会带去魏武王之称号,那么墓中当有76岁的卞皇后之遗骨.如果卞皇后没有同葬,则墓中不可能有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碑.
所以,偶很怀疑,继而否定.
你的质疑便不成立.
杨子 发表评论于
人家专家都是不到时候不出鞘。都在查资料、权衡和观望呢。

快了。大腕很快就会“博导”了, 一批博士教授院士的论文、很快就会出现了。
夹心 发表评论于
哈哈 你站在哪一边啊?
连偶这样的门外汉都觉得怀疑和否定,国内的砖家呢?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砖家怎不吭气?
杨子 发表评论于
其实,你的“古代诗歌是不能作为考古凭据的”本来是我要质疑刘先生的。他就是拿王勃的诗句做文章,认定在古邺城的北区而不是南区,我才花大力气来论证它的方位的。

王勃名气大,刘先生以为有他的诗就可以作证。如同我们的后代所说不定也会拿北岛或舒婷的诗来佐证什么一样不可靠。其实,他王勃不过也是300年以后才到的古邺城。一个外乡游人,又没导游和旅游小册子,一看到西方偏北10度有134个大墓群,就以为那是铜雀台老主人的墓。其实诗里也没说是曹操的墓,只说葱葱一大片,是吧?一定说是曹墓都是现代文人联想的。

刘先生就是因为这首诗质疑那片墓地,所以,你其实也在质疑他立脚。
夹心 发表评论于
还想说一下大棚,不像考古用的大棚.遮盖就够了,而是亮亮堂堂,雄伟气派.偶见过北京的....王的电视现场挖掘,那棚子盖得很好,则风避雨,用完可拆,哪里像这,像交易大厅,遮风避雨不需要高度那么高吧.安阳还很穷,没必要讲排场,考古大棚做的那么考究吧?
夹心 发表评论于
黄河古道改道很多次,历史上的地名变化也很多,怎么说呢,安阳那地方的古墓太多了,邙山那古墓也很多.距离许昌还是邙山近些.曹操多聪明啊,不会轻易地就让后人把他找到.何况有预兆,死前一年就开始准备.
最大的疑点:墓中没有卞皇后.
夹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杨子的评论:
对不起,对你的解释还不能达到被说服的地步.要知道,古代诗歌是不能作为考古凭据的,因为文学性允许一定的虚构和不确定性.何况古人都是诗人,诗人的特性,偶想你也应该比偶更清楚吧.窃以为还是以史书和地方县志的记载作为凭据来考古为是.
至于大棚,应该是确认为可以发掘的高等级的大墓才建造的.推想一下,发掘工作至少要三个月吧,现在是12月,也就是说,9月份开始,那么,大棚应该9月前建好.安阳很冷,也有沙尘.据偶所知,三个月后的大棚不应该很新.可是,偶看照片,大棚很新.如果是5个月呢,半年呢?好,就算不纠缠大棚,还有许多别的疑点.例如:为什么不说此墓是个高级别的王呢,那个战戟是曹操赏给他的?石碑是盗墓贼带进去的,或者是雨水冲刷进去的?......
依然怀疑加否定.谢谢你耐心回答偶.
杨子 发表评论于

在“现在的邺镇”往西约5公里处是“习武乡”(现归磁县),
在“现在的邺镇”往南约4公里处是“习文乡”(现归安阳县),
在“习文乡”的正西3公里左右是“西门豹祠”(现归安阳县),
在“西门豹祠”的正西8公里左右就是“墓地”了(现归安阳县),
这些地方都是“古邺城“的区域,现在都不在“临漳县”内。
杨子 发表评论于
关于夹心的两点:
“安阳不是曹操墓的地方,邺城才是”: 现在这墓地所在地是“故邺城的范围”1952年之后,才划到现在的安阳县。
过去, 安阳(相州/彰德府)管辖现在的河北磁县、现在的河北临漳、现在的河北魏县。
并且,现在的这个墓地所在地是在“古邺镇“正西约10公里处, 在现在的“邺镇,(洪武大水之后北移了约三公里)”西偏南10度左右,可见,非常符合王勃的“西望”,再加上“现代邺镇”的正西是讲武乡(北朝134墓群)的所在地。所以王勃西望、西北望全是墓地就印证了。讲武乡过去也是邺城的管辖区,现在归磁县(50年代划分一刀切:京广线西归磁县,东归临漳)

“现代大棚”: 老弟,挖掘任何大型陵墓,都要盖一个临时搭棚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雨季把墓冲塌了。现在的临时搭棚比过去好一些而已。就像这个墓是石拱的,比西汉和早期的木头壁--一开挖就腐烂、土夯的---一见大雨就塌了,要好多了一样。

鸟忆高飞 发表评论于
痛揭了那些借质疑来自我炒作的学术垃圾们的真面目!向您致敬!请继续努力。
鸟忆高飞 发表评论于
好!
夹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杨子的评论:
偶觉得下定义是曹操墓,仅仅根据石碑还是草率,刚才偶仔细地阅读了你的文章,觉得安阳不是曹操墓的地方,邺城才是.曹操正月死,初二葬,曹丕回邺城,应该是葬了后去的,才大飨乡里的.
另外,大家都公认卞夫人是曹操死后10年后合葬的,那么,墓中应该有卞夫人的遗骸.怎么没有呢?70岁老妇人的遗骸应该有.
偶说的大棚是指当地政府建的盖在疑是曹操墓的现代大棚,不是墓道.盖大棚至少应该在确认曹操墓后才盖吧,怎么会先盖后发布消息呢?所以偶推断是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说曹操墓有噱头.吸引游客而已.
还是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
杨子 发表评论于
我也在纳闷他们如何解释那两具女尸。因为同样在终令遗令里,曹公明言不可以有妻妾陪葬。
考古队员金先生说:可能是女侍从。

关于夹心的质疑:“东汉以石材为主”已经比西汉的木头墓好多了。
西汉、东汉帝陵葬制明显不同。西汉帝陵一般4条墓道,东汉变为1条墓道;西汉封土堆多为覆斗形,东汉多为圆形;西汉墓材质以木为主,东汉以石材为主;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到东汉末年,随葬品变为“明器”。这个墓不管从规格、形制、随葬品来讲,达到王侯级并符合东汉晚期葬制特点。曹操开启的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夹心 发表评论于
曹操那么聪明,怎会葬在这样一个没水准的墓地里?何况曹丕正当政,势力正旺.墓室壁画,感觉也不.....怎么说呢,算是个怀疑派吧.觉得那不是曹操墓.你看保护墓地的棚子都架好了,才宣传,为什么不是在刚发现时发布消息呢?所以,是旅游,是炒作.是旅游宣传.
austinli 发表评论于
那又怎么解释两具女尸的年龄特征?卞夫人谢世时应七十余岁矣。这一点应该是主要的质疑点。
杨子 发表评论于
现在什么都有可能。安阳那一带的古墓多了。

人家常说,在西安,随便踢一脚,跳出来的石头蛋可能就有2000年的价值。在安阳,随便踢一脚,跳出来的土坷垃可能就有3000年的文化。
dq-ranger 发表评论于
应该是夏侯家的。证据多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