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和谐处世之道(三)
对第一、二讲的简要回顾。
在前两次课中,我们围绕着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大家共同学习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课“柔弱”、第七十一课“微妙”和第七十九课“知人”。这三课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消除不和谐的根源,应当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就是不要处处去与人争强斗胜,而要学会以柔弱的姿态与人相处。具体讲就是要学会容忍大千世界里的各种人和事,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做到为人处事微妙玄通。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不良情绪的过程。《道德经》认为,“自胜者强”,这种能够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就是与人相处怎样才算是柔弱呢?是不是只要轻言细语就算柔弱了呢?轻言细语只是一种形式,柔弱的关键在于人的心态。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柔弱呢?我们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三十课“谷王”。
第三十课 谷 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张良的故事。
张良是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的军师,他对于建立汉王朝功不可没。当年,他是怎样发迹的呢?相传张良年轻时并无过人之处,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次奇遇。这一天张良过河,正在桥上走,迎面过来了一位白发老人,走到面前时,老人突然把脚上穿着的鞋子往桥下一甩,鞋子随即落到河里。张良正纳闷,只听见老人说:“你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张良满肚子不高兴,明明是你故意丢下去的,凭什么让我去给你捡上来?心想拒绝,但眼见老人满头白发,又一想何必跟这么老的人计较呢,于是耐着性子下河去把鞋子捡了上来。正要交给老人,没想到老人接着伸出脚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这回真生气了,这个老头怎么这么无礼?但又一想,既然已经捡上来了,看在他是老人的份上,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又把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穿上鞋后,说话了:“孺子可教也。”接着说:“三天后的早上,你到这个河边来,我有东西要传给你。”张良知道遇上了不凡之人,心里很高兴。第三天一早就来到了河边,一看老人已经站在那里,老人生气地说:“哪有让我等你的道理,东西暂时不给你,还是三天之后的早上,你再来等我。”三天后,天才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河边,一看,老人又先他而来,不用说,又没得到,老人再次约他三天后见面。这次,张良半夜就来到了河边,一直等到早晨老人来到,于是老人满意地交给他一本书就走了。相传这位老人叫黄石公,传给张良的这本书是一本讲述怎样用兵打仗的兵法书,张良回家后用心研读,终于成长为一代军师。
这是一个古代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现代的例子。
新东方的董事长兼总裁,也是创始人俞敏洪讲到他为什么会吸引一批北大的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东方效力时,这样说:“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一定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十年,到了1995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在这两个故事中,张良能赢得那位黄石公的信任,进而把兵书传授给他,靠的是什么呢?俞敏洪能赢得他的同学的信任,从国外回来和他一起创办新东方,靠的又是什么呢?用《道德经》的观点来解读,他们共同具备了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心态和素质,那就是处下。
第三十课 谷 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课讲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百谷王善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山川河谷的百谷之王,有的还是几百谷之王,如长江是由很多峡谷的溪流汇合而成。原因何在呢?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由於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以它能为百谷王。水往低处流,江河湖海地势低洼,水都流到这里汇合,所以它就成为百谷之王了。
《道德经》在这里揭示了一个自然规律,就是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山川河谷之王,其原因在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它不处于最低的位置,也就没有最大的容量。正因为它有了最低的位置,才遵循了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汇集了山川河谷之水,成为百谷之王、千古之王。
用一句话来总结,善于处下,是大江大海成为百谷王的关键因素。
第二,上民、先民必处下。
把这个自然规律运用到人类社会,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群众的拥护,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也是要学会处下。
我们想想,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处上呢?还是处下呢?公交车上,为了争座位发生争吵,乃至动武,为了什么呢?还不是怕吃亏,都想争个先,赚个舒服;两个大人为了孩子放鞭炮的争执而发展到动刀子,为了什么?也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说到底,都是咽不下那口气,这口气是处上还是处下呢?当然是处上。家里两口子经常发生口角,说到底谁都想占个上风,谁也不想甘拜下风。单位里同事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追根究底,也是都认为对方不对,谁也不愿意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一句话,谁都不愿意处下。所以,人与人之间不和谐,好争斗,说到底,还是不愿意处下所致。
《道德经》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要想当先进的人民,是事都不能争先。也就是说,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一样,在人群中,真正的王者,也就是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的人,同样是善于处下的人。
这种处下的具体表现就是,首先,必以言下之,就是他对任何人说话都是和气的,从不高高在上,从不想压人一头,而是平等待人。记得有位北大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来北大的第一堂课”,讲的是他第一次来北大报到时,孤身一人,背了许多行李,要上许多地方去办各种手续,每个地方都要排长队,直到天快黑了,手续还没办完,还要背着行李到处跑,心里很着急。这时他看见一个老头迎面走来,于是他对老头说:“老大爷,麻烦您帮我看看行李,我要去办入学手续,办完了我就来取行李。”老头答应了。等到这个新生把全部手续办完,天已经完全黑了,他赶忙跑到老大爷那里,心想他会不会早走了,我的行李安全吗?没想到老大爷依然在原处守着行李等候着他,他十分感动,连连道谢,老大爷转身离去,他才想到自己还没问他的姓名。过了几天,学校召开开学典礼,他远远望去,主席台上一位老人十分眼熟,仔细一看,不就是帮自己看行李的那位老大爷吗?他忙向别人打听这是谁,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当时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他顿时被震撼了,堂堂北大副校长,为素不相识的新生看行李,而且根本就看不出这位老人身居高位,当时的老人衣着朴实,神态和气,全没有高官的气势。震撼之下,新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来北大的第一堂课”,他认为季羡林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怎样做人。季羡林的什么素质让北大学子感到震撼?就是处下。身居高位,并不高高在上,而是谦虚朴实,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其实不仅高官处下令人感动,就是我们平民百姓之间,如果谁总是谦虚处下,处处让人,不与人争高低,乐于帮助别人,我们不也都喜欢这样的人吗?可以说,凡是能够处下的人,必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经》把这样的人称为“上等人民”,也就是说,真正的上等人民不一定是钱很多,或者是官做得大,或者是什么星,而是那些具备处下精神的人。我们再来看前面说的那两个小故事,俞敏洪为什么能够赢得北大海外学子的青睐,愿意回国与他一起创业?就是因为他善于处下,大学四年,天天打扫宿舍卫生,天天给同学打水,以至于没去打水反而被别人看作是不正常,他照样心安理得地去打水、打扫卫生,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吃亏的事情,也并不想从中得到什么。这是什么精神?就是一种处下的精神。但是十年后,当新东方发展急需优秀人才时,他的处下得到了回报,因为他的处下,赢得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那些优秀人才愿意抛弃海外事业和他一起创业,没有这些海外学子的支持,也就没有新东方的今天。古时的张良如果不处下,经不起黄石公的再三试探,他也得不到那本宝贵的兵书。老子在《道德经》中之所以把这种人称为上等人民,是因为这些人具备了一般人很难具备的处下的心态和素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四年当中,坚持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坚持每天为同学打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为素不相识的新生无偿地看行李;遇到老人挑衅性的试探,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耐住性子去满足老人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些,说明这些人具备了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处下素质,这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过人之处,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使他们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人群中的上等人民。
处下的第二个表现是,必以身后之。也就是凡是有利的事情,你不能去跟别人争,而是要先让给别人。孔融让梨之所以成为千古美谈,就是因为其中所体现的先人后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