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劳逸的《毁灭的种子》一书第一章,就写了蒋介石在应对各方地方实力派中的心力交瘁(1)。他实写的是云南,虚写的是山西、广东、广西、湖南、西北军、东北军等。蒋介石旗下的国民党,好听的说是各方势力的联合体,难听些说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
在这样地方势力林立、派系林立、利益集团林立的态势下,蒋介石几乎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他收服了一个个的异己为自己的国家和党所用,又运用弱势平衡原理(2)成功地击败了一次次针对中央政权的觊觎。他在整合国内各方势力团结一致向前看方面,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用尽了纵横之术、帝王之术。只是可惜,共产党的持续对抗,日本人的入侵,让他在“攘外”和“安内”两条路上挥汗如雨,再也难于拿出足够多的精力彻底地收服那些暂时被他“招安”的军阀、政客和投机者们。
因为内部不稳,蒋介石永远也不敢倾注自己所有的嫡系用于一个战略方向。按易劳逸的分析,蒋介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选择对于各地方实力派的策略时的失误而让自己最终处于四面楚歌的地步。他以武力解决了龙云,又对曾经受到过龙云庇护的民主人士大打出手,这使得他不但彻底地得罪了云南人、云南军人,以致引来后来一场接一场的云南军人起义,而且大大地激怒了各方实力派,不仅李济深组成的动员委员会时时准备在蒋失势后接管政权,就连罗隆基等组织的民盟也开始成为他的敌人。三大战役结束后,正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广西帮,成功地将其逼下宝座。一九四九年,从湖南到四川,从绥远到新疆,到处都是地方实力派发出的起义通电。
在对待各大“山头”的问题上,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基本策略没有多少不同,无非也是“扔石头、掺沙子、挖墙角”的九字真言。在细致和阴狠程度上,蒋先生甚至远胜毛先生一筹,因为毛泽东对待各大山头更多的是使用“阳谋”。可是,为什么蒋介石就在山头面前折戟而毛泽东则能屡屡得胜呢?要知道,蒋介石可以住手的力量可是远比毛泽东能够借重的力量要强大的多啊。
也许,蒋介石属下的山头都已经是百年老店、根深蒂固。这就使得那些山头不仅有潜在的破坏力而且有现实的破坏力。比如东北军这支几乎从来没有证明过能打仗的部队,玩起窝里反来却是毫不含糊,比如西安事变,比如二二事件。比如广西的李白同盟,从来与蒋介石都是面和心不和,随时可能会对他实施致使一击。
而毛泽东治下的各大山头,则大多没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比如张国焘和项英算是两个很有实力的军人山头吧?可他们压根就没来得及对毛泽东构成特别大的威胁就因为自己不争气而退出强者序列。毛泽东如同对付蒋介石和日本人一样,绝对不会选择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决战。对张国焘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强硬态度,毛泽东一走了之,根本就不给你一决胜胜负的机会。
其次,蒋介石总是不得不同时面对多个山头的联盟的威胁。而毛泽东则总是能够成功地拆散可能联盟的各方势力。比如在长征中,他努力避免张闻天与彭德怀的联手(3);在抗日战争中,他又努力拆散周恩来与王明、博古的合流。
再次,蒋介石总是不得不把自己置于与多方政治军事势力交锋的复杂局面下,而毛泽东则能够抓住重点对最要紧的对手实施重重的一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疯狂扫荡逼迫根据地实施精兵政策;日军的主力南撤,又让根据地的压力减少。毛泽东适时把高级干部调回延安,开始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山头的集中清算。延安整风大大地强化了党内团结,确保了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迅速战胜国民党军队。
第四,蒋介石总是处在明处和风头浪尖上,也使得他成为各大山头的集中攻击目标。而毛泽东显然深得党内斗争之三味,他先是在遵义会议上有意识地不清算政治路线而努力抓军权,又在博古交权后 “让”给张闻天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作用同时让其承担更多的矛盾。王明返国后,毛泽东认可书记处集体领导制度,一直到把各大山头通过延安整风治服后才正式成为党的主席。与蒋介石有些相似的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也屡受各大山头之扰,致使他一怒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种强硬措施,也因此而让他的政治威望和地位大受影响。
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而“蒋介石为什么败给了毛泽东”将是一个可以争论一万年的话题。
(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