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打拼》书摘
教育孩子的第一关键就是一个“早”字。
教育起步越早,父母越轻松,孩子越成功。
看到标题,读者可能会认为“从早”就是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学音乐、美术和早早地开始认字或者学算术等。技能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早一点儿把孩子送去学音乐、学美术等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孩子的素质教育,包括自立能力、良好习惯以及气质修养的训练。学习方面,我不赞成另开小灶先于学校提前认字、读书或者学算术。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详细谈到。
在谈“从早”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
2008年夏天我从美国回中国探望父母和兄弟姊妹。就在我准备返回美国的头一天晚上,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坚持要带他上高中的儿子来见我。这个朋友是我的高中同窗,目前在商业上已经小有成就。他的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尚不错,现在痴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朋友夫妻俩已经管不了孩子了。朋友气急了想动手教训儿子一番,可是据他自己说,他已经“打不过”已经长大的儿子了——儿子比他的力气还大。朋友于是想到让我来开导他的孩子。我推辞不掉,就和他的孩子进行了一番交谈。但是,私下里我和我的朋友说:“孩子已经这么大了,虽然不是无可救药,但我不得不对你说:今后你教育孩子的难度将相当大。你们很可能将不得不为你们长期娇惯孩子付出代价。”
事实上类似的故事还相当多。
许多父母习惯上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一点儿教育也不迟。还有的家长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长大就懂事了,自然会好。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30年前在逐渐变好,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他们觉得这样就是爱孩子。
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我母亲经常对我们兄弟姊妹说:“孩子还小?是的。不过孩子何年、何月、何日就算大了?”母亲的这个说法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我非常赞同。对于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变好的说法我也无法苟同。更严重的是很有可能变坏,而不是变好。
为什么孩子教育越早越好,越迟越糟呢?第一个原因是:如果你由着孩子的性子,孩子逐渐就习以为常了,他(她)会认为事情本来就是那样,而且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那样。教育越拖后,孩子越认为你是在试图“改变”他(她),孩子可能会认为家长是和他(她)过不去,甚至认为父母已经不再爱他(她)了。外向点儿的孩子可能会说出他(她)的感受;内向的孩子则把他(她)的感受埋藏在心里。孩子再大点儿还会和父母发生冲突,父母往往会感到冤枉并且不知所措。
我们不应去责备孩子,因为他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突然要他(她)作这些改变。虽然父母自认为有充足的理由。
比如,上高中的孩子大手大脚地花惯了父母一直提供的零花钱。忽然有一天父母醒悟过来,感到这样做对孩子不好,或者发现孩子用钱不当,于是决定大大削减孩子的零花钱。可想而知,父母和孩子之间因此将要出现的冲突。如果冲突以父母妥协而告终,那么情况将更糟。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会受到严重损害,以后再想教育或“改变”孩子,势必难上加难。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我的朋友和他儿子的故事。
为何要对孩子及早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孩子小时候可塑性强,容易教,就像小树容易正,白纸上容易作画一样。
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幼儿园接她回家。门口有许多小贩兜售小孩爱吃的零食。那些小贩很精明,知道家长在孩子们的要求或哭闹下是一定会掏腰包的。他们手里举着花花绿绿的食品袋向孩子们晃动,口里念念有词:很好吃啊……女儿当然也不例外,要我们像其他家长一样给她买零食。我们没有答应,她就和我们闹,我们不为所动。我们给她讲道理,但似乎没有太大的效果。第二天下午,她还要我们买。我们依然如故,没有给她买。从第三天开始,孩子已经懂得:和我们要零食一定是白搭。从此,她再也没有向我们要过零食。然而当确实需要时,我们会主动给她买点儿小零食。从这件事儿上,她学习到:她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她还学习到父母言出必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个事例说明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他(她)做第一二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一劳永逸地把他(她)教好。如果孩子在第一件事上和你讨价还价并赢得“胜利”,他(她)将立刻从中尝到甜头,并将学会如何和父母讨价还价并赢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父母的麻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到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时,父母将很可能面对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那时候父母将会感到头痛不已。
人们常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种说法往往是父母们迁就孩子毛病和不逊的托词。事实上,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应该记住:没有再一再二,更无再三再四。
万事开头难,对孩子的第一、第二次,父母可能嫌麻烦或棘手而采取鸵鸟战术;但是鸵鸟战术将会招致更多、更大的烦恼。因此,对孩子必须直面“初战”,而且“初战”必须获胜。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比如初中的孩子)父母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我认为父母可以和孩子谈心、讲清楚,然后再采取上述做法并保持连贯性,孩子依然可以转过弯来。
女儿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她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住在省博物馆院内。她经常和几个小朋友在院内来回奔跑玩耍。我看到他们跑在土路上扬起大量灰尘,就对她说:“你可以绕着砖铺的路跑,那样就不会弄脏你的鞋子和衣服。玩完后也就不会把脏土带回家。”孩子答应一声就又玩去了。其实我并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儿,令我高兴的是,我随后发现即使跑砖路需要绕几个直角,孩子也总是跑在砖路上。就这样点点滴滴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养成了讲卫生、守规矩的习惯,而且她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
及早教育孩子的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小时候培养了好习惯、高素质,长大后会显得特别得体、自然、高雅,而且这习惯和素质将伴随他(她)的一生,使他(她)终生受益。坏习惯和低素质长大后也会自然流露,使人或显得粗鄙,或显得懒散;坏习惯和低素质甚至能毁了孩子的前程。有的坏毛病到孩子长大时已习惯成自然,终身难改且不自知,深受其害而浑然不觉。虽然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认识并改掉许多坏习惯,但是改过来的好习惯和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不同的。长大后改过的习惯不自然、造作;经常会给人以虚假和做作的感觉。另外,长大后改习惯,自己会感到疲惫、感到累。有的人会因此而避免与人交往,避免社交活动甚至变得内向。显而易见,由此很可能带来孩子成人后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挫折。俗话说:三辈子穿衣、五辈子吃饭。这一方面说明传统教育的重要,另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难度。其实如果父母对孩子多加关注、多用点儿心,好习惯、高素质并非高不可攀。
虽然长大以后成功改变自己的不乏其人,然而当我们知道了从小培养教育的重要和好处后,我们为什么要冒那个风险呢?
技能技巧的培养,比如美术、音乐等,有条件也可以及早进行,不过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宜跟风。如果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所在,最好扬长避短学习孩子擅长和喜欢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强行逼着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特别是不擅长的技能,不仅事倍功半且容易造成孩子厌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兴趣,基本上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素质、技能和技巧的培养要从细微处做起。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出席一个比较庄重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很担心某个细节会出错而贻笑大方。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的某天,我曾经在国内一个正式的场合看见一个身着西服领带的临时接待员,感觉有点儿别扭,原来他的衬衫竟然在裤子外面。我觉得这和我们这代人从小不注意衣着有关,如果从小接受过正式的和良好的家庭训练,那种低级错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从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及早开始,而且必须从细微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