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也标题党一回。这里的‘艺术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这里的‘厮混’也不是你们想象的厮混啦)
接到H电话的时候,我正在七月流火的午后,仓惶奔窜在通往室内游泳馆的路上,头顶白花花毒辣辣的太阳几乎将人烤干。
“S也从美国回来了,我们在她家里,你要不要现在过来?”Of course,这还用问。今天这泳算是游不成了,打车掉头往S家赶。坐在车里,有些嘲讽地想着:两人同在美国这么些年都没机会打照面,齐齐跑回国内接头,算怎么个事儿。
门开了,S笑眯眯地站在面前。彼此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来个熊抱,“S呀,你都没怎么变嘛,驻颜有术。”三个昔日的同事兼好友挤在S昔日的闺房,开始细细簌簌的lady talk。
毕业于音乐学院的S娇娇小小,长着副按妈妈的话说‘眼里笑’的玲珑面孔。从小在外地的音乐学院附中住读,顺理成章进入音乐学院,主修乐器,毕业后不按牌理出牌地没有去文艺团体,来到我们台的录音组,先于我和H一年工作。
当时不务正业帮音乐组写直播节目稿,完稿后交给主持人拿去录音棚录音。作为同龄人,很快和S熟识起来,打成一片。到底是学艺术出身,S全身上下弥漫着时尚气息,考究的服饰,精致的妆容,举手投足让在理工科院校据外界评价还算养眼的我(大言不惭一下下,脸红ING)自惭形秽,那简直就是土的掉渣儿。记得那个时候,有事没事得空就和H跑去她办公室给我俩修眉补妆,逛街更是要拉上她做高参。
对于主修乐器的S,台里的工作显然埋没了她的才能。因着其他在文艺团体供职的同学的介绍,她加入一家星级酒店酒吧的乐队,任键盘手,下了班晚上去酒店走穴。
这下子便宜了我和H她的S党,时不时借着她的关系去酒店蹭歌蹭舞。她在台上弹着键盘,我们在台下听着驻唱。劲舞时刻,一齐涌进舞池肆意狂欢。劲歌劲舞伴着斑驳陆离的灯光,把一天的情绪推向高潮。
那时青春飞扬的S,有着众多倾慕者。凌晨两点收了工,总会有护花使者恭候在门外接她回家,令我和H无比眼红。可是,她好像从没有和谁真正恋爱,来来去去均是些蜻蜓点水一厢情愿。在她眼里,这些个追求者华而不实,无法交托。
直到有一天,外地出完差刚去上班,全单位上上下下传的沸沸扬扬,说S和一个回来探亲的留美博士闪电结婚了。一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浪漫多情的S怎么可能和土里土气呆头呆脑不解风情的理工科博士联系在一起?(不好意思,打击面太大,赶紧戴上钢盔迎接板砖)
等到S休完婚假,和H一起冲过去满腹疑惑地质问。S淡淡地说,和现在的LG越洋电话书信交往了不短的时间,一直犹疑不定,见到本人,直觉顺眼可靠,就嫁了。就这么简单。不错,过程的确缺乏浪漫,但她已经不是小女生,不再做那些个瑰丽的虚无缥缈的浪漫的梦了。
之后没多久,S拿到签证去了美国,随着LG的学业和工作辗转迁移了几次住所,从西南落脚到东北,把美国走了个对角。因着以前的背景,她没有跟风转行到广大国人积极投身的电脑会计等等实惠专业,做点简单的半职,收几个学生教教钢琴,相夫教子,日子倒也平实满足。
S的表哥,在一家高校的美术系任教,女友J是我台的大牌记者,个性豪爽,交友甚广。不记得缘由什么契机,通过J结识了一竿子美院毕业从事室内装饰装修的男生。以往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描绘,似乎搞美术的都是一副长长头发不修边幅的前卫邋遢模样,见到的这几个大男孩,却个个干净清爽,让我顿生好感。
有时候和H以及S一起,有时候就是单独自己,业余时间俨然成了他们的跟P虫,跑去装修工地观摩掺和,或是去工作室看他们画效果图,拿来他们废弃的作品胡乱涂上几笔自己的想象。也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美仑美伊的建筑家居装饰画册,眼馋的口水四流。
到了饭口,总是心安理得地留下来蹭吃蹭喝。有时买来材料自己做(人手不够时还得充当一把伙夫),有时去外面正规的馆子。夏夜里,常常就是找家路边大排档,一人一大杯冰镇啤酒海阔天空神侃。他们的头儿的同样美院毕业的美丽的新婚太太会小鸟依人地坐在一边。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具‘仙’气的女孩子,一袭长裙,梳着两个类似古装剧人物的圆圆发髻,轻言细语,像是从悠悠的远古走来。
记忆中的那个时段,一度好像就是充斥着这些个生活内容。和一帮率真的‘艺术家’们厮混在一起,泡吧K歌听音乐会看画展出席艺术沙龙。。。乐此不疲。
直到我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和艺术越来越分道扬镳。我也说不清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之后的,远渡重洋的,那些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艺术是太过奢侈的字眼,无福消受。只能将它们尘封在心的一角,不去触碰,也原以为已然淡忘。
这是个快餐的浮躁的现实的功利的越来越不需要艺术的年代,可是,艺术又仿佛是我命定的劫数。有一天,看到雪如棉《怀念满街都是艺术家的年代》里面的一句话:“但我还是非常怀念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那个乌云都镶嵌着理想主义金边的年代。刚从磨难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我们既天真又迷茫,既单纯又丰富,渴望知识,渴望激情,渴望创造,渴望探索一切天性中被压制的东西。”
只此一句,已将我彻底打败。
RAYRAY
Mar. 27,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