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是世界的本原

正电场与负电场对称,磁场S极与N极对称,为什么独独万有引力场没有对称场?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以太是世界的本原
序:
世界是统一的,与此相匹配的应当有一门揽括 所有学科,从而足以解释整个世界的大科学,而以太旋子学就是这样一门大科学,该书从世界的本原——以太出发,在对 经典与当代实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宇宙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思维学、人学等所有基础 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补充与修正,新理论统一、简洁、自洽。
一、以太的基本属性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长链中。以太是世界的本原,以太世界无边无际且无始无终,以太无处不 在且无时不在,世界上所有相同与不同事物都是以太相同与不同的表现形态,世界统一于以太。以太及其各种表现形态的运 动(原因)导致相互作用(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力(结果),力(原因)导致变化(结果),变化了的事物继续 运动,以太世界就处在这样一种因果关系的长链中。
以太概念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太是世界的本原,后来哲人与科学家进一步认为,天体通过以太相互联系,光以以 太为传播介质。爱因斯坦认为光是光子,光子无需借助于以太就可以传播,但晚年爱因斯坦也认为以太并没有被否定。 证明以太存在的主要实验与观察如下:
1、高能粒子对撞实验证明,基本粒子既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消失于“无”,在已经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绝大 多数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后即刻就消失于“无”, γ射线可以“无”中生有地产生正反电子对,正反粒子可以湮没于 “无”,显然这个“无”不可能是真正的无,实际上这个“无”就是以太。基本粒子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质子与中子就可以 相互转化,这证明基本粒子由相同的物质构成,这种共同的物质就是以太。
2、光以以太为传播介质,在后面的《新光学》中我们将知道,光学所有实验都证明以太存在。
3、银河系等星系之所以都是漩涡状的,就是因为它们的前身是以太漩涡,所有星系都是以太漩涡大爆炸的产物。以太漩涡可 以使光线发生弯曲而吸收光,所有黑洞都是以太漩涡。
以太的基本属性如下:
1、唯一性与全同性:以太不但是唯一的存在,并且所有以太都是相同的。世界上所有相同与不同事物及其它们的运动与变化 等都是以太相同与不同的表现形态,所有物体都由以太构成,世界上没有非以太存在,即使是意识或精神,它们的存在也是以 以太为载体。
2、物质性:以太是一种本原性物质,世界上所有物质物体及其它们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太的表现形态。
3、场性:以太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即以太具场的属性。以太场的相互吸引使得以太密度不至于为0,以太的相互排斥使 得以太密度不至于超过最大值。
电场、磁场,以及本文所发现的核场与万有场都是以太的转化形态。
4、运动性、可变性及时间性:以太是以流的方式不断运动的,以太运动导致以太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产生力,力导致变化。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着,运动变化的特点一是有先后之分,二是有快慢之分,三是一去不复返。为了区分运动与 变化的先后与比较运动与变化的快慢,人们选择了一组均匀且具重复性的运动变化为标准,这个标准被命名为时间。最具经验 性而又最方便的标准莫过于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定为一年,将月亮绕地球公转 一周定为一月,将地球自转一周定为一天等等。 时间是人对运动与变化的抽象,时间概念只存在于人脑中,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变化而独立存在的时间。
5、能量性:以太场形成场势能,以太运动产生运动能。场势能与运动能是世界上两种基本能,所有其它能都是这两种能的转换 形态,比如波能是一种运动能,热能则是场势能、运动能与辐射能三能合一。正如不能脱离物体而言运动,以太运动能不能以太 脱离物质性而独立存在。同样地,不能脱离以太场而言场势能。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能量。
6、空间性与相容性:空间是以太属性之一,世界上既没有无以太的空间,也没有无空间的以太,以太世界是连续的。源于古希 腊的几何空间是对物体长、宽、高以及它们相对位置的一种理想化抽象,因此几何必须假设公理。几何空间是以太空间的一种 表现形态,几何空间与以太空间的区别是:a、几何空间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以太空间是以太属性之一。以太空间不能脱离 以太而独立存在。牛顿绝对空间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空间都是几何空间而不是以太空间。b、几何空间是三维的,物质空间是无穷 维的。c、几何空间是不可叠加的,以太空间具有相容性,以太空间是可以叠加的。比如原子核的正电场强度与核子所含质子数 成正比,这说明各个质子各有其空间,正电场的叠加就是正电场空间的叠加。正负电荷的相互结合使得它们所带正负电场中和, 但正负电场中和并不等于正负电场消失,而是由显现场转换为隐含场,正负电场仍然各自保持其空间,只是它们的空间处于叠加 状态。正负电荷分离后,正负电场各自恢复其空间。场的相容性是以太相容性表现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时间概念还是几 何空间概念,它们都极具为实用价值。
7、数量性:以太、以太各种属性以及以太的各种表现形态都具有多少、强弱、快慢、大小等差别,于是人们用一组有序并规定其 大小的符号即数字来描述这种差别,并且在数概念基础上形成了量概念。
尽管以太世界无边无际且无始无终,但以太既不会无中生有与消失于无,也不会转换为非以太,以太总量守恒。与以太的其它属 性不同,不但以太自身具数量性,以太的各种属性如物质性、场性、运动性、可变性、时间性、空间性、连续性、相容性等也都 具数量性,并且以太数量性不能脱离以太其它属性而独立存在。
以太具有各种属性,数量性只是以太属性之一。以太各种属性不能相互转换,因此以太各种属性的数量性也不能相互转换。 由于以太具数量性,因此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数量性。与以太数量性不同的是,以太的各种转化形态可以无中生有与消失于无, 比如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都是无中生有,它们也可以与反粒子作用而湮没于无,因此以太的各种转化形态的数量性也可 以无中生有与消失于无,然而这里的发生变化的只是以太的存在形态,以太量仍然守恒。
以太、以太其它属性的数量性以及以太各种转化形态的数量形态是不同的,因此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将各种数量性混为一 谈。去掉计量单位形成纯数学,由于万物都具数量性,因此纯数学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万物皆数。
量变既遵循因果律也遵循守恒律,这就是数学公式得以成立的依据。数学公式的一边是原因,另一边是结果,中间是两者的关系 (等于、大于、小于、包含于等)。两边遵循守恒律,并且两边数量属于同类或相关事物的集合,它们受不同计量单位约束。
二、我们世界的形成
以太湍流可能形成宏观的以太漩涡,在以太漩涡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由外而内以太密度越来越大,当某个漩涡中的以太密度临近 最大值时,一个小小的扰动,比如再吸收一束光,就可能使以太漩涡产生大爆炸、大震荡与大膨胀。
宏观以太漩涡大爆炸大震荡产生无数微观以太漩涡,它们统称为旋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观以太漩涡,所 有的基本粒子都统一于旋子。正反粒子的湮没反应实际上就是微观以太漩涡产生的“大”爆炸与“大”震荡,其产生的能量高达 γ射线级,与此相同,宏观以太漩涡大爆炸也产生大震荡,其烈度也高达γ射线级。正如γ射线可以产生基本粒子,宏观以太漩涡 大爆炸产生的γ射线可以产生大量的基本粒子。
我们所在世界就是一个宏观以太漩涡大爆炸的产物。这个漩涡中的以太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包含数以万亿计的相对较小以太 漩涡,随着产生我们世界的以太漩涡大爆炸,这些相对小的以太漩涡也发生大爆炸,也产生大量旋子,它们就是星系的前身。未 发生大爆炸以太漩涡可以吸收光,它们形成黑洞。以太世界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以太漩涡,我们世界只是无边无际以太世界中一 个小小的点。
三、旋子的精细结构场
旋子在自旋的同时不断吸收与喷射以太,旋子体中以太的有序流动使得以太场转换为旋子场。由于旋子体中以太的流动方式不同, 以太场转换为多种旋子场,旋子自旋形成环形磁场,旋子吸收与喷射以太则形成有源场,有源场包括核场、万有场与电场。下面介 绍两种旋子场——核场与万有场。
1、核场
除了单个的质子或中子外,任何核子都不能由单一的质子或单一的中子构成,而是只能由质子和中子共同构成,这一方面说明质子 或中子之间以某种场相互排斥,同时又说明了质子和中子以这种场相互吸引,这种场就是核场。科学家证明,核场只在10-15m范 围内有效。
质子与中子都象三通水管,它们都是Y型的三夸克(quark)粒子,质子有两个吸收以太的u夸克与一个喷射以太的d夸克,中子有 一个吸收以太的u夸克与两个喷射以太的d夸克。夸克是质子与中子不可分割的构件,因此夸克是禁闭的。核场也有正核场与负核场 之分,设u夸克带1单位正核场,d夸克带1单位负核场,那么正负核场中和后,质子还具有1单位正核场,中子还具有1单位负核场。
2、万有场
正电场与负电场互为对称场,磁场S极与N极互为对称场,正核场与负核场互为对称场,那么万有引力场有对称场吗?为得出正确结 论,先让我们分析以下几组实验。
实验一:要使轻核产生聚变反应,必须施加非常大的压力,通常是利用重核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迫使轻核发生聚变,那么是什么力 量在阻止核子相互结合呢?相反地,当重核产生裂变反应时,核爆炸产生的碎片以极高速度飞散开来,这又是什么力量使核碎片产 生如此之大的速度呢?
实验2:放射性元素核是在极高压力条件下即在恒星内产生的不稳定的粒子,一旦失去高压,放射性元素就会自动结构调整而产生放 射效应。由氦核构成的α射线的飞行速度约为光速的1/10,由电子构成的β射线的飞行速度约为光速的9/10。当氦核还在原子核中时, 氦核是不可能以如此大的速度运动的,实际上,核子中的质子与中子在核场与正万有场的共同作用下,它们相对静止,那么是什么力 量使氦核产生了巨大的加速度呢?
实验证明,γ射线可以产生电子。原子核中原本是没有电子的,是放射性元素进行放射时,部分γ产生了电子。质子带正电,为什么原 子核不但未能吸引住电子,反而是将它们轰出去了呢?
实验3:用高速电子轰击原子核,或者核外电子受外来粒子高速碰撞,为什么电子不落入核子呢?它们遇到了怎样的阻力? 以上实验只能证明,质子、中子、电子之间存在着一种至今尚未为人所知的某种场,这种场使它们相互排斥。实际上这种场就是一种 与万有引力场对称的场。如果称万有引力场为负万有场,那么它的对称场就称正万有场。与电场、磁场、核场的对称性不同的仅仅是, 其它旋子场的场强以及作用距离都是对称的,而正万有场与负万有场不但场强不对称,作用距离也不对称,负万有场的作用距离大约 为约10-10m,大约等于原子半径。
现将各种对称场的强度与作用距离比较如下:
场强 作用距离 m
负万有场 弱 远程
S-N磁场 次强 中程
正负电场 中强 次中程
正万有场 强 短程 ,约10-10m
正负核场 强 超短程 ,约10-15m
科学家已证明,大约在10-17m- 10-15m的范围内,质子与中子相互吸引,这是核场在起作用,在10-17m处平衡,在10-17m以下, 它们又相互排斥,这是正万有场在起作用。
不同种类的旋子场不能相互作用,比如,可以证明电场与磁场就不能相互作用(感应),同种旋子场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并且质子、 中子、电子所具各种场总是成对出现的,质子与中子同时具有正负核场、正负万有场、正负电场三种有源场以及S-N极环形磁场,电子同 时具有正负万有场、正负电场两种有源场以及S-N极环形磁场。各种旋子场在旋子周围非均匀分布,比如夸克中轴线上的有源场最强,然 后以扇形方式展开,场强逐渐减弱,而异性旋子场则逐渐增强,这就使得旋子的各种旋子场形成一种精细结构,称旋子精细结构场。
四、旋子的自组织
旋子既以它们之间的引力场相互吸引,又以它们之间的斥力场保持距离,旋子就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精细结构场逐级自组织为核子、原子、 分子。
1、核子的形成
质子与中子以核场相互吸引,以正万有场保持距离。质子与中子以u夸克与d夸克对接的方式相互结合,形成u-d键,也称核键,核键使 得原子核中的质子与中子相对静止。正如每种晶体中的原子分子都有其固定的空间点阵,在旋子精细结构场的作用下,每种原子核中的 质子与中子都有其固定的空间点阵。
核子中的质子与中子的精细结构场叠加后形成新的精细结构场,不同核子有着不的精细结构场。
既然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那么为什么放射性元素辐射的不是质子或中子而是氦核呢?原因很简单,当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结合氦 核后,它们就没有空位的u夸克或空位的d夸克与其它核子相结合,因此一旦氦核在放射性元素核中形成,它们就会被正万有场轰出原子 核。
质子与中子的u夸克与d夸克中轴线上的有源场最强,它们形成核子势阱,核子势阱主要由核场与正万有场共同构成。当核子在核子势阱 中振动时,动能与势能不断转化为波能,这就是γ射线的产生。核聚变、核裂变以及放射性元素核结构的调整,都会导致核子在核子势阱 中振动,而γ射线又可产生电子,这就是放射性元素β射线的形成。
2、原子的形成
科学家已证明,原子核中的u夸克带2/3单位正电场,d夸克带1 /3单位负电场,正负电场中和后,质子带1单位正电场,中子则显电中性。 电子是二夸克旋子,电子自旋形成环形S-N极磁场,电子吸喷以太形成正负万有场与正负电场,电子负电场强于正电场,所以电子带负电 场,电子场也具精细结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以正负电场相互吸引,以正万有场保持距离。核子u夸克中轴线上的正万有场与正电场共同 构成电子势阱。落在电子势阱中的电子通常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原子核与势阱电子相对静止。核子精细结构场与电子精细结构场叠加后形 成原子精细结构场,不同原子有着不同精细结构场。
当电子在电子势阱中振动时,动能与势能不断转化为波能,最终静止于电子势阱中,这就是量子学创始人之一普朗克(Planck)的能量子 的形成。核子在核子势阱中振动,或者电子在电子势阱中振动,都会产生振幅逐渐变小直至为0的脉冲波。
不同的电子势阱有着不同的场强,因此当电子在电子势阱中振动时,不同电子势阱使得电子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也就是说,不同电子势 阱有着不同的固有频率。电子在场强较强(较深)的电子势阱中振动产生X射线,电子在外层(较浅)电子势阱中振动产生可见光。 随着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的逐个增加,原子核及其精细结构场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变化,从而使得原子及其精细结构场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这就是元素周期的形成。
3、分子的形成
原子核中的u夸克数远多于质子数,因此电子势阱被数量与质子数相等的电子填满后,仍有许多电子势阱是空位的。当两个原子结合为分 子时,它们一方面以正万有场保持距离,另一方面都以自己的空位电子势阱与对方的势阱电子相结合,形成电子势阱-势阱电子键,所有 的化学键都是电子势阱-势阱电子键。原子以它们的精细结构场结合为分子后,原子精细结构场的叠加形成分子精细结构场,不同分子有 着不同的精细结构场。小分子还能以它们的精细结构场结合为大分子,不同的有机大分子以及不同的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不同的精细结构场。 生物大分子一旦形成,生物就开启了进化的历程。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物体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旋子精细结构场是整个物体世界的灵魂。
五、新光学摘要
所有光学实验都证明光以以太为传播介质。物体表面以太层的存在,以及它对光产生的折射、散射等效应更是证明质子、中子、电子等都 是微观以太漩涡。
1、以太波
世界是以太(ether)的世界,以太世界无边无际,以太无处不在。电磁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以以太为传播 介质,统称为以太波。
以太波是以太的一种运动方式,以太波的存在说明以太是可运动的。实际上以太是不断流动着的,这与古典的以太绝对静止论完全相反。 实验证明,光的振幅、波长、传播速度与以太密度成反比,当同一光束穿过不同密度以太时,光的振幅、波长、传播速度随之发生变化。
2、透明体的形成
质子、中子、电子在内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观的以太漩涡,而原子、分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因此光线在玻璃、水、空气、 “真空”等透明体中传播,实际上就是在以太中传播。
3、光的透射
实验证明光是横波,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如真空或空气进入光密介质如玻璃等时,由于玻璃中的以太密度大于真空,不但波长变短,传播 速度变慢,振幅也变小,频率则不变。波长变短而频率不变又意味着光的传播速度变慢。当光线穿过光密介质再进入光疏介质时,波长、 振幅、光速都得以恢复。光在透明体中传播速度变慢,将产生光程差效应。
4、物体表面以太层
然而光在进行上述透射时,其波长与振幅究竟是怎样变小的呢?这是因为质子、中子、电子等在自旋的同时不断吸收与喷射以太,于是在 旋子周围形成由内而外以太密度逐渐减少的以太层。当质子、中子、电子结合为物体,被吸收与喷射以太的叠加,就在物体表面形成以太 层。将任一不透明物体对着亮度适中的光,凭肉眼我们就能够看到物体边沿有着厚度约为0.5mm的暗层,这一暗层就是物体表面以太层。 令光线以垂直的方式射入物体表面以太层,随着物体表面以太层中以太密度的逐渐增加,光的波长、振幅、传播速度都逐渐变小,当光线 进入透明体后,由于透明体中的以太密度分布是均匀的,光的波长与振幅将不再变化,当光透射后,根据同一原理,光的波长、振幅、传 播速度将逐渐恢复。
5、光的折射、色散、衍射、干涉等效应
令光线从真空或空气中斜着射入玻璃表面以太层,由上而下玻璃表面以太层中以太密度逐渐变大。光是横波,设光线的振幅面和入射角平 面平行,当光线向玻璃方向(向下)振动时,随着玻璃表面以太层中的以太密度增加,光的波长和振幅将变小,于是内侧相邻两个波峰之 间的距离缩短,而当光波向离开玻璃方向(向上)振动时,由于外侧以太密度有所下降,因此光的波长和振幅将有所增加,于是外侧相邻 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这样一来光线就会逐渐向玻璃一侧发生弯曲。光线进入玻璃体后,它将直线传播,从宏观上看,光线发生 了折射。
可见光在空气中的波长约在400-760nm之间,当可见光垂直射入物体表面以太层时,物体表面以太层厚度以0.5mm计算,物体表面以太层 可容纳波数达数百甚至超千个,光的频率越高,物体表面以太层容纳的波数越多。当光线斜着射入物体表面以太层时,光线有足够多的波 数来进行弯曲。白色光是由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构成的复色光,令白色光斜着透射三棱镜,由于频率越高的单色光在透镜表面以太层中的波 数越多,因此弯曲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于是白色光产生色散效应。
无论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透镜的两面都有表面以太层,透镜焦点的形成,透镜成的像原理,以及透镜的成像作图和成像公式等都决定于 透镜表面以太层。
光是正弦横波,光折射率n = sini / sinr是一个经验公式,当我们认识了透明体表面以太层后,对此公式就有了实质性的理解。 同理可证,光的衍射效应与干涉效应也都是由物体表面以太层产生的。
恒星与行星大气层由离子、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由内而外,大气粒子密度逐渐变小相当于以太密度逐渐变小,因此可以将星球大气层 看成是物体表面以太层。当光线穿过星球大气层时,光线必将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发生了日全食,英国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观察到 远处恒星发出的光经过太阳时,星光果然如爱因斯坦预言的那样发生了弯曲。但这不是太阳引力场引起空间发生弯曲所致,远处恒星光线 的在太阳附近发生的弯曲与光线在物体表面以太层中发生的衍射出于同一原理。
6、光速
光速与光源、光介质、观察者等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光在不同以太密度的介质中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当同一光束在不同光介质中传播时,光介质所含以太密度越大,光的波长、振幅越小, 传播速度越慢。在透明固体、透明液体、气体、真空中,前者所含以太密度依次大于后者,因此光在它们中传播时,在前者中的传播速度依 次小于后者。不同光介质以其不同以太密度控制着光的不同传播速度。
b、无论光介质运动与否,光在任何一种以太密度均匀的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固定的。当光源与以太密度均匀的光介质相对静止时,光在 各个方向上的波长、振幅、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地球带着空气一起运动就是带着光介质一起运动,因此在迈克尔逊一一莫雷实验中不可能观 察到光的干涉效应。
当光源与光介质之间相对运动时,光速与光源运动与否无关,但光速相对于光介质不变。无论原来光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多少,也无论玻 璃等透明体以怎样的速度向哪个方向运动,光线一旦从空气进入玻璃,其传播速度就相对于玻璃不变。还在1859年,斐索就以其流水实验证 明光速相对于光介质不变。
c、当观察者与运动光源同处真空或空气中,也是由于光速相对于光介质不变,如果观察者站在光源前面,那么光将发生紫移,如果站在后面, 光将发生红移。
7、光学证明以太存在
物体表面以太层的存在以及它能够产生的衍射、干涉、折射、散射等效应,这充分证明质子、中子、电子等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观以太旋涡。 旋子在自旋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与喷射以太,这不但使得物体表面形成以太层,也使得光在透明体中传播时,光以以太为传播介质。无论在真空 中,还是在气体、液体、透明固体中,光都以以太为传播介质。 许多晶体如方解石(CaCO3)等中的原子、分子形成相互平行的解理层可使入射光束产生双折射效应。当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体如石英等晶体以 及糖、酒石酸等时,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会旋转一定的角度而形成旋光。两者都证明透明晶体中的原子、分子的有序排列,使得透明体中的以太 有序分布,从而使得光束产生双折射、旋光等效应。
当今的光子论不但不能解释光的衍射、干涉、折射、散射、双折射、旋光等光学效应,也不能解释光线透射后再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 为什么其波长、振幅又能够恢复,尤其不能解释光的传播速度为什么会增加。
否定以太存在是当代科学的最大失误。
《以太旋子学》目录
前言
上篇 必然世界
第一章 以太的基本属性
本章亮点
一、以太概念的演变
二、证明以太与旋子存在的实验与观察
1、证明以太存在的证据
1-1、粒子物理学
1-2、光学
1-3、宇宙学
1-3-1、真空学
1-3-2、星系学
2、证明基本粒子是旋子的实验
2-1、透射效应
2-2、物体表面以太层
三、以太的基本属性
1、唯一性与多样性
2、无穷性与守恒性
3、物质性
4、场性
5、运动性、可变性与时间性
6、能量性
7、相容性与空间性
8、数量性
9、系统性
第二章 旋子模型
本章亮点
一、旋子的产生
二、旋子粒象
1、旋子的自旋
2、旋子的夸克结构
3、电子夸克结构
4、核子夸克结构
5、旋子表面以太层
三、旋子场象
1、旋子场的形成
2、旋子场的种类
3、核场
4、万有场
5、旋子场的对称性
6、旋子场的相容性与连续性
7、旋子的分立性
8、显现场和隐含场
9、旋子场强度与作用距离的关系
10、旋子场的实质
四、旋子粒场二象
第三章 旋子精构场及其自组织
本章亮点
一、旋子精构场
1、旋子精构场
2、电子精构场
3、质子和中子的精构场
4、各种旋子场之间的关系
5、旋子以精构场相互作用
5-1、作用方位
5-2、场势阱和场键
6、反旋子精构场
二、核子
1、核子的自组织与核子精构场
1-1、核子的自组织
1-2、核子精构场
1-3、核子精构场的调整机制
2、核子势阱及其固有频率
3、核子键及其参数
4、核反应
4-1、核聚合反应
4-2、核裂解反应
4-3、α、β、γ三种射线的形成机制
5、核能
6、核子质量亏损和中子寿命
7、核反应的实质(?)
三、原子
1、原子精构场及其自组织
2、电子势阱与势阱电子
3、原子键及其参数
4、原子辐射
4-1、电子势阱固有频率
4-2、原子光谱
4-3、物体颜色
4-4、普朗克能量子
4-5、康普顿散射效应
4-6、光电效应
4-7、电子等的衍射效应
5、元素周期律
6、原子能
四、分子
1、分子的自组织
2、化学键
2-1、化学键定义
2-2、化学键参数
2-3、化学键的弹性及其固有频率
3、化学键的分类
3-1、共价键和等价键
3-2、金属键
3-3、离子键
3-4、极性键
3-5、氢键
3-6、配位键
3-7、配合键
五、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的前提
2、化学反应的实质
3、催化原理
4、化学反应条件
5、化学能
六、物理键
1、核键和原子键
2、范德华力键
3、万有场键
4、键论
七、旋子系统
1、气体
2、液体与溶液
4-1、溶解
4-2、溶液的酸碱度
3、固体与晶体
八、新粒子观
第四章 以太波
本章亮点
一、波动学
1、统一的以太波
2、机械波和以太波的区别
2-1、传播介质不同
2-2、波速与介质密度的关系不同
2-3、衍射原理不同
2-4、机械波不产生折射效应
3、机械波与以太波的相同点
3-1、波产生于波源振动
3-2、介质是连续统
3-3、波动是介质的一种运动方式
3-4、波速相对于介质不变
3-5、红移与紫移
3-6、相容性
3-7、波能
二、光速
1、光在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3、光速与以太密度成反比。
4、光时差
5、光源与介质之间的相对运动
5-1、斐索流水实验
5-2、光在运动透明体中的传播速度
6、波阵面的位移
7、伽利略变换
8、对光源、光速、光介质、观察者等关系的总结
三、光在物体表面以太层中的传播
1、物体表面以太层
2、光的垂直入射
3、光的衍射
4、光的干涉
5、光的折射
6、折射率
7、光的透射与光子悖论
8、透镜的光学效应
9、小孔成像
10、光的反射
11、光的全反射
12、光的偏振
13、色散
四、光在透明晶体中的传播
1、透明体中以太的有序分布
2、双折射
3、旋光
五、光学证明以太存在
第五章 电学和磁学新
本章亮点
一、电场和磁场的关系
二、物体磁场
1、旋子磁场
2、多旋子体磁场
3、核磁共振
三、电子流
四、环形负电场
1、环形负电场的发现
2、载流线圈中的环形负电场
3、磁铁中的环形负电场
4、磁介质
5、磁滞效应
五、稳恒匀强环形负电场
1、对射入电荷的作用
2、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3、对运动导线的作用
4、回旋加速器
六、非稳恒匀强环形负电场
1、稳恒不匀强环形负电场
1-1、对导线的作用
1-2、对线圈的作用
1-3、稳恒不匀强环形负电场的聚焦
1-4、稳恒不匀强环形负电场的约束
2、交变环形负电场
七、线圈自滞和互感
八、可控以太波
九、对电磁学理论的修正
第六章 力学
本章亮点
一、力学对象
1、力的定义
2、古典力学的局限性
3、新力学对象
二、物质与物体质量
1、质量定义
2、物体的惯性质量
3、物体的旋子场质量
4、惯性质量和旋子场质量的关系
5、以太波的质量效应
6、物体运动速度的质量效应
三、运动学
1、以太运动
2、自由旋子的运动
3、气体粒子的运动
3-1、气体系统
3-2、气体粒子运动
3-3、气体粒子运动的必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4、粒子“波象”
5、液体粒子的运动
6、流体漩涡
7、固体惯性
8、机械波
四、作用力
1、力的定义
2、以太场力
3、旋子场力
4、波动力
5、牛顿力
6、非牛顿力
7、牛顿力和非牛顿力的关系
五、力与质量及重量的关系
六、力、功、能的关系
1、以太能的表现形态
2、能量转换和守恒
七、物理变化
第七章 宇宙学概要
本章亮点
一、以太世界
1、宇宙学史
2、以太世界
3、奇点悖论
二、以太漩涡的形成与大爆炸
1、以太漩涡的形成
2、以太漩涡的大爆炸
三、我们世界的演变
四、星系的形成
五、星球的形成
1、恒星的形成
2、行星及星际物质的产生
六、太阳系的形成
七、地球的形成
第八章 数学基础
本章亮点
一、数学的本性
二、传统数学的基础
1、人类分立观的形成
2、传统数学的产生
3、数学基础的论战
4、传统数学误区举例
4-1、假设的几何学
4-2、算术化的量子学
5、传统数学的哲学化
三、以太的几种数量形态
1、数学的分科
2、无穷量与有限量
3、守恒量与可变量
4、以太的几种数量形态
4-1、以太的几种数量形态
4-2、相容量、连续量与离散量的关系
4-3、物质、能、场的数量性
5、时间与空间的数量性
6、精确量与统计量
四、数学基础
1、传统数学的基础之争
2、数学的产生
3、数学和逻辑学及辩证法
4、数学和其它学科
5、对几种数量的说明
五、数量和结构及属性的关系
六、数学的功能和局限性
七、物理学中尚待解决的几个数学课题
1、相容量
2、以太密度最大值
3、折射率
4、非牛顿力
5、旋子场参数
下篇 自由世界
第九章 生物发生学
本章亮点
一、生物发生律
1、生物发生律的发现
2、生物发生律的意义
二、有机大分子的形成
1、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
2、碳原子精构场
3、煤炭的无机形成
4、石油的无机形成
三、生物大分子的构成
1、氨基酸的形成
2、肽链和蛋白质的形成
3、核酸的形成
四、生物大分子复杂可变精构场
1、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特征
2、蛋白质复杂可变精构场及其生命活性
3、核酸复杂可变精构场及其功能
3-1、DNA可变精构场及其功能
3-2、RNA可变精构场及其功能
4、生物大分子复杂可变精构场的哲学意义
五、石油菌的形成和进化
1、蛋白质分类
2、蛋白质系统
3、无核蛋白质胞的形成
4、细胞的形成
5、多核石油菌的形成和进化
6、真核石油菌的形成和进化
7、多细胞生物的形成和进化
8、细胞分化
9、生物能
10、寿命之谜
六、细胞学
1、细胞的构成
2、细胞的网络结构
3、新陈代谢
4、细胞中心法则
5、遗传规律
七、生物的分化、进化和发育
1、基因突变和新物种的产生
2、DNA延长和生物进化
3、基因突变和DNA延长的关系
4、进化和发育的关系
4-1、线粒体
4-2、进化和发育的关系
八、生物系统
九、生物进化总规律
十、生物工程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形成与进化
本章亮点
一、动物的进化
二、神经元
1、神经元的形成
2、神经元的结构
3、神经元的功能
4、神经元的分类
三、神经系统的形成与进化
四、生化电流
1、生化电流的产生
2、突触的单向导通
3、编码的生化电流
4、神经系统以生化电流传递信息
五、记忆皮层
六、控制核
1、神经核的构成
2、神经核的分类
3、神经核的编程功能
3-1、先天性程序的形成
3-2、后天性程序的形成
4、神经核的控制功能
5、控制与注意
七、神经中枢
1、脊髓中枢
2、大脑
2-1、大脑是最高控制中心
2-2、大脑皮质的形成和进化
2-3、大脑神经核的形成与进化
2-4、大脑边缘系统的形成与进化
2-5、大脑各神经核的关系
2-6、大脑对生化电流的控制与编码
八、神经系统的运行
1、神经核通过生化电流进行控制
2、各神经核的并行工作
3、感觉与反应
4、认知与意志
九、人类思维
第十一章 意识的进化
本章亮点
一、意识的定义
二、以太场与旋子精构场的意识性
三、生物大分子可变精构场与前意识
四、细胞的潜意识
五、动物的神经系统与显意识
六、人的认知能力与自主意识
七、意志
八、意识与意志进化的意义
第十二章 信息学
本章亮点
一、广义信息
1、信息的定义
2、广义信息系统及其演化
3、广义信息系统程序
二、过渡性信息
1、过渡性信息系统的进化
2、过渡性信息系统程序
2-1、个体程序
2-2、物种程序
2-3、生物系统程序
三、狭义信息
1、狭义信息的形成
2、主体程序
2-1、个人程序
2-2、生物人类程序
2-3、社会人类程序
3、狭义信息的非物质性
4、三大信息系统的关系
四、狭义信息载体
1、狭义信息载体的分类
2、狭义信息的复杂性与载体结构要素的多元性
2-1、狭义信息的复杂性与结构性
2-2、狭义信息载体结构要素的多元性
2-3、狭义信息结构与载体结构相匹配
3、载体结构的转换与还原
4、主观载体与客观载体的关系
4-1、主观载体与狭义信息的关系
4-2、狭义信息与客观载体的关系
4-3、主观载体与客观载体的关系
5、狭义信息载体发展简史
五、客观载体的功能
1、载体结构的保持与狭义信息的存储
2、载体及其结构的识别
3、载体及其结构的传递
4、通讯与寻址
5、载体结构转换器与还原器
6、载体结构的控制
7、载体结构要素的重组
8、载体的运行和能量
六、计算机
1、计算机发展简史
2、计算机构成
3、计算机工作原理
4、计算机语言
5、计算机网络
6、计算机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
第十三章 思维学
本章亮点
一、人类感知能力的发展
1、感觉的功能与局限性
2、认知的功能与局限性
3、人的选择能力与自由度的提高
二、人脑的进化
1、人脑容量的增加
2、人脑皮质各叶功能及它们的关系
3、皮质下各神经核功能及它们的关系
4、人脑的整体性
三、概念
1、概念的定义
1-1、概念的定义
1-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概念的形成
2-1、概念是对形象的命名
2-2、概念的层次性
3、概念的载体
4、概念的真实性
四、思维系统的形成
五、思维方式
1、概念的自由组合
2、概念的有序组合
3、联想、想象和灵感
六、思维的控制
1、思维程序的形成
1-1、先天性程序
1-2、后天性程序
2、思维程序的分类
2-1、语法型程序
2-2、逻辑型程序
2-3、定理型程序
2-4、辩证型程序
3、概念的自由组合和程序
七、思维与意识
八、动物、计算机与人
第十四章 人学概要
本章亮点
一、生物人学
1、人的基本需求
1-1、情感需求
1-2、物质与能量的需要
1-3、繁衍需求
1-4、认知需求
1-5、四大需求的关系
2、人的共性与个性
二、社会人学
1、社会的形成
1-1、群居的作用
1-2、社会的功能
2、社会结构
2-1、人类与自然环境
2-2、社会的四大领域
2-3、交流与流通
2-4、社会约束机制
三、人类进步
1、社会发展规律
2、人类文明进步的三次浪潮
2-1、语音时代
2-2、文字时代
2-3、网络时代
3、人类进步的动力
第十五章 世界的大统一
本章亮点
一、大统一观史
二、客观世界的统一
1、世界是以太的世界
2、我们世界是基于旋子的世界
3、世界是信息系统
三、主观世界的统一
1、人能够认识世界
2、假设与抽象的作用
3、科学的分科与科学的统一
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1、物质的统一性
2、意识的统一性
3、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五、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十六章 从必然走向自由
本章亮点
一、必然世界的基本规律
1、必然律
2、普遍律
3、稳定律
3-1、定性律
3-2、定量律
3-3、形体结构律
4、变化律
4-1、因果律
4-2、可重复律
5、自洽律
二、自由世界的基本规律
1、生物具选择能力
2、选择和自由
3、选择和偶然
4、必然和偶然
5、可能和现实
6、原因和结果
7、规律和数学
8、人类的自由度
三、偶然世界与必然世界的关系
副篇 科学神话
第十七章 科学神话及其终结
本章亮点
一、原始神话的科学性
二、数崇拜
1、数学神话的形成
2、现代数学的局限性
三、地心学
四、古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五、虚构的相对论
六、量子学悖论
1、量子学的产生
2、量子学大论战
2-1、粒波二象之争
2-2、哲学之争
3、量子学家对量子学的评价
七、现代科学神话的终结
1、科学进步
2、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关系
3、现代科学神话的终结
名词解释
后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