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兵败鲜为人知的另类原因——宗教文化上的差异

中日甲午兵败鲜为人知的另类原因——宗教文化上的差异

  说起甲午战争中大清陆军一溃千里的原因,稍懂点历史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内容无外乎因循守旧,官场腐败,营务废弛,统帅怕死……但除此之外,另外

一个原因却鲜为人知。说出来你会不信,那就是“开枪不瞄准”。

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军官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日本各师团一碰到中国军队就立即卧倒,一动不动。这时候,中国士兵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放枪,

一枪接着一枪,直到子弹打光。等到枪声渐渐稀少,日本军队就开始冲锋,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编出来的谣言,也不是手机里“恶搞”的段子。1860年,一

位英国军官来华访问。他看到淮军士兵开枪的姿势很奇特。朝前放枪,眼睛往后瞅。他推断这可能是放惯了手铳、鸟铳的原因。

1920年直皖大战,双方动用兵力20万人,消耗子弹几千万发。可几个回合下来,双方死了200多人。真正在战场上被枪打死的也就几十人。这种“恶搞”战争

的作法,连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了。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逊以“极其恶毒”的口吻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建议中国政府恢复使用弓箭。一来弓箭比较便宜;

二来可以对敌人造成真正的杀伤。  后来,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亲自编写步兵操典。他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异常详细地讲解了射击时的动作要领。他特别强

调了“开枪要瞄准”这一关键性的动作。从这一点来说,后来北伐军所向无敌,“蒋校长”是居功至伟的。(资料来自《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此

书的作者张鸣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历史学家,他极其善于从细微之处观察大历史,他还著有《历史的坏脾气》)

  这不是一段有趣的历史,它更像是一段黑色幽默。它以一种近似荒诞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走过了一条怎样曲曲折折的道路。中国人买来了

洋枪洋炮,却没有学到“开枪瞄准”的“步兵心法”。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在向列强学习的方面,中国人总是三心二意,

半推半就,稀里糊涂,得过且过;而我们东边的邻居却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甚至是矫枉过正。他们推行西餐,推广西装,普及义务教育;禁止武士带刀,禁

止蓄发;甚至鼓励与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种”。从此,日本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道路。此时,中国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方针

。他的奏折让西太后大为赞许。其实,即使是在当时,日本全盘西化的作法就引起中国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大学士徐桐就指斥日本“变国体,有违纲常;通婚姻

,有违人伦”。可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从甲午战争结束至今,时间又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年中,我们学会了“开枪瞄准”。但

其他东西却依然学得稀里糊涂:我们引入了足球联赛的制度,但公平竞争的原则却没人理会;我们引入了义务教育的提法,但义得是国家的义务,还是公民的义

务依然没有搞懂;我们引入了现代传媒,但新闻可信的却不多;我们将“民主”写进了宪法,但“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宗旨却很少有人去实践,一听到

不同的意见便喊打喊杀,乱扣帽了,乱揪辫子,甚至千方百计地去堵住别人的嘴巴。

  可看看我们东边的那个邻居——那个曾经侵略过我们,至今依然虎视眈眈的“蕞尔小国”,笔者上面开列的所有东西,他们学得是何等地彻底。  当然,当然

,当然,外国的先进经验应该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可有的人结合得比较好(比如毛主席),其它绝大多数都差强人意。只要有人提出与国际接轨,必定有

人强调“中国国情”,强调“民族尊严”,强调“文化差别”,结果越学越走样。  笔者的单位三年前曾开展过学习“第五项修炼”的运动。其实“第五项修炼”的核心

内容是打造一个便于沟通的内部结构,创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可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请专家来讲课培训基层干部,每个人花了几百元钱买学习资料。上了一个

月课便立即结业。此后的三年,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切照旧。问一问那些接受培训的干部都学到了什么?大多数人说没听懂。  机关事业单位是这样,企

业又怎么样呢?我看也不怎么样!否则的话,华为的老总任正非为什么在引进IPD管理体系时一再强调:“5年之内不许进行任何改良,不允许适应中国国情,即便

不合理也不许动。”我想他一定是被“中国国情”吓怕了。  那么在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时候,一部分中国人心中的“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  一是好面子,不

愿意彻底地放下身段,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向别人虚心求教。这些人是因为历史的包袱过于沉重。  二是得过且过,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懒散寻找借口。 而上

述两种毛病在日本人的身上都没有。日本人承认实力,而且只承认实力。你比我强,我就要学习。而且学得认真,学得彻底。彻底到全盘西化,认真到一丝不苟

。学习你,赶上你,超过你。  大化改新,日本学习大唐。学好之后,丰臣秀吉便要侵略中国。 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学好之后,日本立即挑战英美列强

。  在向先进国家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好好地向日本看齐。笔者绝非主张“全盘西化”,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地加以克服。

   日本的民族特性完全源自武士道。而武士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剑道。剑道的核心是“残心”。  “残心”的概念是每一次挥刀必须全力以付,以果决的勇

气和舍却一切的信念发起攻击。当一个动作完成之后,立即以同样全力以付的心态投入下一次进攻。剑道教育让日本民族面对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付,专心致志



剑道要求剑士向对手鞠躬时,两眼必须紧紧盯住对手,鞠躬必须到位,以表示自己的求战是“真诚而强烈”的。剑道有句谚言:对手击中你时,你要心存感激

,因为是他帮你发现了自身的弱点。剑道的系统教育帮助日本民族面对每一次学习都是“真诚而强烈”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心态。首先要勇于承

认自己的不足;其次,要抛却已有的成见,将自己的心态归零;第三要彻底地,毫不走样地学习;最后才是有所发挥,有所创新。


关于日本人:

观察日本战国史,读德川家康,以及看日本历史剧,会发现日本人似乎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会迅速的转变自己的立场,把一个先前不合道义的东西说得大义

凛然。最明显的就是《利家与松》里面的前田利家了。

造成这个原因的恐怕还是因为日本人修改了儒家的五德吧。在中国,五德是仁义礼智信,而在日本,是忠义礼智信。仁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仁,也包含对自己的仁

;忠不仅仅包含对天皇的忠,也包括对幕府的忠,对大名的忠,对自己上级的忠,所以日本人有多个可以选择的忠诚对象,大义的名分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失败

之时日本人大多会舍生取义,举族自戕,或者选择忠于另外一个主子;而中国人却往往选择退隐或者“顺应潮流”。

修改儒家五德的根源在何处呢?

失败之时日本人大多会舍生取义,举族自戕,或者选择忠于另外一个主子,说明根本他们信奉的是自己,民族精神就是唯我独尊,只有他们自己最重要。“仁

”是不可变通的,明确的概念,“忠”则可以有无数对象,非常灵活,容易利用。

本人是非常优秀的民族,日本人也是非常邪恶的民族。优秀加邪恶,相当之不可战胜,相当之危险。

想想日本人几百年的战国乱世,武士当道,一直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战争,如果他们引进儒学的时候把仁字排在第一位,那无疑是自缚手脚。。。而中国则是

明显的文人当政,不需要杀来杀去,所以没事谈谈仁说说义也还能凑合过着。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三大文化京都文化聚会地,山口的大内,越前

的朝仓,骏河的今川,无一例外的都灭亡了。夺取天下的是叫嚣着“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和后继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为什么儒学和佛学没有捆缚住日本人?

还是和他们的现实有关。前面提到的三大文化中心,也同时是三大强藩,但他们都灭亡了。。。

日本虽小,但他近代以前很多时间都没有实现实质上的统一,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内部有一个小的国际社会,竞争环境的残酷和险恶程度有点像那个丛林法

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