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活在心中的理想 做你该做的事情

活在心中的理想 做你该做的事情
净界法师


我们在依他起中要重视因相



这个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是「两」个法:第一个是因相,第二个是果相。什么叫因相呢?「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我们曾经有很多的身口意的造作,而造作行为的当下,这个业力它会产生一种熏习的作用,使我们内心产生很多很多差别的功能,这个功能生起的时候,叫作「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比如说你刚刚拜一部《八十八佛》,内心的归依、口业的赞叹、身业的礼拜,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时候,你造作的所缘境是三宝的境界,所以成就一种功德的种子,这个种子生起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清净的依他起的因相生起,这个叫因相。「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是因缘法的果相。这个果报法的本身,它杂染跟清净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果报不能说杂染、清净,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同一个法,你产生迷惑,这个法就会带动你的惑业苦;也是同一个法,你产生觉悟,这个法会启发你的法身、般若、解脱,你不能说这个法是对或错。



比如说,你现在的果报体,有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这个没有所谓的对错,也没有染净的问题,它就是一个由业力所现的果报,如此而已。你善加利用,它会创造法身、般若、解脱;你不善加利用,它会产生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果报本身不能够论染净,果报的体性是无记的,只有因地才论染净、善恶的。所以这个果报,是杂染法、是清净法的体性是不决定,不能成立,这是讲到果相。「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法,其实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



所以我们讲生命现象,佛法就是探讨生命现象,其实生命现象会归起来,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你一生当中,不管你有没有修行,你就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受用果报,第二个是从果报当中又去创造一个业力,就是做这两件事。虽然同样是两件事,但是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怎么说呢?就是你人生的动机,你这个人生观很重要。如果说你人生的目的,是来享受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的,那你今生就很难避免造罪业。说你这个人没什么理想,你不重视因地,做什么都没关系,要紧的是让今生快乐,就是你的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那你今生肯定要累积很多的罪业。第二种人,他对果报是不在乎的,这个果报把它受完就算了,它是一个无常变化之法,好坏都没关系,反正酸甜苦辣都应该去尝一尝,重点是我要实现今生的理想,他是重视因地的,那这个人,今生会创造很大的功德。就是说,你对人生的规划,你是强调果报的受用?还是强调你因地的造作?你是以实践理想为重点?或者是以享受生命为重点?这个地方会影响到你今生的整个成败。从佛法的角度,因地是最重要,所以佛法认为生命的重点在过程,不在结果。



我们可以看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孔夫子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所以他经常感慨的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出生在一个卑贱的家庭,所以他经常要做一些粗鄙的工作,他不但是少年的时候命运坎坷,就算学有所成的时候,他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待价而沽的时候,很多君王也都不能重用他,所以他很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没有办法实践,最后他转而从事教育。你要是以一般的标准来看,我们从果相来看,孔夫子的今生,他的果相是失败;但是他的因相是成功的,他不管在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都实践他的理想,以人为本的一个中国克己复礼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太重视果报,因为这个果报,你重视也没有用,因为你不能决定,那是前生的业力所招感,你要重视的是你的因地。所以菩萨戒的精神,一言以蔽之,什么叫行菩萨道的精神呢?「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你活在你心中的理想,做你该做的事;而这个果报,「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个是不能决定的;但是你内心当中的因地,是你可以作主的:所以我们在依他起当中,要重视因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