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主义的定义是:把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绝对化的一种思维方式。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此过程必然转化为它过程,不承认绝对之中存在着相对。绝对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某一认识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误的真理。绝对主义有时也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别称。
绝对主义起源于17-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治的国家形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言论自由所导致的多种表达形式,一些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往往具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加深人们之间的矛盾,拒绝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极端主义的定义是:为了达到个人或者小部分人的某些目的,而不惜一切后果地采取极端的手段对公众或政治领导集团进行威胁,又可分为:宗教极端主义、极端恐怖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它们的手法有:绑架、暗杀等,手段极其残忍!极端主义者的特点:他们在做某件事情时,虽然明知道可能他们目前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式不是最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或方式,但他们宁愿就按已经选择的方法或方式来解决问题,也不愿意多花些时间来想想有没有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式。他们性格上严重偏执,对于他人的意见往往也不管好坏一律不听,一旦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则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所以,人类社会想要长治久安,社会生活要保持健康稳定,就必须坚决消除绝对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引以为戒的人生定律和道德准则。
然而,近年来,在现代网络中,却出现了一种“道德极端主义“。
道德极端主义,源于网络的“哄客效应”。
道德极端主义,首先出在网络传播的特性上。公众在网络上常常看到的并非现实,而仅仅是经过传播者剪贴和取舍、隐含着传播者某种操纵逻辑的现实。网络的道德极端主义正来源于对这种“极端现实”的刺激反应。比如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公众在网络论坛上看到的是一个女孩遍体是伤、浑身是血的照片,她面对镜头时悲苦的眼神,还有文字的描述和渲染――这是现实吗?不是,那仅仅是被人剪辑过的极端现实。当网友无法做出事实判断只能作道德判断,只有根据图片预设的想象去构建事实时,那一腔廉价的道德义愤和正义感,很容易就被挑起来了。
很多时候的“最美”、“最帅”之类的判断并非源于真诚的情感流露,而是为了起哄。因为网络表达是匿名的,可以不用为自己的判断负什么责任,然后判断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在“哄客”中,极端的道德判断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极端道德主义,还可看成是网络生存的一种策略。在这个漫无边际的互联网络中,一般的行为和言语根本没有人注意,只有激烈的言辞、夸张的姿态和极端的判断才能吸引众人关注,才能使自己成为焦点。此时,极端的道德判断,不过是一种吸引眼球的手段而已。
还有,这种道德极端主义也与当下的社会整体语境有关,阶层断裂和发展失衡下,社会心态变得非常不平和,人变得刻薄、偏激和苛刻,容易情绪化,缺乏平常心,道德判断上很容易走极端――借助于众声喧哗的网络平台,这种极端思维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由此,网络中有出现了另一个现代词汇:“道德飚车”。
“道德飚车”一词是这样定义的:就是用道德过分地去要求他人,把道德变成一个绝对的标准,致使将道德过于强化。道德如果像飙车一样,走得太快,实际上就违反了通常的人情世态。也容易把道德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标准,并站在这个角度来批评一些现象,过度苛求于人。用道德来约束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道德过度膨胀,就会变成一种极端的道德律令,从而不能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会容易变成伪善,过度地强调道德会对人造成一种伤害。
一般人都会认为,“道德,应律己从严,待人从宽”。然而,道德却具有“温柔性”和“不确定性”。道德也许可以让人们心灵得以暂时宁静,但道德不可以让战争、暴力、权力消失!那么,如何判断一种批评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颐武认为: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公共空间里进行道德批评非常必要。社会需要监督,无论是时评,还是网络里的评论,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德的批评、道德的要求和道德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说道德监督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度的道德化。事情不能都以一个固定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实际上,道德标准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虽然在基本的道德观上,人们具有共识,但相对复杂的道德问题就会上升到一个伦理学的高度。现在要防止的就是在公共空间将道德问题简单化,避免不去考虑当事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草率地下结论。如此一来就会变成绝对的道德裁判官,这样是不合适的。道德约束是极其必要的,同时又不能单以我们的好恶和标准,把道德观念绝对化。这样就会产生简单化的倾向。只要防止将道德观简单化、刻板化、僵化,考虑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就不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既要严格批评,也做到全面和谨慎。
客观、理性是道德评判的尺度。客观地说,道德应对一个人进行约束和要求,而不是审判。一个人有无公信力,这是需要道德来规范的。飙车指的是过度、不理性地去要求。道德上的要求和约束永远都需要,但这种约束不能简单地变成对私生活的揭秘,对人过度苛刻的一些要求。要谨慎地区分道德飙车和道德约束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把道德上的批评都变成道德飙车。有道德而不飙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可见,道德约束是人性的表现,而道德飙车则是网络暴力的表现。
相对于人性,人品的概念更加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所谓人品,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独立于可见因素之外,以不确定方式左右客观事物变化方式甚至规律的无形物质。具体讲,一个好的人品,不外乎用“真、善、美”所构建的人生智慧。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因为贪欲;人为何会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讲,“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看不清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法律人”,要求“暴力人”放弃;“暴力人”要求“法律人”放弃,二者相争,永无休止,永远“无明”;另一方面,虚伪、凶恶、丑陋让我们贪欲无穷,为了“权”“利”而散失人生智慧,永无休止,永远“无明”。“无明”,才会导致人们心灵难以宁静,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
人品美德的真正源泉是人生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一种脱离了虚伪人性和虚荣心理的觉醒。因此,社会越文明,意识形态越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真实自然。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