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学诗心得】之五:从曲径通幽说起
【学诗心得】之五:从曲径通幽说起
“曲径通幽”的出处诗友们都知道: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虽然一句“曲径通幽”让这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但细究格律,却颇有几处可斟酌:
1:
清晨入古寺,
平平仄仄仄,
和
山光悦鸟性,
平平仄仄仄,
都是三仄尾。唐诗人似不大计较三仄尾,但一诗两出,终究多了点儿。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如前所言,“三仄尾”不救且由它去,但对句之“潭影空人心”的“空”,为救出句的“三仄尾”自己倒成了“三平尾”,实在划不来。
3:
颔联的对仗不工:
曲径 通 幽处,禅房 花木 深。
名词 动 名词,名词 名词 形容词
给作者找个台阶:此诗的格律应属于古体向近体的转化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尾联属孤平拗救: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虽然以大唐诗人之豪迈,三仄尾可以任之,但逢孤平则必救: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成“仄仄仄平仄”,犯了孤平,对句第三字遂该仄而平成“平平平仄平”以救。
在下感觉此诗可用四字概括:“空灵幽雅”,烘托出作者对“道”的向往,对尘嚣的厌烦。通篇化烦成雅,以乱入静,花木深乱而有曲径之幽达,鸟声喧噪反衬无杂人之扰,唯心聆钟磬,则万籁虽哗心若静水矣。
“曲径通幽”的吸引力究竟何在?在“曲”字之中。普通的砖墙笔直的路,小孩子不愿意在上面玩儿,等到用墙把路七扭八拐地拦成了迷宫,他们就会整天在里面转而乐此不疲。写诗也是如此,古人讲究个“起承转合”,“转”的功能跟曲径通幽的“曲”是一样的。请看: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粉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第三句“粉蝶纷纷过墙去”正是“转”的位置,也就是“曲”,读者因此生问了:墙那边有什么?有靓妞?第四句则是答案,这个“疑”字用得好!这边雨后无花了,那边会有吗?粉蝶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