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金泉谈“关闭”

在歌唱的高音技术中,有一个被中国的歌者们用烂了的词——“关闭(close)”。长期以来歌者们用其做为成功的一个标志去苦苦地追寻着,并用其做为一把无形地尺子去衡量自己的同行。“关闭”技术获得者中有“获得了歌唱的一切”之自豪感;而“关闭”技术的寻觅者及落空者则被数落为“没上路”、“没学出来”或“还不会唱呢”云云。

  我曾在给研究生讲公开课时经常强调,我们现在施行的声乐教育与欧洲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及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初期的教育状况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说中外历史上声腔艺术口传心授的历史早该成为过去,我们现在的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是在理论支持下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一定是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根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使那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更加趋于完善,而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便是盲目的行动。那么,在中国声乐界人云亦云的“关闭”有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呢?到底何为“关闭”?“关闭”一词是何时为中国的声乐界所用呢?
  “关闭”一词是否为欧洲传统唱法一术语?不是;
  “关闭”一词是为何为中国的声乐界所用?不知;
  “关闭”一词是何时为中国的声乐界所用?不明;
  “关闭”一词有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定义?不定。

  我为“关闭”一词请教了数位声乐界前辈与同行,回答与解释如上述四则;我也翻阅了很多声乐理论书籍,答案仍使人难于清楚。尤其是声乐学生读者,看了那些解释很难明白“关闭”一词说的是南还是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解释“关闭”的著书立说者中,高音或曰“关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是根本没有解决的人为数不少。在技术上搞清“关闭”而在理论上述不清者可谅;在技术上根本没搞清“关闭”却敢立论阐释者可恶!

  1997年我在Bel Canto的故乡意大利探访时,结识了一位不太为中国人所知却唱得很棒的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授A.莫那科。老先生时年已愈花甲却声若钟鸣,可中间不休息一气唱十二首威尔第咏叹调且不省半个高音!我被他震撼、感动,年轻于他二十有一的我希望有一天能获得他那样的功力!他那越远声音越有穿透力的高音曾诱惑着我在米兰时每次乘两个多钟头的公交车到他家上课而不知疲惫。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在意大利声乐界close(关闭)一词是不被使用的,当然不是因为“关闭”源自英文。代之与此的用语是passàggio——通过、过渡,由一个半音圆滑地向下一个半音、由一个母音圆滑地向下一个母音通过、过渡,没有声区的界线,也就没有“坎”或曰由于换声产生的“痕迹”;还有一个词是coperto ——遮掩,将进入高音区的母音合适地“变暗”以使声音加以“拢合”不要太“白”。我们应该清楚地记住这样的声音标准,即好的声音应该是听不出声区转换的特别是进入高声区时。我总担心这样的情形会在中国的声乐界长期滋长:在歌者们乐不思蜀地追寻“关闭”秘诀而又不知“关闭”为何物,却盲目地追逐那个幻影或将本来很自然很舒服的声音设成几段“坎”并认其为“关闭”,那就可悲了。

  如同“帅呆了”、“酷毙了”等词语一样,既然被人们认同了、用惯了我们就要从正面给予相应的解释和引导。那么,到底如何解释“关闭”为宜呢?我想就我自己的体验、考证并综合前辈有关的解释注[1]试就“关闭”一词做如下定义:
“关闭”一词源于英文close,意为闭合、关闭,被中国声乐界引用为声乐技术用语。为了声音更加集中,高音更加易唱、悦耳,在“关闭”进行时要对所唱母音进行变化,将宽母音变窄、窄母音变宽,并适量调整真假声的比例,让声带正常闭合。我曾在《浅议声乐、声乐教育及其它》一文中说过,声乐技术训练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声带能在高中低声区的行腔中正常地闭合,所以我认为所谓“关闭”技术特指高声区的声带闭合技术。

  我们知道,一般说来人声的自然声区是有极限的,超出自然声区的声音为喊、叫,不经训练的人唱至高音处也会如此。超出自然声区范围后声带就不能正常自如地工作或曰闭合了,为了让声带在超出自然声区后还能正常工作——闭合,我们就要寻求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改变那些在高声区难以使声带闭合的母音,从而使声带达到正常的闭合、关闭。好,我们用母音变化的办法让声带达到闭合、关闭。这里引用我在我的《关于“字正未必腔圆”说》一文中的一段话。 “i”和“e”是意大利语中五个元音中的窄母音亦称“闭口音”;“a、o、u”是五个元音中的宽母音。为了声音的统一,我们必须首先统一这五个元音。说话时“i”和“e”的口形都是嘴角向左右两个方向拉开,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那就是横向的嘴角有两个向外方箭头 ← → ,尤其是“i”母音。说话时的“e”和“i”发音时的口形几乎一样箭头也是向外方进行,只是略呈微笑状。这时做为说话式的发音是非常清楚,但是在这种状态下要想达到美声所要达到的声音共鸣几乎是不可能的,唱出的腔是绝对不会圆的,特别是在高声区。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这是就应验了黎信昌先生所云“字正未必腔圆!”反之,我们在发“i”和“e”时做一个逆向动作,让本来应该向外方向进行的箭头向里走 →← ,此时“i”会出现德语“ü”的感觉;而“e”会出现德语“?”的感觉,这样的发音状态就是为了声音不出现“挤”的感觉而行腔一定是圆润的,这种做法在高声区非常有助于“关闭”技术的完成。

  “a、o、u”被称为宽母音亦称“开口音”,在中低声区它们非常容易被掌握但到了高音区就会显得非常麻烦。前面我们已经将窄母音变宽的方法说过了,现在我们要说得是如何将宽母音变成窄从而让声音很集中地唱出来。大家知道,在英语国际音标中有这样一个发音音标[?]和[?:],千万要注意的是绝对不是中国语中的[e]=[饿]!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和[?:]的发音在下齿根的中间部分,而[e]=[饿]则在喉部位置且很靠下。我们可以试验将“a、o、u”中掺入若干成分的[?],[?]在发声中属窄母音,比起“a、o、u”[?]的宽度是窄的,所以发音时声带能够很容易地闭合。很显然,声带闭合了、圆润的声音出来了、所谓声音“关闭”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人们常说的“关闭”得到的声音应该是来自“头腔”和“面罩”,我必须强调的是:声带的闭合即所谓“关闭”是手段,而“头腔”也好“面罩”也罢,是声音的一种效果。声乐教师不能拿效果当手段去教;声乐学生也不能拿效果当手段去练。对从事新民歌演唱的歌手注2]或学生(这里特指女声歌手,因为现在的“民族唱法”还没有形成欧洲传统唱法的四个声部也没有中国京剧那样的生旦净丑声部体系)来讲,“关闭”技术也是适用的。对于新民歌歌手的声音审美,我不觉得她(他)们的声音“紧”便是集中、“捏”便是甜美。另外,民歌一定不等于戏曲!所以,那种“拉直”声带的闭合、关闭与正常的“关闭”技术是相违的。在我看来她(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在演唱中其声带的闭合,特别是在高声区的声带闭合是不够正常、合适的。声带正常、合适的闭合、关闭应该是能够发出刚柔相济之声的,而不是“紧”或“挤”的。而欧洲传统唱法的 “passàggio”、“coperto”及被中国人惯用的“close”所追求的正是那种柔韧之声,决不是让声带超负荷闭合的“stretto”—— “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