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研究生


可能是比较不那么典型,但是也时常出现的中国孩子。究其原委,好像也还是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方式有些关系。不过大部分出国了的孩子,都猴精猴精的,没有因为中国的教育环境,而落后于世界打工族的竞争力,相反,在职场上都挺有竞争力的。

那些偶尔出现,竞争力不那么强的孩子,在这种对比下,就显得很落后。让乡亲们看着很着急。他们不但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海外的远房乡亲也希望他们无地自容,悔过自新。

可是,这是美国啊。美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无论是各个国家的异己分子,还是学无所用的书生,或者有特殊爱好,爱好不明确的,跳得高蹦得远,饭吃得多、吃得少的,这里都收容。

美国收容异己的标准,就是你要有特色。你或者非常勤劳,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辛苦工作,或者非常聪明,有一技之长,能做别人想做而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儿。一旦有了特色,基本上就可以生活无忧了。至于名垂青史,衣锦还乡,那原本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弄成大众理想也比较牵强。就不去论了。

至少在硅谷,各种各样的人,都过着还可以的生活。这里是野心家的集中营。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野心家除了野心家朋友之外,也需要一些没有野心的朋友。别管编织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总得有人帮着穿针引线扔梭子。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里,各个层次,各种技能的劳力,都有自己安心的位置。

很早以前就听说,那些在斯坦福苦读博士的同胞们偶尔感叹,那谁谁谁,当初博士资格考试没通过,回头去工作了,来年就在斯坦福门口买了大房子(其实那地儿大房子不多,一般得把六七家邻居都盘下来才敢说大房子,博士们的用语有些讥讽)。

感觉走学术之路,有点儿象是练跳高,迟早都会碰到跳不过去的高度。无论从哪个高度上下来了,都不是个大问题。朴素地说,人生除了养孩子,别的问题都不怎么大。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