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非常震撼!老外侃中国人 - 换一双眼睛看自己。

西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无高低贵贱之分,强调的是干事业的兴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成功与否,并不是靠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和回报。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愿显山露水,越来越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几乎都与中国大学生结为一帮一的互助组,你教我汉语一小时,我帮你纠正英语一小时。在中国留学的老外圈子里的“官方语言”,是一套自己独特的洋汉语。

比如,老外汉语里把互相学习的伙伴称其为我的“互相”。留学生间的对话常常是中英合璧,比如“How's it going?”“Oh,its just‘taimafan!’”(“你今天怎样?我今天太麻烦了。”)留学生与中国“互相”物物交换的同时,西方人也抱怨与“互相”大学生聊天没劲。比如我每次与我的“互相”互相完后,都会跑出校外与我的那帮布衣哥们、姐们扎堆解解闷,与陋巷里的摊贩、个体画家、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什么的侃大山,那才叫过瘾。这些普通草民都是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你有机会与他们掏心窝里的话,与他们唠家常,倾诉过日子的甜酸苦辣,一起笑、一起骂、一起哭,有滋有味。而中国的大学生们常常太一本正经,个个都踌躇满志,期盼成为干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

对于我们西方青年来说,如今对这种人生观早已失去了兴趣,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在中国大学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无大志者,不想挣大钱、不想出巨著、不想干什么大事业,甚至也不想读高学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过得快活有趣,没想过设计自己的“锦绣前程”。因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差异,使我们留学生往往没情绪与中国大学生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对我们来说特Boring(枯燥)。对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当一名志愿工作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帮助所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和有意义,这才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一次有位中国朋友考我。他问:“长江里有几条船?”我茫然起来。朋友笑起来说:“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中国人对会见权贵能抛头露脸荣耀感的重视,留给我颇深的印象。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一位华人女士,她说老爸见到克林顿夫妇邀请女儿到白宫参加国庆午宴的请柬时,激动得老泪纵横。当然去白宫作客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不过与“人民公仆”同进一次午餐,怎至于激动得落泪,西方人多会以平常心对待。

安贫乐道是否意味着失败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介绍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纽约的一间银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作伴的还有一位黑人乐手。十年后的一天,谭盾路过那间银行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黑人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挣着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应:“还行。”这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随后的说教才煞风景呢,板着面孔告诫读者,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终日在街头卖艺。这种评论令我觉得好笑,且过于“中国特色”。在西方,街头艺术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我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及街头狂欢节表演。

         

为白领、洋楼放弃天伦之乐是残酷的人生。

来中国前,我原以为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那里劳动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中国也有一句古语“360行,行行出状元”。可是亲临中国后我很意外和震惊,中国人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十分不尊重甚至鄙视这些“底层”劳动阶级。中国人以职业、职位、收入、官阶等,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比西方社会过分多了。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校讲故事的说书人,一次晚餐时与一位熟识的中国女士聊天。中国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正经工作,那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说书人很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说书。您怎么能说这不是一项正经职业呢?我不去中国,我不愿背井离乡。”那位中国女士餐后言之凿凿地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朝不保夕。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到你们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自己的一份白领体面职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周围西方人个个睁大眼瞪着她瞧稀奇。本来西方朋友还挺可怜这位女士的。该女士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异乡打拼,已四年没见过女儿了。西方人特不能想象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极大的痛苦,因此西方丈夫出差时常会携太太同行。丧失天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等所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在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就。。。。。。。?

奥地利维也纳有间中餐馆老板,托在匈牙利的华人朋友帮忙物色几位匈国侍者,东欧的薪水标准比维也纳低,这样可节省些成本,老板也允诺他付的工资肯定比匈牙利高出许多。华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欧的工资比东欧高,匈国人也挺拮据的,这事容易办妥。没料到他问了一些匈国人后都竟然不为所动。这位华人纳闷地对匈国朋友解释:“你平常在维也纳上班,周末就回来匈牙利,个把小时的车程又没多远,而工资可是比在本国高出一、二倍。这么好的机会干吗不干呀?”匈国人答:“我每天下班后都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香港一间机构打算请一位英国大学者来港工作,该学究目前隐居法国乡间当农夫种葡萄卖。港方开出高薪聘他出山,遭其婉拒后,港方随即将薪水提高一个档次,又再次被回绝。此公每拒绝一次后,港方就将俸禄再升一个高度,经两个回合的拉据,最后蹿升到200万港币的年薪。但那位英国学者就是舍不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田园生活。他经营葡萄园虽只能过极简朴的生活,若想上馆子、买衣服都得周密筹划,不能随便乱花一个铜板。这情景使港人转不过弯来,既然此兄生活上如此捉襟见肘,那为何面对百万合同,居然不受诱惑仍蛰居农舍。英国隐士的回答是:“我不感兴趣挣大钱。”对此,华人朋友怔住后替其惋惜:“哪怕去挣一年的钱也就成百万富翁了。”此公对中国人动辄以金钱为诱饵的态度甚反感。一位香港武侠畅销书作家寄来张空白支票与他,望这位汉学大师将自己的著作译成英文,允诺空白支票就是请大师随意开天价。英国学者当即恼怒地将支票撕烂,斥责这是对其学术的侮辱及对其人格的贬低。

一位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的中国MBA留学生,一晚对着餐馆大厨再次老生常谈地发誓说:“看着吧,总有一朝我会打入华尔街去。”大厨侧过脸来好奇地询问他:“你毕业后有什么设想?”中国MBA利落地应声道:“当然最好是马上进跨国大公司,前途和钱途就都有保障了。”大厨又说:“我没问你的前途和钱途,我问的是你将来的工作志趣和人生志趣。”MBA一时语塞起来。大厨叹口气嘟囔道:“要是经济继续低迷餐馆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

中国MBA差点惊了个跟头,他觉得不是大厨精神失常,就是自己的耳朵幻听,眼前这位自己一向视为低一头的大老粗,跟银行家岂能扯得上。大厨盯着惊呆了的MBA解释说:“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银行里上班,日出而做,日落却无法息,每天都午夜后才回家门,我终于厌烦了这种劳苦生涯。我年青的时候就喜爱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二点多钟,我结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务后,在办公室里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我开始下决心辞职去当一名专业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献艺。”这样的事例可能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之外,因为中国人对成功、失败、快乐、悲哀有比较概念化的一统模式。说得言重一些,就是活着挣口气,是为了一种体面和在别人面前可以显耀的面子。

对西方人来说,则更看中体现个人特性和自我价值的平和人生。我有位女友干了两年律师后突然决定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重新回学校去学习瑞典按摩术,日后更成为一名职业按摩女郎。在西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无高低贵贱之分,强调的是干事业的兴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成功与否,并不是靠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和回报。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愿显山露水,越来越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文章转贴自网路,作者不详。

yanlan 发表评论于
很多中国人是喜欢去赢全世界的,为何不活在当下?
爱菊轩 发表评论于
这文章太搞笑了,当读者是傻子啊?!
WienFan 发表评论于
回复Shakesbeer的评论:

哈哈,完全同意!觉得作者对西方社会很不了解,文章幼稚。
Shakesbeer 发表评论于
很明显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模仿西方人的身份来写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以为以西方人的身份来说事就更有说服力一点?这个本身就有一点妄自菲薄了哈,因为道理到哪都是一样的,何必要假装老外来说事?不过这个不重要,关键是文章的陈述的内容和思想。我个人比较倾向心态自由平和但一定要无忧的生活,既不也不右。

文章有点片面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是那么淡薄名利的,有太多的人想当AMERICAN IDOL,想进娱乐圈,想做名人,不是吗?拜金主义也是大有人在。所以追逐名和利的人无论在哪都有。前两天就听见一个出租车司机说:“Man! I am ready to be rich! I will buy a lottery and if I win I will quit my job!”。所以我说这个主要是看个人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在美国也有崇拜名利的人,在中国也有淡泊名利的,不过,的确感到美国大环境要好。原因在此:在中国普通民众生活不够富足,累死累活买不起房子,天天为钱发愁,而富有阶层又太有钱,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差距巨大,这注定了很多人的心态无法平和。而美国的普通民众一般生活还算富足,供得起房子,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平民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和质量区别并不太大,所以很多人心态比较平和。

所以,这种现象一个是大环境造成的,另一个是个人人生观的决定的。
20国集团 发表评论于
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你在国外生活的圈子属于下等阶层
所以你有这样的感受不奇怪
国外的下等阶层和中国的下等阶层一样,每个人都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在国外找份苦力工都比登天还难, 有一份工作就不错了
千辛万苦找到一份工作,珍惜都来不及,何谈挑剔
所以我理解你的感受
yellowperil 发表评论于
编的一塌糊涂 太片面
mr23af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 虽然讲的是个例但反映了普遍现象. 国内的非诚 wu 扰节目里也可以看出在西方生活过的人追求的是个性发展, 在国内长大的追求的是未来的物质生活.
WienFan 发表评论于
你的文章无非是在唠叨鸟震惊鱼不会飞翔,哈哈!
ahniu 发表评论于
Freedom is when people facing god directly, not through others. Without god, people become slave of money or other. With god, people become slave of god, a good thing.
eN_Joy 发表评论于
人之患,不在好为人师,而在于好generalize!作者笔下的这些西方人物存在吗?肯定存在,但是把它们generalize成西方人的价值观,就失之偏颇了。如果作者不同意我的说法,我可以提供几个西方拜金狂人的实例,作者原意把那些例子generalize成西方的价值观吗?
农民大伯 发表评论于
西方人确实普遍不如中国人物质
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国人很多都穷怕了饿怕了
usinca 发表评论于
1。片面 - 西方人也追求名利,要不怎么会有wall street, 再看看你周围的同事
2。逻辑不对 - 西方人就可人各有志,那中国人为何就不能选择名利,而要学西方人
Deeper 发表评论于
一叶障目不见林
billzhhchen 发表评论于
什么时候的老古董文章又给淘换出来了,又是西方怎么怎么样好中国怎么怎么不好的老掉牙文章,能不能不要给"西方青年"和"中国青年"贴脸谱?“西方青年”也有为名利而奔波的,“中国青年”也有为理想和兴趣工作的。

想想被骂的一无是处的老毛,老毛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中国青年,你能说老毛是为了名利去造反?我看他很enjoy造反,造反的时候很快乐,一直造反到死,难道不是“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和有意义,这才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pach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成功观高度统一,是非观却难于统一; 很多西方国家则反之。
aacdeffagg 发表评论于
程度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别那么绝对,说得真的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似的。
山东警察 发表评论于
陶渊明也读过《圣经》
饶恕 发表评论于
文章写得很好!我们中国人所羡慕的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来自于政治制度,而且来自他们的传统文化。人不被物质、名利捆绑,就自由了!他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出于《圣经》,因为《圣经》中说人都是被恶者捆绑着的,如要得自由,必须脱离捆绑。“有衣有食就当满足”,“亲手劳力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缺少的人”。所以不论信与不信者,至少耳濡目染,圣经文化千百年的渗透,可不是徒有虚名的。他们真的比我们自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