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 2

杂议东西文化, 兼品民间艺术, 随记琐忆杂想, 不登大雅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最欣赏的一点, 是末尾部分给中国武术的去神化。 过往的功夫片,打洋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 好家伙, 远踢近打贴身摔, 洋拳师无非力大, 终而如坠天网般hit the deck.  在叶问2 中,主角以广东首屈一指的武师身份迎战舶来的拳王。历经苦斗酣战而险胜。 全无第一集中面对占尽天时地利的日本武士时“我要打十个”的嚣张。 这是非常真实的。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当年的中国武术家如果和西方的格斗家竞技, 是不会“如老叟之戏顽童”的。其原因倒不是如赵道新所说中国武术中其实没有技击的成分(绝对大谬, 我知道的很多飞车党, 黑手党徒都学过各种门派的中国武术而且对师傅推崇备至, 我认识的一个膀大腰圆凶神恶煞的党徒说起自己年过花甲的中国师傅比亲爹还亲, 说打自己像打小孩一样, power, timing, accuracy, distance, position 都能在瞬间达到, 中国武术怎会没有技击成分?)。 中国武术的特点,除了人们常说的内外兼修, 连消带打外, 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瞬间压制。 武术家穷毕生之功,什么练精化气, 练神还虚, 其实就是个瞬间压制。 如果压制不成功,用Sifu Nephy的原话:麻烦就来了。 所以陈发科才会说:比武就是个一秒钟的事儿, 顶多2,3秒。

 

再者, 武术史上又缺乏像Don King这样赋予其商业化的人物, 长期以来, 武术家遇到的, 大部分不是一秒钟能打倒的, 就是一秒钟把自己打倒的。 像尚云祥和程廷华那样绕半天的没几对(就这也没绕够拳击规则的12 回合对不对?)而拳击通过严密的体系筛选,拳击手遇到的大部分是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习惯了苦斗。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明清以降的中国武术,缺乏运动学和生理学的指导,缺乏系统的格斗训练, 缺乏医学和营养学的辅助, 所以身体水平和西方还是有差距的(现在东方人身高增长和寿命延长速度高过西方人就是这个原因, 和GDP增长幅度超过西方是一个道理)。 中国当时的所谓职业武师,只是以镖行或授徒为职业, 并不意味着自己经过过职业化的训练或者保持着职业化的训练。

 

从这个角度,其实是业余的武术爱好者和专业的格斗运动员的较量, 同理, 质疑武术和散打如何对抗的人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 而不是单纯的分析运动力学。 练习武术的人不应以为散打如何粗糙, 散打有的动作是非常细腻的, 譬如切进对方前手后侧摔;练习散打的人也不要以为传统武术真的不经打, 或者动作不连贯,在同等训练强度下,传统武术有更多机会压制对手。

 

最后, 无论功夫多好,一人对抗10多个拿刀的还全身而退都是YY, 把这一节去掉我会更喜欢。

Jimmy-baby 发表评论于
恩,很有道理,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