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蝴蝶为例:
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画一只蝴蝶,然后让学生临摹下来,这当然不能开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如果老师以蝴蝶为媒介,引领学生去展开想象之旅,学生的创造力就有了锻炼的机会。
比如,老师可以问:“你能给蝴蝶穿上不同的花衣服吗?”学生们便可以天马行空按自己意愿去为蝴蝶设计一套套衣服,这意味着创造出各种花纹、图案,色彩搭配。
接下来,老师还可以继续问:“你看到的蝴蝶一定是你纸上画的这个样子吗?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蝴蝶落在草地上和掠过水面时的样子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孩子懂得,同一个事物可以多角度看,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发现。
然后,老师还可以问:“蝴蝶难道只是一只蝴蝶吗?蝴蝶这个形态可以怎样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什么新的意义?蝴蝶在草地上,在树叶上可以跟周围的东西发生什么的关系?蝴蝶是不是可以变成楼房,在我桌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杯子,在我的卧室里是不是可以变成一块毛巾?”
这样,学生们便会把昆虫蝴蝶与实际的生活发生各种关系,与实际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了,也就把蝴蝶学活了。
当孩子看到蝴蝶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蝴蝶,创造力的发挥就开始了。
这样的方法,最早没用于美术,而用于设计专业,因为做设计家必须要独创,要创造出产品,所以有些这样的课,有这样的方法。现在,我们把这样的方法、观念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能让举一反三,举一反十。从孩童阶段就开始培养这样的思维,孩子长大后就会用这样的思维去工作。成人却很难做到,因为从小没受到这样的教育,所以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出来,很可惜。
这样的思维,不光是对设计产业有推动,而且可以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很大,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提升了想象力,而且可以使人学会发散性、跳跃性思考,学会多角度看问题。避免僵化地理解问题,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老师说的、课本写的才是对的。
为什么西方人的创新能力这么强?与他们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老师上课时的口头禅是“Any questions?”
让学生联想,发散思维。人们还习惯把艺术学科和知识学科结合起来,在教如数学、语言、自然科学时,在教科学规律的同时又把很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故事呈现给孩子,让孩子有别的感受,同时给孩子呈现一对“矛”和“盾”。而中国的老师在教科学时候就会把一些传说的没有证实的东西抛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