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大道至简5: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二版,此文严禁转载)
——投资(趋势)总结之五
       时寒冰

    影响趋势的因素有很多种(繁),但其中,最终能够决定趋势的关键性力量,往往源自一个最核心的因素(简)。
    所谓的化繁为简,其实就是一个主导性因素的寻找过程——在主导性因素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如果这个主导性因素是隐含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推导过程。
    现在,研究趋势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根据过去的数据或者趋势形态,以其惯性的延续性,推导未来。这种趋势把握准确率非常低,因为它很容易受到质变因素的影响。但它是绝大多数趋势研究者采用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参考过去数据但并不将其作为主导,而是综合过去数据、现在数据和信息,特别考虑信息的延伸和变化,考虑大环境的变化等等,推导未来趋势。第三个层次,是先找出影响未来趋势的决定性因素,再找出这种决定性因素的变化过程(找出其必然延展性,因为只有必然性对趋势把握才有实际意义),从而,使趋势的预测前移,准确率也更高。
    这样说起来好像比较复杂,但如果放在具体的投资中运用,就变得非常简单。比如,从2009年底到今年8月初,我所有的趋势演讲中,都会重点提到农业,尤其强调种子的重要价值所在。其逻辑就是:种子是农业板块之母,是一个最核心的因素。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种子类个股都创了新高,有的连续创历史新高。板块中核心因素的存在,在我过去演讲中提及的诸如新能源这样的版块中,也得到了最明确的验证。它的最核心个股也一再创历史新高,涨幅近三倍。
    当然,这是趋势把握思维在投资中的运用,而非趋势把握的本质。
    当下的中国,影响趋势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是:货币发行量。
    以房价为例:
    房价的持续上涨看起来一直像个谜,但如果从货币的角度来剖析,会更为清晰。
    我过去,主要是从政策的变化角度来研究房价。房价为什么持续上涨,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是:1998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23号文制定的住房供应体系,城市80%以上的家庭是由政府向他们供应经济适用房,而不是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只占大约10%。也因此,当时的房价波动很小。但是,2003年8月12日,由原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把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悄悄换成了“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同时,把房地产业定性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是从18号文起,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被削弱,房价开始飞速上涨。为什么?关键在于,18号文改变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在23号文中,需要商品房的人群只占10%,而在18号文篡改经济适用房的定位之后,将有高达90%的人群需要通过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问题!把如此庞大的人群推向市场、推向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市场,房价焉能不涨?!
    在趋势研究过程中,我深感自己金融知识的不足,遂上了一个在职金融学博士,不为一纸文凭,只为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
    当从金融角度研究房地产的时候,我确信,我找到了另外一个推动中国房价恶性上涨的根源:
    2003年8月,由原建设部起草的18号文,悄悄篡改了经济适用房的定位,而在这个节点上,还有一个更大更核心的力量在左右房价大趋势:
    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到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老国八条”。而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5万亿元。房地产调控声中,房价为何持续上涨呢?下面的数据给出了答案: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一倍!
    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让房价下跌是绝不可能的。
    再对比一组数据: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换句话说,2007年到2009年两年间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货币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而2007年与2003年的4年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也是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换句话说,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量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的两倍!!
    在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房价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而买房,这个时候,房子不再是普通的房子,而变成了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为了保值而被动选择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空置率、供应等等,都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至少在货币飞速增发的前提下如此。
    另一个更震惊的数据对比在下面:
    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折合9.9万亿美元左右。
    2010年6月末,世界超级经济强国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8.6万亿美元。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美国整整高出1.3万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美国的M2包含非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中国的货币总量比美国还要多更多——注意,这是从绝对值比较的。别忘了:美国的GDP总量,是中国的3倍多,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多!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
    199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3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人民币,20年间,M2增长了44倍。
    1990年,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28万亿美元,2010年6月末,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8.6万亿美元。20年间,被全世界批评为滥发货币的美国M2增长2.6倍,远低于中国(严格而言,需要考虑货币基数问题和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对货币的放大效应)。
    上面的数据,可以帮你找出房价的趋势,而数据同样可以帮我们找出房价的涨幅。
    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始于1998年,1998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45万亿元(1990年,中国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07年为40.3万亿元,2009年末达到60.6万亿元,2010年6月末为67.39万亿元。
    2010年6月末与1998年相比,M2增长了6.5倍,这就是我此前演讲中多次提到的“六倍原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在此次调控中保持坚挺,甚至逆势上涨,也源于此。
    (以上数字对比,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不严谨之处,但为了直观地说明问题,不再另外加注。另外,有关货币发行量为何如此之大,增速为何如此之快,及未来货币供应量的趋势,及对投资市场和趋势的影响,应对措施等等不是此文所阐述内容)。
    因此,中国要真正抑制房价,首先应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一边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边要求抑制房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让民众有幸福感,过得有尊严,也必须确保人们持有的货币(财富)购买力保持增长而不是仅仅货币这种虚幻的符号增长。
    至于投资,无论什么投资,如果不考虑货币供应量因素,就把握不住真正的趋势。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趋势把握亦然。当然,仅考虑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新周期与以往周期最大的不同在于影响因素和影响力量来源的复杂性,在于很多在外界看来莫名其妙的事件的次第发生。多思索,才能找到其运行脉络。
    其他的,以后在大道至简系列中再谈。(本人所有大道至简系列文章都只是阐述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提供投资建议

             于2010年8月18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