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样一首歌谣吗?“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个连环谣好似山顶上的一口井不知有多深,要唱到乏了才打住。如果钻牛角尖想去,那么这大小和尚一定是对师徒,正襟危坐在堂前念经说禅,老和尚用心传授,小和尚一定是听进去的多留住的少……想着想着,不觉莞尔一笑。于是再从那条思路转回来,蓦然发现身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也是一首谣?“纽约有座岛,岛上有间房,房里有个画老师和画学生,老师对学生说:‘宝贝儿,开始吧…”
也不知多少年前画老师从京城落户在岛上,她在家里相夫教子过着恬淡的生活。自那年岛上成立了一所中文学校把她请去当美术老师后,画老师的名声如同一盆绽开的花从后园搬到了前庭人过人见,人传人晓。从此她的午后不再清静,小孩进进出出似走马灯。小人儿高高兴兴地进去,又欢欢喜喜地出来,还觉得她家特别,信箱上画着树,画着草还画出风来;进屋走道上摆着的贝壳,石卵发出海的味道,角落里还有个小鸟巢多新奇呀!但学生最乐意的还是听着老师唤他们“宝贝儿”接着说:“开始吧……”于是,小手和小脑袋就在另个空间忙碌起来,他们跟着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开始体会着前后左右,高低远近的对比和关系,画老师总是他们的模特儿,可宝贝儿画出的老师大大小小胖瘦高矮都不同。
初初家长们让自家孩子学画的目的是陶冶性情,然后发现孩子不仅学画还和老师掏心里话,回家常有个好心情。“这老师不显山不露水的真有本事,孩子就是喜欢她!”两位妈妈在嘀嘀咕咕,“听说这个吗?去年夏天某某家的一对表兄妹从上海来度假,姨也把他们送去了画老师那里学画,去了几次长进不少,回国后兄妹俩向母亲嚷嚷要继续学画,那妈乐颠颠地把他们送去上海有名的画院去正规训练,谁知去了两三次,那两个小家伙不干了说这里的老师和画老师不一样,情愿等到明年夏天再去画老师那里学……”听上去画老师很拢得住孩子。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画老师的宝贝们渐渐长大了。有天其中的一个冒出想考特殊艺术高中的绘画专业的念头,和老师讨论后耳旁便响起那句经典的话:“好吧!宝贝儿,开始干吧!”结果那个宝贝儿如愿以偿上榜啦!接着画老师每年都应着学生向那所高中如数送去,说奇也奇,榜榜有名,可谓百发百中。远近家长们听闻后肚里明白老师的画室除了陶冶孩子们的性情还是个摇篮---萌发“未来艺术家”的摇篮。打那以后她家门口的车更多了,老师教课教到晚上九点,周末时段还排不过来;当然不负众望的摇篮也不断摇出考上特殊初中绘画班,大学美术专业录取的消息来。
虽说父母亲们喜形于色地谈论着录取的经过,可就不见画老师为此张扬,她依旧宝贝儿长宝贝儿短的,尽心尽力为之。有次她偶尔提到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来,说最令她铭记在心的不是学到的绘画技法而是她的启蒙老师领着她走进这扇艺术大门时的热忱欢迎,循循诱导和数不清的鼓励。回想起来难怪画老师从不拒绝学生,她以轻松的方式带着宝贝们在迈艺术大门的门槛啊! 于是那首和尚童谣又浮现出来,小和尚年幼时听着老和尚的教诲,然后得了道,等他成了老和尚时又把同样的教诲说给下一代的小和尚听,一代传一代……,如此想来除了师承的异曲同工外,这歌谣还含着几分禅意,不觉悟出些新意来。
仲夏的一个周末,画老师的几个学生在岛上一家老人院成功地举办了一次画展,观者来宾络绎不绝。一位中风半瘫的妇女在名为‘寂寞的湖’的画前凝视良久。“湖边人家的码头系着一条舢板船,小舟在平静的水面上空候着。”她吃力地转动着舌头,告诉画者她小时候的家就是画里的那模样……。有位老先生驻足在另一幅画前,那是夏日小岛的海边,沙滩上有两把红色的躺椅肩并肩…。他停在画前默默地不作声,作画的小丫头不敢上前去惊扰他的独思,几分钟后老先生默默地离去把回忆和思念留在画中海边的沙滩上了。如果翻阅一下画展的留言簿,里面写着这段观后感“今日我所见到的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祝贺你们,再接再励!”
欢愉的交谈和积极的反响似乎出乎孩子们的预料,但是这个意外的效果无疑是个鼓舞为他们带来了自信和成就感。 众多的来宾环顾四周非常想会一会这位出色的老师,可惜的是画老师有课没法出席展览来分享宝贝们的喜悦,就好似该放在前庭的一盆绽开的花又回到了后园。夏日里的后园万紫千红,其中的这盆花确确实实应着了那段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从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的美,用美的艺术来丰富生活”或许是画老师的生活哲学和教学理念。她从没刻意去制造“画家”,只是努力地在开启着宝贝们的潜能,撸顺他们的笔触,加添他们的色彩,拨动他们眼睛里的观赏角度,开阔小脑袋里的想像空间……。
顿时间觉得歌谣可以这样唱“纽约有座岛,岛上有座桥,引桥上有个画老师和一群画学生,老师对学生说,‘宝贝儿,让眼睛像桥带你跨过海洋;让想像长着翅膀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