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由冯喆主演的一系列经典影片,影迷们总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金沙江畔》中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的公安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的政委李正,《沙漠追匪记》中的骑兵班长,《桃花扇》中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银幕上的冯喆,形象英武洒脱,气质儒雅隽永,表演准确独特。
冯喆 ( Feng Zhe )( 1921—1969 ),中国著名 电影演员 ;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 南海 ( 佛山 ),生于 天津 , 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年级辍学,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 家 》、《 风雪夜归人 》、《 上海屋檐下 》、《 大明英烈传 》等 40 余部话剧。
1946 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 裙带风 》、《 忆江南 》等多部影片; 1948 年到香港,在《 恋爱之道 》、《 结亲 》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
1950 年回上海,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在《 羊城暗哨 》、《 南征北战 》、《 铁道游击队 》、《 桃花扇 》、《 金沙江畔 》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后,冯喆遭受迫害关押,于 1969 年 6 月 2 日不幸离世。
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 “ 性格演员 ” 当之无愧。
1995 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 10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 90 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 文化部 列为 126 名 “ 中华影星 ” 之一; 2005 年,冯喆被评选为 “ 中国电影百年百星 ” 之一。
1947 年《忆江南》
1947 年《裙带风》
1948 年《 一帆风顺 》
1948 年《 十步芳草 》
1948 年《 鸾凤怨 》
1949 年《恋爱之道》
1949 年《结亲》
1949 年《 冬去春来 》
1951 年《 胜利重逢 》
1952 年《南征北战》
1954 年《 淮上人家 》
1956 年《铁道游击队》
1957 年《羊城暗哨》
1958 年《 铁窗烈火 》
1959 年《 沙漠追匪记 》
1963 年《桃花扇》
1963 年《金沙江畔》
提起电影明星冯喆,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知晓这个名字的年轻观众大概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的有勇有谋的解放军 “ 高营长 ” 、《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 “ 指导员 ” 、《羊城暗哨》中的虎胆英雄 “ 侦察员 ” 、 《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为革命献身的 “ 骑兵班长 ” ,还有《桃花扇》中的多情却又变节的一代名士 “ 侯公子 ” ,那么热心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非常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不难看出,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 “ 性格演员 ” 当之无愧。刻骨铭心的思念,时常张开人们记忆深处的风帆,遥远而广袤的宇宙间,是天际星转斗移那永远不变的日月。然而,冯喆早在 “ 文革 ” 初期就已经在偏僻遥远的大西南,默默无闻地含冤死去,他留给人们的只有生前在银幕上音容笑貌的永久定格。
记不清是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活人是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的,而死人却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 ” 。细品此话,不无道理,而且含义深邃。冯喆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距今已经故去整整三十个春秋了,但他所主演的影片还时常放映、播出,看到围绕他的银幕形象展开的话题,足可表明广大观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对他引发起的深深缅怀和长久追忆。这久久挥之不去、浓郁深厚的 “ 怀旧情结 ” ,不仅仅只是欣赏和哀惋他昔日的银幕风采,更多的是影迷朋友对一个已故多年的著名演员有一种发自内心由衷的爱戴,这也是对一个不该过早凋谢的生命所倾注的真情表白 ……
冯喆本名冯贻喆,1920年生在天津,原籍广东南海。冯喆似乎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成年以后出落得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剑眉皓目、相貌英俊,兼有标准美男之阳刚与俊逸。
1941年5月,冯喆前往美国圣约翰大学机械专业就读。因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没读完大学一年级,便向学校提出辍学。1944年3月,冯喆由著名演员韩非引荐步入演艺生涯。
冯喆相继在《日出》、《风雪夜归人》、《棠棣之花》等剧目出任角色,还在《大明英烈传》、《富贵浮云》、《结婚进行曲》、《甜姐儿》等 40余部轰动一时的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凭借其英武俊雅的外表形象和从容潇洒的精湛演技,冯喆成为“同茂剧团”的台柱之一。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渴慕已久的中共地下党。
1954年,故事片《淮上人家》开拍,冯喆扮演男主角高黑子。在一场戏的拍摄中,为剧情的需要,冯喆毫不迟疑地只身跳入淮河边的一处水塘,却不幸感染上了血吸虫病。由于发现较晚,当3个月后转回上海瑞金医院救治时,不得不摘除了脾脏和胰腺。这对年仅34岁的冯喆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后果。
婚姻不幸,事业支撑
1949年5月7日,29岁的冯喆和同事张光茹结为伉俪。张光茹在认识冯喆之前曾遭遇过情感创伤,不幸的经历使她再不敢轻信任何人,尤其像冯喆这样相貌英俊的男人。新婚不久,冯喆和张光茹的感情即出现了破裂。
因为工作,两人常常天各一方,过往的不幸遭遇使生性好强的张光茹对感情极度敏感,凭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盲目的主观臆断,她把冯喆想象成一个追蜂惹蝶的浪荡子。张光茹表现出的极端苛刻、不宽容,一步步把婚姻引入了危机之中。
1952年,冯喆将前往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临走前,他向妻子提出要个孩子,遭到了张光茹的一口回绝。1953年4月,冯喆从朝鲜前线回上海,再次提出孩子问题,张光茹答应了丈夫的要求。但怀孕后不久,由于怀疑丈夫不忠,出于一种情感报复心理,竟突然恢复了闲置多年不练的川剧舞台功夫,张光茹每天跑步踢腿,又翻单杠又翻筋斗,终于造成流产。
第二年,张光茹再次流产。由于她的输卵管堵塞已造成严重水肿,医生建议她切除输卵管。手术后,再也不能生育的现实,不仅严重影响到张光茹的身心,也使她和冯喆的关系跌入了冰点。
所幸,冯喆还有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这或多或少地排遣了他内心的苦闷。1957年八九月间,冯喆主演反谍故事片《羊城暗哨》,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1958年11月,在全国“反右”和“大跃进”运动中,冯喆一连主演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旧恨新仇》和艺术性纪录片《重要的一课》、《英雄赶派克》、《热浪奔腾》、《铁窗烈火》等影片。
银幕绝唱,最后悲歌
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厂筹拍摄长征题材影片《金沙江畔》,摄制组在川西南进行紧张的实地拍摄。担任主演的北影厂赵联因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被迫退出。导演搬来“救兵”,冯喆扮演指导员金明。金明的形象,是冯喆继电影《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沙漠追匪记》,《英雄的阵地》后,第六次扮演军人角色,加上他在《羊城暗哨》中扮演的公安侦察员一角,堪称完整地塑造了我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公安侦察员等一系列军人和准军人形象。
影片拍摄刚一封镜,冯喆又匆忙赶往西安,继续投入西影厂的《桃花扇》,担纲主角侯朝宗。冯喆的表演感人至深、精妙绝伦。
《桃花扇》还没有在全国公开放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引爆了。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峨影厂造反派和革命群众的围攻批斗。来势凶猛的打击,令冯喆猝不及防。1967年底冯喆被造反派以“保护” 之名关在一个道具间里,失去了自由。无休无止的凌辱和殴打,冯喆有些承受不住了,绝境之中,他更渴望张光茹能够来到身边,给他以亲人的慰藉。但其时,张光茹也开始受到冲击,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舞台上的毒草传播人”,她也被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深陷没完没了的批斗、游街和挨打……
1969年初夏,峨影厂“革委会”开始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进行综合认定,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重点管制对象”们被一个个单独带走,重新审问,令其交代过去的历史问题。
6月2日一大早,天空很阴沉,突然,院里的高音喇叭传出刺耳的叫嚣:“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高音喇叭反复广播了十几遍,但四周一片沉寂……
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在大草坪,口气生硬地宣布:“冯喆在堆煤的破屋子里上吊自杀了。他自绝于党和人民,死有余辜。”
事后,张光茹在日记中写道:“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竟用毛毯裹着遗体,火化的时候,连我们母女俩(张光茹后抱养其弟张文彬之女为嗣)都不准见他最后一面,还扬言要毁掉他骨灰。我想方设法,乔装改扮,晚间悄悄赶到火葬场,幸亏遇到一位好心的工人(冯喆的影迷),偷偷将冯喆的骨灰拿给了我。”
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以真实的本来面目,冯喆的死因从定性的 “ 自杀 ” 中却出现了几处明显的疑点和破绽 :
其一:冯喆在学习班里性格还较为开朗,且与大家能团结一片, “ 自杀 ” 之前还在学习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厌世情绪。尽管人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他自身的不幸,但从他外在的情绪上看得出来还是很乐观的,突然 “ 自杀 ” 来势蹊跷;
其二:据见过冯喆遗体的峨影厂的同事说,冯喆绝非上吊自杀,因为他表情从容,不是上吊死后的面部变形和突出的舌头外伸症状。后来冯喆的妹妹冯琳前往峨影参加冯喆的追悼会,一位同情冯喆的同事曾悄悄地暗示说: “ 你哥哥人长得很漂亮,死的也漂亮 ” ;
其三:冯喆在死亡的头天下午曾被造反派几个头目叫去训话,至此有去无回,显而易见,冯喆的死因与这几个造反派头目有直接关系。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忍不住对冯琳说,他曾亲眼见到冯喆与造反派头目发生争执,被一气之下的头目用一个三条腿的板凳猛击后脑勺打死;
其四:冯喆在死后被伪造成上吊自杀,其现场即安排在他生前负责给学习班一千多人烧开水的茶炉房的煤堆旁,似乎符合情理,但随后又在宣布他死亡的当天下午送到火葬场马上火化,进行焚尸灭迹,以便查无凭证,死无对证。
一个鲜活旺盛的生命就此销声匿迹,人世间又多了一个死不瞑目、飘散不灭的亡灵冤魂。
唉!可叹一代著名影星冯喆,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由他的爱情悲剧所酿造,如果说夫妻两人能志同道合,在逆境中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话,冯喆也许不会过早的碧落黄泉,死于非命。 “ 文革 ” 中又有多少像冯喆这样的冤魂不散啊!
1978 年 7 月 13 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
1995 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 10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 90 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 126 名 “ 中华影星 ”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