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教育(AMY)的成功版


 虎式教育(AMY)的成功版


 目前很多人都放言,要等着看虎妈女儿将来的成就。朗朗就是现成一例。


 在我看来音乐家分两种:现实型和灵魂型。


 现实型:对音乐的理解和动力来自于for fun,愉悦,兴趣,事业。


 现实中搞音乐大多是这种。


 我虽是搞理工科,因为喜好音乐,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搞音乐的专业人士,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浪漫,多情,敏感,但脆弱,易折。有一位李运迪的师兄,因参加一次比赛得了第五名,就再也不弹琴了,也亲身见到一位国内来的歌唱家,受不了国外生活的艰苦,得了神经官能症。照我的看法,就是她从小一帆风顺 ,没受过苦,等长大了再受这些,人受不了了。


 灵魂型:有位哲学家说过:痛苦使人深刻。这一类音乐家由于他们的生命形式就是音乐,现实对他们的赞赏也罢,压制也罢,都无法泯灭,他们内心对音乐的情感,而他经历的苦难,残缺正好能证明这种情感。(有些人在顺境中有感觉,在逆境中就放弃了,那是不算的)


贝多芬是这种人的典型。说到学钢琴,很多人会津津乐道这个孩子条件如何如何,手指如何修长,听力如何敏锐,而贝多芬的大多优秀作品都在他耳聋以后产生的。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大都默默无闻,甚而穷困潦倒,只有少数幸运儿能被现实所认可,估计这儿的大部分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也一样。但如果我的孩子真的要走那条路,作为父母只能尽力做好后勤工作吧。


 朗父一次次的逼迫,朗朗都坚持下来了,这正好证明朗朗的内在,他是灵魂音乐家,他弹古典曲目没有那种格式化的感觉,他可以把一首高深的古典钢琴曲理解成变形金钢,汤姆和杰瑞之间的游戏,这就是他的创造性,而且他学琴的经历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因为他不仅经历了学习上的苦,还有情感上的苦。


朗父是他经历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


没有朗父,可能朗朗就没有今天这么辉煌。


只有朗父,可能朗朗现在在精神病院治疗。


从常人的角度的看,朗父象个变态的偏执狂。但他也是一位灵魂音乐家,只不过他对音乐的热爱没有表现在自身的才能上,而是在对儿子的培养上,朗父不仅是一个专制暴君,也是战友和搭挡,他可以辞去工作陪儿子到北京去学琴,他可以冒充警察去音乐学院偷听大师们的讲课,然后回家复述给儿子,得意地看着儿子演绎出来。他们之间有很多共鸣,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压迫和反抗的关系。


 如果朗朗的钢琴教师象朗父一样苛刻,内外相煎,那朗朗早就崩溃了。事实也是如此,那位爱发脾气的教师与朗父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人的情感是一种生命,需要呵护和宣泄,认为人的情感真能象钻石那样,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很多意志坚定的人恰好有十分丰富的情感。


朗朗是幸运的,他有一位温柔无比的母亲,还有一位菜市场认识的二叔,他的启蒙老师和赵老师对朗朗的态度与朗父截然相反。朱老师总是叫朗朗弹琴放松,心里想着高兴的事。朗父第一次见面就问她,儿子能不能得第一名。面对这样的问题,朱老师总是笑咪咪的回答,以后会的。她告诉朗父:"如果我们对他过于严厉,毫无节制地把他往极限推,我们有可能会危害、甚至摧残他的那份精神。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就是罪过了。"


 赵老师教他:


现在,你的技巧已经很强了,但你是在追着音乐跑。那肯定不行。你一定要让音乐自然而然地找到你,你一定要让音乐融入你的全身心。不要屏住气。要自然地呼吸。弹琴的时候手臂放低点。试着放松自己。


就好像人自然而然会呼吸一样,弹钢琴对我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我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呼气和吸气,我就会干扰呼吸的自然流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弹奏钢琴,我自然的直觉和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他对我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放松自己,找到同时流动在音乐里和你心灵里的那份感觉


看了这一段我会心的一笑,反过来证明当时朗朗弹琴有着过分追求技巧,人工痕迹重,音乐感觉不足的毛病,这十有八九与朗父的逼迫有关。


“是药三分毒”,猛药能治病但也能损害甚至摧毁健康。所以,中医用药讲究君臣辆佐,以猛药行攻伐,以铺药做调合。在朗朗的教育中,朗父就是那猛药,其他人就是铺药。


 教育应当刚柔相济。


 


朗朗自传节选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60156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