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刀老靳—引子


        清顺治二年,清军重兵围攻扬州城。南明弘光王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部众和百姓浴血奋战数十日,终因粮草耗尽援兵无望,不敌清军人强马壮兵锐甲坚,城破人亡。
        却说有个死里逃生的后生,在扬州城外与一队清兵遭遇,后生手无寸铁寡不敌众,唯有闭目等死为大明尽忠的份。不料那领头的清军将领是明朝降将,深知降服汉人当以精神意志为上,于是喝住正待举刀的部下,将后生带回大营,削发垂辫,强行换了满族服装,收在帐下做了“剃头待诏”。(注一)后生原先也抱着头呼天抢地抗争了一回,汉人有祖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生为汉族男人,自古束发于头顶,或插簪或戴冠或扎幞头(注二),从来没有剃发的道理。要是剃了发着了满装习了满俗,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无奈凉森森的钢刀架在脖子上,清军将领大喝一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生打一个激灵,猛然想起老父亲的遗言:要为祖宗续后,日后反清复明。只好人从心不从,先保了性命,再作打算。
        后生姓靳,扬州人氏,清军围城时,老父亲要尽匹夫之责,却又不忍心儿子也战死沙场,便作了个忠孝两全的打算,责令儿子逃遁城外,以保靳家香火,自身投到史可法军中,城破之时以身殉国,了却了尽忠报国的心愿,却未曾想儿子在城外为清军所俘,求死不得,做了大清臣民。
后生跟随清军四处征战,从不曾在阵前厮杀,却在大营内把剃头手艺操习得烂熟。清军每到一处,后生便奉了顺治皇帝入关后颁布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令圣旨,在清兵的威逼下将汉人一个个削发垂辫。见到以死抗争誓不剃头而被杀的汉人,后生又是钦佩又是内疚,时常想起老父亲的遗言,一心想摆脱清军的控制。待后生寻了机会脱离军营,已是康熙元年,所到之处,汉人都随了满族习俗,着旗装剃头垂辫脑后,安居乐业了。后生淡了反清念头,只想为靳家续后。待盘缠用尽,便到衙门里领了副剃头挑子,挂一面书有“奉旨剃发蓄辫”字样的黄布小旗(注三),干起走街穿巷的剃头营生来。好在剃头这营生不怕天干地荒,饭碗牢靠,稍有积蓄,娶妻成家,生儿育女,剃头手艺便成了靳家代代相传的吃饭本事。这是后话。
        注一:待诏:汉代官名,唐、宋、元时也是对手艺人的称呼,清代以后多为剃头匠代称。
        注二:幞头:中国清代以前汉族男子头饰的一种,用帛绢等裁出四角带状,通常以二带系脑后垂之,似两条飘带,称为幞头脚,二带反系头上,使其曲折附顶。
        注三:清初,为在全国实行顺治皇帝颁布的剃发令,剃头担子由官家发给匠人,并配发书有“奉旨剃发蓄辫”字样的黄布小旗,插在剃头挑担的小旗杆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