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奢的中国

我自幼喜爱文学创作,但大都是写他人他事。如今总算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畅所欲言的“用武之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内容提要: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同时,贫困人口数也恭列世界第二。中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以拥有奢侈品作为个人身份、社会认同和事业成功的标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卑,也归咎于政府失责。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奢侈品仍是力所不能及的消费,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中国:两项“世界第二”的“荣耀”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近期联合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罗列了目前中国部分高档消费品的标价:“一件衣服30万元、一个手包20万元(均为人民币)”,令人乍舌。据统计,截至2009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全球占有率高达27.5%,总额增至94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然而,就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同时,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报告称:中国现仍拥有2.54亿贫困人口,排名世界第二。同时拥有这两项“世界第二”的“荣耀”是中国现代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最佳写照。

力所不能及的消费:衡量成功的标志

勤俭节约曾经是大多数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奢侈品是贪欲、挥霍和浪费的同义词。不过短短的30多年,全社会的价值标准就走向了另一端。现在在中国,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成了奢侈品的“瘾君子”和奴隶。几年前一则报导说:一个上海月薪4000元人民币的白领丽人,甘当“啃老族”,吃住全在父母家;不惜挤公交车上班、中午带饭。这样省下整整四个月的工资,以一万六千元人民币买了一款LV手包。这位上海白领丽人的消费观如今已成为大中城市年轻工薪阶层中的普遍现象。《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洪晃,是位12岁就获特权去美国读书的“红小兵”,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人,可她去过中国的跨国企业后,仍无限感慨地说:这些企业中连前台负责接待的小姑娘都背著最新款的LV手包。在中国的众多外企中,职员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开什么车都是身份和实力的象征。一只不起眼的(廉价)手包也许就让你的合作伙伴怀疑你的实力和眼光。于是,连带这些企业的后勤、前台、助理秘书等非业务人员,也都“严格”要求自己(指购买奢侈品)。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拥有奢侈品的多少和贵重成为显示个人身份、获得社会认同和衡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崇富、炫富、拜金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金钱成为人们追逐的终极目标,而最能体现手中握有金钱的方式就是展现出雄厚的“购买力”,以致现在的许多中国人往往消费着自己根本不认识也不了解的产品,并盲目地以他国他人的消费观和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消费依据。电影《大腕》中有一段经典台词:“你知道什么叫成功人士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标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众一夕暴富的“石崇”们“斗富”的众生相。西方人近年来将中国讥讽为一个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和物质的国度,实在不是有意要“妖魔化”中国。

社会付出了巨大成本

有统计数字显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拿出个人财富的4%左右购买这类产品,但有调查显示:中国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花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早已超过了个人财富的40%!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集中在收入较低的2040岁间,而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集中在有较高收入或有稳定退休金保障的40岁至70岁间。中国社会弥漫的畸形消费观和拥有大量低龄奢侈品消费群体的直接恶果,是大幅助长了人们竞相用各种非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金钱:有权有势者利用权势捞钱,助长了贪污腐败的蔓延;经商者不择手段骗钱,助长了各种有毒有害的产品屡禁不止地流入市场、各类“豆腐渣工程”相继“竣工”;无权无势又无钱者惟有铤而走险,走“黄赌毒”的捷径快速赚钱,社会治安越治越坏。长此以往,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社会将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政府失责,文化自卑

奢侈品只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是非生活必需品”。但30多年来,或许是过多地受到邓小平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政府一味在鼓励民众致富奔小康上着力(这种鼓励也大大转移了民众对不民主不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不良社会环境的不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功臣),但在提倡勤俭节约、抵制奢侈品的宣传,以及什么才是成功人生的教育方面做得很失败,政府对社会上这种畸形消费观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一部分中国人在物质上确实富有了,但在心理上还很“贫穷”(委婉的说法是“物质不断超越,精神仍在徘徊”),他们只想到用物质来装扮自己的外表。笔者认为:用拥有奢侈品来显示个人身份、获得社会认同和衡量成功与否是一种文化上的自卑。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从来不会炫耀自己穿的是名牌西装,戴的是顶级Rolex名表。真正的富有应该是更加注重内在,包括精神世界的富有;以做慈善来关怀和回馈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美国人的消费观

我在中国人仍然最羡慕向往的美国住过多年,深感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乐于崇富、炫富。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夫人巴巴拉就曾大方地承认:她在公开场合戴的珠宝都是廉价的才十几美元的假珠宝;美国人在一般的场合下都穿着随便,也不以穿金戴银、珠光宝气为耀。我第一天到硅谷的美国公司上班时,不知就里,特意穿了衬衫打了领带,被老板笑说像个外勤推销员。美国人的成功标志,不是仅仅体现在穿戴衣着和拥有奢侈品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幸福、朋友称颂和对社会的贡献上。

物非所值的奢侈品

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另一个定义是:某产品明明具有一百个的生产能力,却矫揉造作地声称只能生产一个。各国媒体曾多次揭露:许多驰名世界的奢侈名牌产品其实都是在中国等地以低价加工制造后,再以十倍、百倍甚至几百倍的标价出现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上海的名牌奢侈品店中。法国有位著名的女记者,花了七年的时间追踪各种驰名世界的奢侈名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为此写了一本书。她的书最终可归纳为一句话:绝大多数驰名世界的奢侈名牌产品根本不值它们近乎天文数字的标价。读者只要稍稍比较一下LVGucci一类奢侈手包与它们的仿制品,就会觉得它们在用料和做工上的区别根本不是它们天壤之别的价格差所能对价的。没钱的普罗大众节衣缩食甚至不吃不喝去购买这类奢侈品耀富,才是真正的“老土”、“戆大”。笔者曾笑言:若LVGucci手包采用火星上长大的牛的皮来制作,Rolex名表是用在月球上开采的金属制作的,笔者若有闲钱,无需任何广告宣传也会购买,因为这些产品真值那个价钱。

治标不治本的禁令

据说近来在北京和新兴“红都”重庆,奢侈品广告成了禁忌。有通知要求:到四月中旬,所有奢侈品广告都必须从街景中拆除,在广告用语中也不准出现奢侈的字眼。若不遵守,就要罚款。德国《金融时报》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在中国“富得要命与穷得要命令人难以想象,社会鸿沟将中国分裂。为稳定人心,中国政府宣布奢侈为敌人”。美国《时代》周刊也指出:“这些禁令的目的在于不让日益扩大的贫富之间的鸿沟继续深化,中国领导人试图平息他们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批评”。笔者认为:作为政府决策官员,应该设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不是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拿奢侈品广告开刀。用这种鸵鸟方式“维稳”,最终将面对的不是奢侈品这只纸老虎,而是一头吃人的真老虎!

笔者不希望中国再走一次以暴力革命惯用的劫富济贫、没收剥夺的方式来实现财富重新分配的老路。希望中国政府能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出新的、修改旧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力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避免中国再次因贫富不均出现剧烈动荡。

(原载《争鸣》2011年第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