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往事(13)副食商店与菜站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古到今,游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京城往事(13)副食商店与菜站

 

七十年代,每条胡同里一般都会有一家副食商店,一家菜站。如果地方够大,会合在一起,买菜的部门,也就是菜站在外面,卖副食,日用小百货的部门在室内。外面的菜站大多有塑料棚子挡雨,但不遮风,格局一般都是前面是一排铁皮框架的台子,上面摆放蔬菜,台秤,收钱的木箱。后面是呈斜面的货架,靠墙或是靠商店的玻璃窗。

 

菜站货物和品种的丰满程度与季节联系得很紧密。在冬季里大部分时间是空的,只有被寒风卷起的杂物在站内盘旋飘舞和停留。到了五月份,当季蔬菜上市,货架上才开始充实起来。夏天是兴旺的季节,送菜的卡车,马车带来鲜货,早先马车较多,赶马车的人常常会把马车停在路边,给马饮水添料。城里的小孩子们见到马既好奇又害怕,想亲手摸一摸,又怕被马踢到。

 

一天之中,最忙的时间是中午和傍晚下班的时候。在菜站前会挤满了人和自行车,选菜,排队,交钱。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自行车的前端加装铁丝编筐用来放蔬菜等物件。大部分人上班都会拎只皮包,包里总会有一两个尼龙网兜,用来装菜。大批新到的黄瓜,西红柿,茄子之类菜的堆成堆儿,买菜的人围着菜堆弯下腰来七手八脚地挑选,然后拿到柜台那里去过秤交钱。

 

到了秋天,鲜菜渐少,要到十月底,十一月初,冬储大白菜开始,菜站的最繁忙的时刻到来了。大白菜分两种,青口菜和白口菜,按叶子的颜色区分。品质分一级,二级,依据的是菜心的饱满程度。大概是几分钱一斤,按照各家人口定数量,一级二级搭配供应。菜站四周和里面都堆满了菜,遍地是掉落的白菜帮子和菜叶。各家都要在指定的一段时间里带上副食本和钱去排队。天气已经转凉,排上两三小时的队,鼻涕就流出来了。

 

三五百斤的大白菜怕是最少的购买量了。有的菜站管送菜到大门口,但要排队等。自己找辆三轮平板车拉回来最快,石竹苑就是这样学会了蹬三轮车。

 

副食商店里有个卖鱼和肉的部门,鱼腥味很重。用砖和水泥砌起来的柜台,外包白瓷砖,案子上摆放的工具有铁钩,铁通,切肉刀之类的。墙上贴着如何辨别河豚鱼是否有毒性的图示。高度在两米左右的一排冷冻柜用来存放鱼和肉类。这个部门的售货员大多是男的,估计是需要有体力才能干。白大褂,套袖是常见的工作服,跟医生差不多,只是头上少了白帽子,身上多了膻腥味。

 

还有卖油盐酱醋的柜台,那时候买油,醋,酱油都是自带玻璃瓶子或是别的容器,柜台后面有几只大桶,分别盛着香油,花生油,黑醋,白醋,酱油。早先是用大小不同容积的长柄小木桶从大桶里提取出来再倒入插着一只漏斗的瓶子或容器。后来改进了,在大桶上安装一个带刻度的压力装置,用手压下一个手柄,油就从一个金属管流出来了。

 

副食商店大致分几个组,除了鱼肉部和副食调料部,有糕点糖果组,日用百货组,糕点大部分都是散装的,桃酥,蛋糕,江米条,排叉儿,月饼,都装在长方形的大盒子里论块或论斤出售。也有长方形和方形的点心盒,逢年过节的时候,商店里有卖搭配着装有几种糕点的点心盒,盒盖上包着一张红纸,用绳儿捆扎起来,是做送礼使的。曾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个点心盒当礼物,被送出去,过了一段时间又被当礼物送回来,转了一圈儿,里面的东西早就不新鲜了,甚至发霉了。小时候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这里,记得有一首童谣,“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玻璃柜台里面摆着两分钱的芝麻糖,五分钱的米花糖,其他的糖果没印象了。

 

日用百货柜台有文具,针线,扣子,别针儿,手绢,擦脸油,擦手油,牙膏,牙粉,牙刷,还有别的。有的商店还卖脸盆,花布,毛巾,肥皂,花露水,扇子什么的。到了冬天,还有烟筒,拐脖儿,煤炉子,煤铲等物件。

 

冬季,商店大门会挂上厚厚的棉布帘子,室内中央有一只大号的煤炉供暖,棉帘子被掀起来的时候,外面的寒气就会冲进来,那棉门帘的边缘被进出的人摸来摸去,变成黑色,每次用手去掀开它的时候,总感觉很不舒服。

 

过春节的时候,会有副食商店的平板车在胡同里流动售货,卖的是黄花儿,木耳,花生瓜子等应节商品,要拿副食本才能买到。那时候每家都有几种本儿和票据,粮本儿,副食本儿,煤本儿,户口本;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好像还有别的,一时想不起来了。

 

 

 

石竹苑 发表评论于
回复flywhc的评论:
有啦,再下回讲的是粮店和煤气站。谢谢支持!
flywhc 发表评论于
还有粮站呢,长长的柜台边缘有几个超大的漏斗,买米面的要把口袋接在漏斗下面,售货员用超大的勺子倒在里面。

印象里整个粮店都是白色的

那时候商店售货员是最好的工作了,美女都抢着嫁给售货员,造就了售货员大爷一样的脾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