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甄永苏和陈妙兰教授80华诞的前夕...
我的老师,甄永苏教授是一位著名微生物药学和肿瘤药理学家,医药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国早期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之一。我的师母,陈妙兰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前副院长。现为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杨森科学委员会中国分会的常务理事。1982年,我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报考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院,被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抗菌素研究所肿瘤抗生素药理专业录取,成了甄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说到这里, 还有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那一年,研究生录取时,甄老师正在美国进修访问. 我的师母,当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不知为何看“走了眼””, 从众多考生中选了我。“饮水思源。”师母的知遇之恩,我终生难忘。
1。 从“开平碉楼”说起
甄老师的祖籍为广东开平市(原开平县)勒冲乡龙凤里。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太平从此开始,故取名“开平”。说到开平,不得不提一下开平的碉楼。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瑰宝。据考证,开平碉楼始于明清,碉楼为多层建筑,上部造型最具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式样,是楼主人经济实力、审美情趣的写照。据说,电影>里的碉楼原型便取自于开平。
诗人爱莉曾经为开平碉楼写过一首美丽的诗歌:
她们是我眼中的西洋美眷,
散落在开平的蕉园稻田。
天生丽质,挺拔而高傲,
望着过往人群,浅浅的笑。
她们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
不经意间留给后世的念想。
一砖一石,沿水路捎回家乡,
在开平的田埂落地生根。
她们都有一段传奇的身世。
你可以在线装书发黄的扉页上揣摩,
但永远不会知道隐匿于其中的秘密。
最富遐想的那页,早被有心地撕去。
岁月只会增添她们的古韵风情,
斑驳的墙,散发陈年的熏香。
楼前的青草,楼后的萝藤,
在岭南明媚的初秋裙裾飞扬。
那出衣锦还乡的大戏早已结束,
盗匪归隐于民间的渔塘农舍。
她们还在燃烧的夕阳下频频谢幕,
多少黄昏的欲念,被再三点起。
扯远了, 让我再回到文章的主题, 谈谈我的二位老师吧。
2。 那时候,师母对我讲。。。
本文中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当年在北京读书时从师母那里听来的。当然咯,也有一些是前几年从报纸和万维网上剪下来的。但以免误导,我对这些故事都作过考证。甄老师的父亲叫甄兆仁。上个世纪30年代,是位有名牙科医生,在开平县城开业。二十五年前,就在我到美国NIH进修的前夕,师母曾让我看了甄老师小时候的一些照片和一张全家福,并给我讲过甄兆仁和甄氏家族的一些故事:
甄兆仁是位医术高超,乐善好施,很受当地人们爱戴的医生;他提倡教育,倾力支持儿女们学习深造。那时,甄永苏的长兄嫂也从事医务工作。少年时代的甄永苏,他聪明好学,在家庭的熏陶下,便立志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1949年,甄永苏离开了开平,考进了广州的中山大学医学院,从而确定了从医的方向。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医科学校。在那里,甄永苏不仅为后来从事的医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他遇见了一个让他心动,并与他牵手一生的女孩,那就是我的师母。
师母是广东省台山人,她为人谦和儒雅,亲切热情,有着兰花一样的性格。一位大陆的著名作家曾在一篇报告文学中用“气若兰兮”来形容她。师母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老科学杂志主编。她是一位卓越的科学研究组织者和管理者,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一位贤慧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和祖母。1990年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任内,师母曾多次到华盛顿DC和我任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工作访问。
1953年,师母和甄老师曾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全国病理高级师资班》学习过,这个师资班是由中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 (1899-1968) 主办的。梁教授是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工作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开拓性。师母和甄老师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病理学知识。
1954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不久,他们被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在病理学家杨教简授、王蘅文教授指导下,从事实验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研究。同年,师母改行作了科研管理。说到杨简,人们不禁会想到另一位杨戬,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那位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兵,通晓七十三般变化的”二郎神”。杨简授是我国实验肿瘤学的创始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作过中山大学医学院代理院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
名师出高徒。甄老师在实验医学研究所从事了实验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方面的早期研究。当时,杨简和他的同事们刚成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可移植小鼠梭性细胞肉瘤,一种生长比较稳定的瘤株。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又相继自行建立, 并从国外引进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系统研究了这些瘤株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类型,建立起一套瘤株保种传代。1954年的工作经验,为甄老师以后开展抗肿瘤抗生素药理学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 中央卫生研究院沈其震院长提出了研究抗癌药物的新课题。说到沈其震院长,他是识甄老师为“千里马”的“伯乐。”记得当年在北京读书时,师母曾多次谈到过在沈其震院长的领导下组建药物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医学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历史。1958年,为发展我国的抗生素研究事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建立抗菌素研究所,甄老师参加了研究所的筹建,负责肿瘤研究项目,组织协作,开展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同年,他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对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地的药物、抗生素、肿瘤研究机构进行为期数周的考察访问。
甄老师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与工作,他深知“学无止境”,对探索未知有强烈的兴趣与追求。他学习多种外语,还特别喜爱阅读历史、地理等书籍。研究工作中,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力求掌握本领域的历史与现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创新打下广泛、坚实的基础。
3。 我所知道的平阳霉素的故事
平阳霉素的发明是和甄老师知难而进,顽强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分不开的。60年代末期, 日本微生物学家,梅泽,发现了一种叫作博来霉素的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是微生物来源的抗肿瘤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物极其丰富多样,抗肿瘤抗生素在60年代,是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从土壤的微生物筛选出有效的抗肿瘤抗生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协作性研究。需要筛选数以万计的微生物样品。筛选工作早期,甄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从全国各地采集土壤样本,筛选上万个菌种,却没能找出一个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抗肿瘤抗生素。挫折没有使他灰心,他不断思索、努力探求,创建方法,终于在1970年代初,他和同事们从浙江平阳县土壤放线菌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它的成分与博来霉素相近似,命名为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一种新的筛选方法:精原细胞法。在雄性哺乳动物睾丸曲细精管上皮中, 原始的胚细胞经分化形成精原细胞,精原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经过变形,精细胞最终形成精子。甄老师观察到,把某些微生物样品注射入小鼠睾丸, 可以引起特异性的精原干细胞的消失。根据这一结果,甄老师发明一种即不同于体外,也不同于体内药效测定的新的方法 - 精原细胞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的发展与治疗项目官员,罗伯特-修梅克和麦克-包爱德博士曾在1987年邀请甄老师到NCI作了精原细胞方法的专题报告。甄永苏老师儒雅的学者风范,幽默的演讲风格,严谨准确实验表述,流利的英文表达,使与会的科学研究人员叹服。
平阳霉素是国内外首次开发的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1978年通过鉴定投产后,迄今,平阳霉素已在临床应用了三十多年,造福许多的的癌症患者。对此,我感到很自豪, 因为在1982-1986的四年间,在甄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平阳霉素实验免疫学研究和免疫毒理学研究,并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4。 走向世界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甄老师于1978年通过了国家首批留学人员考试,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推荐他作为访问学者,于1979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从事药理和免疫学研究。后来,他转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实验肿瘤和生化药理研究,并被邀请参加《癌细胞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系主任威伯尔教授在给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的信中写道:
“作为客座教授,他(甄永苏)在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期间,勤奋努力的工作,以及癌症化疗研究中的创举性,在我系工作人员中是突出的,他的研究工作是研究者的楷模。我欢迎他随时回来,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研究。”
威伯尔教授是肿瘤分子相关理论的奠基人,也是甄老师的良师益友。甄老师提出“核苷转运”可作为肿瘤化疗靶点,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可增强抗癌药物疗效。他发现核苷转运抑制剂双嘧达莫(潘生丁)能够增强抗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指出抗代谢药与核苷转运抑制剂联合使用的重要性。甄老师提出的以“核苷转运”为靶点,研制新型药物的筛选检测方法,成功地用于天然来源样品的筛选,从中发现了有抑制核苷转运活性,可增强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抗药性的绿茶多酚、丹酚酸A、大黄素以及霉菌产生的C3368-A、C3368-B。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是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的研究,由于存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材料应用方面的困难,国际上曾一度出现过低潮。但甄老师从未考虑放弃,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力求创新突破。1979~1981年间,他率先开展了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863课题,主持研制了多种单克隆抗体与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以及力达霉素的偶联物. 在第28届日本癌治疗学会学术会议上,针对单抗导向药物存在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研制小型、高效偶联物的研究方向,通过降低应用剂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5。 老师 - 祝您生日快乐!
数月前, 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 邀请我参加甄,陈二位老师的80华诞的庆祝会。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殊荣。二位老师不仅是我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我所敬佩的学者和科学领域里勤奋的耕耘者。作为他们的学生, 我为他们的成就和荣誉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老师 - 祝您生日快乐!
甄永苏教授和陈妙兰师母80华诞晚宴上的讲演 (draft)
甄永苏教授,陈妙兰师母, 朋友们, 女士们, 先生们:
今晚,我们在这里庆祝甄永苏老师和陈妙兰师母的80华诞。
1
的确, 在我们的眼中, 甄老师和陈师母的80人生是经典的,理想的,它象开平的碉楼艺术和台山的曲艺那样让人羡慕,令人着迷。诗人爱莉曾经为甄老师的家乡的碉楼写过一首美丽的诗歌:
她们是我眼中的西洋美眷,
散落在开平的蕉园稻田。
天生丽质,挺拔而高傲,
望着过往人群,浅浅的笑。
......
台山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象加拿大第26任总督伍冰枝,美国商务部部长,前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 还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我们的师母, 陈妙兰女士。
说到这里, 还有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1982年,我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报考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院。那一年,研究生录取时,甄老师正在美国进修访问. 我的师母, 当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不知为何看“走了眼”,从众多考生中选了我。“饮水思源。”师母的知遇之恩,我终生难忘。
2
确实,甄老师和陈师母的80人生既经典,又不平凡。
甄老师,1931年 您出生于开平的一个充满著爱的家庭,后来考进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再后来,成为中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您的经验和所取得的成就伴随着您的理想和人生,平阳霉素的发明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因为,平阳霉素和您已经密不可分, 成了你80人生和中国乃致世界抗生素史中的一个闪亮的篇章。
假如我能用各位来宾所熟悉的语言来概括我们这些学生对甄老师80人生的评价,那就是, 起初,他是一位病理学医生,然后是一位药理学家和微生物肿瘤药理学家,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老师,后来是位66岁的工程院院士。再后来,就是现在。
3
几个星期前,华盛顿的中文报纸“新世界日报”于整版介绍平阳霉素的故事和甄老师的科研生涯。这在华盛顿,马里兰州和弗基尼亚州还是第一次。我希望那些美国的华人传记电影作家们能有幸读到该文,并把它拍成一部最好的原创纪录片。
4
甄老师,今天在座的来宾中有许多是您的学生。 他们曾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在您的身边工作过。 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们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各自的人生。
在您发现平阳霉素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十多年以后,我成为了你的一名学生,并在你的指导下完成了“平阳霉素免疫毒理学”的硕士论文。在那些日子里,你每天的工作日程排满了实验室科研,教学,图书馆,国内外的会议和各种活动。您仍亲自教我在显微镜下如何识别造血干细胞在免疫受到抑制的小鼠肝脏内所形成的细胞集落。对此,我记忆犹新。
甄老师,您对科学的热爱,学习与工作的勤奋,对探索未知强烈的兴趣与追求,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然而,我想,我后来的移民生活使我错过了许多有关您的故事:象C-1027,“小型化抗体”理论与实践,绿茶,集邮, 还有摄影。
5
甄老师, 平阳霉素的发现的那些年代,记载着您科研生涯和昔日的抗菌素研究所的辉煌,然而,今天的抗菌素研究所已被另一个被更响亮的名字所取代。然而,象您的许多留学海外的学生那样,老师和抗菌素研究所对我们意味着更多的是感恩,是我们的“亲情”所在。
6
甄老师,32年前, 您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从事药理学研究。后来,您转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实验肿瘤和生化药理研究和教学工作。 24年前,您曾在NCI作了精原细胞方法的专题报告,您儒雅的学者风范,幽默的演讲风格,严谨的科学态度,流利的英文,使与会的科学研究人员为之叹服。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热烈掌声。
甄老师, 您早年的研究发现,已经并且正在转化为巨大的社会公共效益,造福于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
甄老师,7/2/11, 我收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的前主任Dr. Paul Yalalay专门发给您的贺信,贺信是由他本人手写的, 他让我转送给您。他在贺信中说: It is a pleasure on this special occasion to send our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to you on your 80th birthday. We remember with deep gratitude your stay at Johns Hopkins which brought back memories of our long relation to CAMS and PUMC."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Dr. Bob Shoemaker, RWPI 的 Dr. Yosef Rustum 也让我转达对您和陈师母敬意,并祝您们生日快乐。
甄老师,您为我们树立了真正的科学家的典范。
7
甄老师和陈师母,今天, 您们众多的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欢聚在这里,庆贺这特殊的时刻。您的学生中,有步入中年的,出色的科研行政管理者;有富有才华,活跃在科研教领域的教授;有年轻有为,后来居上的新科博士和博士后,还有中国抗菌素领域的科研领军人。值得一提的是, 这里还有两位美国执照女医师。
甄老师和陈师母,您们不仅是我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我所敬佩的学者和科学领域里勤奋的耕耘者。作为您的学生, 我为您们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感到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坚信,通过一代代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征服癌症的方法,
也就是说: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让我们向甄老师和师母致敬, 祝甄老师和师母生日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