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一天,女儿们告诉我她们最喜欢听的乐器是大提琴, 我也是,任何时候只要大提琴响起,自己会静心聆听。 大提琴声把远去的往事啪地一声调到你的胸前:让你难以绕过, 悲伤,谜一般, 如果不是大提琴提起,也许自己以为很多往日的忧伤早已被后来的时光冲淡,没有,伤痛依旧, 还会涌上心头,抹不去,有悲伤也好,至少自己好好活过,其中包括痛苦过。
喜欢Rachmaninoff的音乐,喜欢音乐里的拉式忧伤,很贵族也很平民式, 在他的音乐里读忧伤品味痛苦,是一种疗伤舒解释怀, 那是一种痛后的升华, 其实最后倒感受到丝丝甜甜的什么。
音乐就是这样, 你曾经经历过的音乐里有,更多是你没有经历过的感受。
很奇怪, 拉赫曼尼诺夫与一些音乐家相比,他很有正常的生活, 有家有孩子,在普通人眼里艺术家很多是在穷困潦倒才谱写出大作, 他的音乐却如此深刻,道尽不同肤色人的感情深处,他说过,音乐家的音乐因该是他的祖国,他读过的书,他的恋爱史....
马友友明天将演奏这一曲
*********************************************************
作曲:Prokofiev,Rachmaninov
演奏:Yo-Yo Ma,Emanuel Ax
发行公司:CBS
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 Op.19
我认为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Op.19是在我知道的拉赫作品中最具拉式风格的大提琴奏鸣曲,曲子从头至尾都极吸引人,那种凄婉,挣扎,苦思冥想感人至深。踏的每个乐章都有一连串经典的主题使人产生共鸣。
作品一开头就充斥着淡淡的凄凉与忧伤。经过序奏,缠绵的主旋律被大提琴低沉而悠扬的拉出,随后钢琴弹奏的那段旋律是典型的拉式风格,让我想到了拉二。接着是一段高声部的明朗的旋律给人光明的感觉。随即回到最初的主题并将前段重复,并进入一段苦苦挣扎的过程,内心情绪极不稳定,拉式旋律再次浮现,优美至极!第二乐章在紧促的提琴伴奏中(好象是带付点的4 3 2 1 7 6)呈现,随后有一段大提琴拉出的极其深远的主题,也是具有拉式风格的。乐曲在反复交替中进行……第三乐章是最抒情的一个乐章,有甜美的回忆,也有痛苦的挣扎,开头的大调主题略带拉式的感伤,和弦的转换非常漂亮,接着转入小调的主题好象在沉思,回忆……第四乐章是整个奏鸣曲中一个明朗的尾声,在大约一分钟的酝酿之后一个带有升音阶性质的主题呈现出来(好象是1 2 3 2 3 4 3 2 1 5,后面重复时好象变成1 2 3 4 3 4 3 2 1 5)……
感觉与很多地方西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第二乐章有个旋律(3 2 3 454213……)由大提琴演奏出来,好象作曲家心中最美好东西的描摹。接着由这个旋律发展而来的一连串乐句变得凄凉起来,这使我突然感觉到,对于拉赫来说,前面的美好那是遥不可及的,是别人的,而自己只能希冀与梦想,所以发展迩来的凄美乐句才是拉赫自己的……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8747/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田庄
1873年4月1日,拉氏出生于谢苗诺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的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得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的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1882年拉氏举家迁往圣彼的堡,入学圣彼的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但此间拉氏家庭发生了大事,姐姐和父亲先后去世,只有母亲照看他。由此,拉氏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内向孤僻。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1888年,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
1890年的夏天,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891年,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1892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
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1897年3月,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交响曲》惨招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
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国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得累斯顿。
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交响诗《死岛》(1909)。1907年5月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
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
1913年,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二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一天,拉氏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落款只说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大学生,信里附有一首巴尔蒙特翻译的爱伦·坡的名为《钟》的诗歌。建议拉氏以此为题创作一部作品。拉氏仔细阅读了诗歌,马上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并回想起自己童年对教堂隆隆钟声的记忆。
巴尔蒙特的译作节选了诗歌的精华,共四章。拉氏根据这四章,充满激情的谱写了交响合唱《钟》。
在创作中,拉氏始终认为是柴科夫斯基在激励着自己。冬天的罗马不太冷,拉氏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松弛和激情中。拉氏后来回忆到:每天我都要在钢琴和书桌前呆上好久,直到西沉的落日投进最后一缕阳光才停笔。
拉氏把《钟》称为他的第三交响曲,后来还把《钟》归入康塔塔,拉氏进一步表示,《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充满危机的1914年到来了。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也就此告别了俄国。
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尔后的两年,拉氏又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1921年的中期,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
从1923年的演出季开始,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交给TAIR出版。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随想曲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如歌的行板》后来更是凭借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
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1939年6月,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
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家人觉得继续呆在欧洲有危险,启程美国。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经纪人给拉氏1942~1943年的演出季安排了相当多的演出。名声所累,拉氏也只能接受。况且这些演出的收入一部分将捐给他正在饱受战争蹂躏的祖国。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
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微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
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晚期癌症,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氏在家中去世。离自己的生日仅剩几天。70岁。他最后的话是,永别了,永别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同时,拉氏没能够看到自己昔日的祖国取得胜利,也不再可能活着回到昔日的祖国。
http://www.verycd.com/topics/6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