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能上哈佛?(ZT)

进入哈佛大学这座具有370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做哈佛的学生?

  除了有聪明的头脑和优秀的成绩外,三位哈佛校友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要有“个人特点”。李劲特别解释说,所谓“个人特点”不是中国高校“特招”的那个概念,而是你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能显示出你具有巨大潜力的、独特而优异的品质。在那篇申请用的短文(Essay)中,要体现出你不同于其他人的品质。这个品质可能是你很有领导力,可能是你很有爱心,可能是你很能在逆境中不屈服——总之,一定要体现出个人的特质。叶文斌(Bill Adams)在写短文的时候,就不回避自己可能是“足球队最差的队员”,但足球“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重要,我对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兴趣,所以我对此很认真”。最后,他得以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和东亚文明。张俊妮则是在“一个灵感”的激发下,“好像讲故事一样”,从童年一直写到未来的目标,把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当作散文来完成”。同时,张俊妮博士也指出,如果念博士的话,就要看研究能力,看你在研究方面有没有哪个地方能体现你的特长。她说:“要能够把自己的优点很流畅地写出来。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千万别藏着。”如果你是最好,就不要说自己是第二好。

  如何申请?

  对于如何申请哈佛大学并获得录取,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对此,三位哈佛校友也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叶文斌(Bill Adams)发现,“很多中国大学生想出国,然后就随意申请,缺少方向感。有的人听说几个学校有名,或者认识的同学去了这些学校,所以就申请了,然后靠运气。”对于那些想出国留学但方向感不是很强的同学,他建议“要做好你自己的研究,然后要想好你的方向,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李劲则发现有些同学对美国接受留学生的制度缺乏了解,因此建议先要搞清楚有关申请留学的基本情况和程序,特别是各个学校在学术方面的偏好和侧重点,不要盲目申请。张俊妮博士也指出:“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要知道自己特别想做的研究,要了解哪个教授是你想师从的,这样能够很好地明确你到底要不要去哈佛。问题不是我申请哈佛该怎么去办,而是要清楚自己是不是想要去哈佛,为什么选择哈佛。”

  读哈佛,那些难忘的回忆

  几年的学习生活,在三位哈佛校友的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李劲感受到了哈佛的多元化和宽容,“好像什么样的行为和方式都可以被理解和包容”,虽然有的同学带着年幼爱哭的孩子来上课,大家也很宽容,没有人抱怨。

  在学术方面,张俊妮对那种既严谨而又思想活跃的学术交流感受颇深:“那主要是鼓励你仔细思考问题,鼓励你从直觉上理解它。”李劲则从那种“相互激发、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小组学习方式(team work)中受益匪浅。他对在肯尼迪学院演讲厅中所聆听的一些著名人物的精彩演讲也记忆犹新。

  在紧张的课业之外,他们的课余生活也相当丰富。张俊妮“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学习之外,郊游、滑雪,打保龄球,还组织论坛,跟人聊天,看电影,看话剧,参加“北桥诗社”;李劲则到附近学校去做志愿者,教海地难民的孩子们数学课,留下了“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体验”;叶文斌(Bill Adams)读本科的时候,一天是“1/4上课,1/4自习,1/4课外活动,1/4睡觉”,他参加了很多和音乐有关的活动。看来哈佛人全都是合理利用时间的好手。

  哈佛改变了人生

  叶文斌(Bill Adams)觉得,“哈佛让我对我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上高中以前觉得自己比较聪明的他,上了哈佛以后,开始觉得“如果以后光靠聪明就没戏了”,他说,要发现自己的其他特点和朝新的方向发展,要提高综合能力。

  张俊妮也觉得哈佛对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她不仅在学业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学到了开放的思维,学到了包容,体会到为人要善良、诚恳、直率,有公德心。

  对李劲来说,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两年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实现了他个人的价值。“它把我变成了我想做的那种人,从事国际发展工作使自己在事业上获得了一种满足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哈佛校友会这个平台,哈佛校友之间不仅相互激励,相互交流,更提倡重视关爱弱势人群的理念。校友会资助北京民工子弟学校,倡议对贫困家庭学生采取1+1的方式进行帮助。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也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正如李劲所说,很多人认为哈佛人属于“社会精英”,但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所谓的“社会精英”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在所有新生中亞裔佔百分之二十八


麻省始建於一八六二年,至今已整整一百四十年歷史。從宗旨到現實,從建校到今天,在世界上,麻省一直在機械工程和技術領域處於絕對領導地位。她的宗旨就是要培養出全世界最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她的目的就是在新的世紀中繼續在工程技術、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經濟和商業管理等專業中領導世界潮流。
 今天的麻省共有五個分院:建築和藝術學院;電子機械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人文學院和文學院。方方面面、林林總總涉及幾十個專業的麻省理工學院規模雖然不大,卻異常精悍。麻省在校學生不足一萬,僅相當於密西根大學的四分之一,其中本科學生僅四千有餘。可麻省的教授卻有七百八十五人,其中四十七人次獲得過諾貝爾獎。以她過去的成就和輝煌,麻省不愧為一流科學家的搖籃,也不愧為工程技術和生命科學的先驅。
 麻省校園佔地一百五十多英畝,沿查爾斯江綿延近二英哩。古樸肅穆的建築群沿江矗立。站在中心校園主樓前環顧達爾文樓、牛頓樓和伽俐略館,猶如一下走近這些科學巨擘的身邊,肅然起敬的感覺油然而生。事後我曾反復思考,名校的作用究竟在哪裡﹖僅僅在那些名譽、設備和教舍嗎﹖不,名校的效應還在於她能把一種凝聚力通過種種方式灌輸到千千萬萬個學子的心中。當你每天經過這些建築群時,你能不被巨人們的精神感召嗎﹖在他們深遂的目光凝視下,你又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倦怠嗎﹖因此,名校的效應不在形式,而在精神,在於使你不得不奮發向上的巨大驅動力!
 在二00一至二00二學年的秋季招生中,麻省共招本科生一千零三十五人,是從一萬六千多名申請者中經過五輪挑選而產生。申請者來自美國本土五十個州和包括香港、台灣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自美國本土的申請者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所在學校同屆學生中的第一名,錄取後,這種比率攀升至百分之六十七。新生中國際學生占百分之八。在所有新生中亞裔佔百分之二十八,女兒曾十分驚奇地在電話中告訴我們,這屆學生中有兩名是直接從中國大陸考過來的。這個消息也很出我們的意外。大陸學生多以研究生身份考入美國留學,本科直接考過來從未聽聞,鮮有個例也總以為是一種國際學生的交流計劃。至今我們尚不清礎究竟應如何報考,錄取標準是什麼﹖
 新生中女生比例占百分之四十七,約近一半。這種比例令我們大吃一驚。有兩種觀念在此得以強行矯正。一是在傳統觀念中,認為學機械工程的女生比例不會太大,百分之五應是正常,百分之十應是極限,而百分之四十七則不得不令人瞠目結舌。二是認為女生智力和成績在高中後總要遜男生一籌,可在我們周圍則明顯表現出陰盛陽衰。成績好的幾乎都是女孩子,男生則屬鳳毛鱗角,以致於女兒的小伙伴們想在畢業舞會上找一個稱心如意的舞伴都不容易。風光體面的,成績太賴,實在捧不上台面。成績說得過去人卻又長得不怎麼樣。好不容易有兩項都顧得來的,又實在不夠分派。說來也怪,這一屆優秀的女生實在太多,不僅成績好,姑娘們一個個長得高挑水靈,找一個矮半頭的男生也實在不很登配。
 今年回國探親,返回飛機上遇到兩名來密西根大學讀書的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都是女孩子。回來後女兒說在密西根大學中心校園候車時又遇上三人,也全是女生。這一說更覺奇怪,難道這一屆的好位置全讓女生給包了。時代變了,女孩子們的社會角色也變了,男女生智力上的差別也就日益縮小。由此看來,過去歸咎於女孩子生理差別的觀念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心理的歧視,袪除了社會心理的障礙,女孩子們的智力便發揮得淋漓盡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