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道德经(48)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智识机巧的知识技能等形而下的学问在于长年实践积累,是谓“为学日益”;道这种形而上的反思在于不断的抽象,去除枝枝叶叶的现象而找出永恒的规律,是谓“为道日损”。知识是越丰富越好,理论的公理和假设则是越少越好。越是公理少的理论应用范围越广。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为学日益;对于主观世界的认识,是为学日损。为什么?人是社会的人,人从婴儿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要基本符合社会规范,否则就会被关到监狱或精神病院。人的行为,很多是社会规范内化的结果,这类行为是弗洛伊德说的下意识行为,不是主观能动性的意志行为,也不是自觉的意识行为,而是一种迫于社会压力或满足社会期望的行为。过于屈从社会压力和过于执着社会期待以至扭曲精神的激进行为都是执着妄想,过于执着了反而和社会规范冲突。这种现象现代称为原教旨。如每个宗教都是向善的,所有宗教都说为了普罗大众的福祉,然而,何以宗教和宗教之间冲突之烈以至经常发生战争?这就是执着妄想的结果,或者说是原教旨的结果。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与一个原教旨打起来的八成也是原教旨。

 

所以,“为道日损”作为对主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也是去社会化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之人去深山老林隐居远离红尘俗世的原因,隐士脱离红尘没有社会压力驱使,没有社会期待需要去满足。“为道日损”作为心理疗法,就是把下意识转变为显意识。如有精神压力了,去找精神医师给予精神咨询,现代最有效的精神疗法实际上就是联想疗法,法律保护精神医师和病人之间对话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病人和医师可以说出不受社会压力和社会期待的想法,精神医师只是用自己的语言重复病人的话,让病人联想不断,病人和医师之间对话不断,逐渐将病人下意识(潜意识)发掘出来,说出来,换不同的说法说出来,逐渐把潜意识变为显意识。“为道日损”就是把内心固化成潜意识的社会化积累逐个剔除,对于病情轻的,有时候潜意识转变为显意识了,病情就缓解了,但是,当病人回到生活中,回到原来社会中,回到原来的社会压力和社会期待中,其旧病就会复发。所以,戒毒戒酒的群体有集团疗法,即每周定期以前座谈聊天,相互倾诉和鼓励即是一个挖掘潜意识的过程,也是自己组织一个亚社会,创造一个亚文化,让病人得以重新社会化,达到改变病人行为的目的。参禅、打坐,观想就是观想自己思绪,观想自己的攀缘心,不断把潜意识发掘出来,变为显意识,潜意识发掘出来了,心中莫名的躁动就减少了,这就是“为道日减”,佛家称之为“去业障”。下意识的冲动减少了,社会化的潜意识去除了,就认识了主观世界的真我,认识了本性。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上边说了,心理疗法在于改变行为,认识到本性以后,许多行为就是不必要的。应为社会期待和社会压力并非在各种场合都普适的。比如一个犹太教徒,他的社会化过程使得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星期六不许劳动,因此分出很多规则,什么算劳动,什么不算劳动,以至出门提包一定要仆人拿,否则自己就触犯教规,开门关灯拿手绢那些算劳动那些不算劳动也要分,这样一来,星期六必需有个非犹太教的忠诚的仆人帮助才能生活,就有犹太人是上帝的子民其它都不是的划分,就有犹太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里说的当然是虔诚的原教旨犹太教徒。新教伊斯兰教是穷人的宗教,即使信的都是一个上帝,能不打起来吗?很多教规,有其历史原因,甚至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但由于世易时移已经是荒诞滑稽了。如犹太教的洁食(Kosher),作乳制品和肉类要有专门的厨具禁戒,不能和做面饱的厨具相混,所以犹太人家肯定要两套厨具严格分离,我想这在历史上一定是有卫生意义的宗教习惯,但今天看起来实在是多余,切肉的刀就不能切菜吗?这就太过“有为”了。

 

再看看我们现代社会的过度“有为”。以“垃圾食品”为例,所有所谓“垃圾食品”,放到索马里难民营都是救命的生命必需物质。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没有那个汉堡包或炸薯条是垃圾食品。现代“为学日益”的方法,是开刀整容,健身锻炼,如此有了三个繁荣的产业:快餐业、营养过剩医疗业、和健身美容馆所及各种瘦身“健康”食品。GDP提高了,人类更加忙碌了,生命质量并没有提高。这就是“有为”的解决方案。“无为”的“为道日损”的方法就是清心寡欲,节制饮食,用的是减法,是“损”。当然,如此一来经济就不“繁荣了”,打击了三大产业,GDP也下降了。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糖尿病增加了?糖尿病就是营养过剩疾病之一,索马里饥民尿里有糖吗?知道糖尿病人的药物依赖对医药市场的贡献吗?对于现代富贵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只要清心寡欲节制饮食,十之八九都可以预防。摄入多于消耗,违反新陈代谢规律,多的积累成脂肪,或从尿中排出来,都是多余的。“有为”的方法不减少摄入,甚至不增加消耗,而是用药物维持这种不良生活习惯,而且,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在“有为”的市场经济驱动下被强化。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说到天下,应该是以治理天下来说明“无为”。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顺应“道”来治理天下。何为治理天下的道?华夏文化中认为,治理天下的“道”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那么,何为“有事”,民心思变了,还搬出老教条老古董束缚思想违拗民心,就是保守派,阻碍改革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时候要折腾,就是激进派,也是有事。中国好不容易有60年和平时光,好不容易有高速发展时期,有些人非得生事,非得打断这个势头而后快,这就不得民心,就是“常有事不足取天下”。就治理天下来说,顺应人心是“无为”“无事”,违拗人心是“有为”“有事”。中国在处理利比亚外交事务中,以尊重利比亚人民选择为要,以利比亚人民的利益为要,是“无为”政策。尘埃落定以后,鹿死谁手,请拭目以待,看看老子的哲学是否有现实意义。
科夫 发表评论于
回复唵啊吽的评论:


谢谢你的指教,受益
唵啊吽 发表评论于
回复科夫的评论:
科夫,你好。网友【山有木兮】有两个回帖讲得很好,值得一看。一下是她的帖子:
因为这一章我非常喜欢,就难得地没偷懒,在会后也记下了些笔记

跟吽兄的帖子补充和强调几点吧。

我认为这一章是德经的核心章,最关键的一句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

是智识机巧等的积累,日复一日,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层面是形而下的,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就是器具工具,与实践和目的性紧密相连,是要实现的有为,是术。

为道日损

道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删减而再删减,减下去的是什么?是被目的性所强调了的偏狭,是具体化的束缚,是被立场所局限了的视野。这个“损”的动作,古人叫悟道,是向内求的。当然也要有环境机缘。

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删减去了目的性有关的智识机巧,减掉了术的欲望,不是“我要这样,我要实现这个”,而是依从“万物并作”的矛盾运动规律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无为简单化了说就是不强矫不生事,而不是不做事。

得到了道。这不是目的,也不是人生的全部。这才是一半,是起点。

得道之人干什么?他不是还得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吗?

我九点有课,就得七点半起床,如果不去上,把学生们晾在那里不管,国内从前是叫教学事故的,不知如今怎么个说法,反正哪里都是不许的,也不应该呀。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说 克服了束缚之后无所顾忌,就无所不为!这样理解太危险了!(春华社友们会心笑声)

无不为,这后面一个“为”字,是副词,做成做好的意思。就是无论把你放到什么地方,你都function well.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圆融平和,举重若轻。。。啥形容词都不完全能描述,就不说了吧 :)

继续补充,损而又损的尽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 山有木兮 ] 于:2011-09-06 20:40:46 复:355536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还有,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个“一”就是老子反复提到的“混沌”,“朴”,“婴儿”之态。

一生二,我的理解就是从混沌而分出阴阳 与友论道说过这个链接出处

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二”者,阴与阳,天与地,之间,两个极端之间,生出万物和无穷多的可能,气象万千,曰“大千”,曰“万法” 。。。

万法归一,一抟和气,正是混沌不开,无是非无善恶无纠结无冲突,一尚未生二,或者是化了无极重又归一,也就是“抱朴”,或曰“复归于婴儿”。

不只是老子所观察到婴儿们以“筋柔骨弱”而一抟和气,(其实婴儿们自我强着呢,动辄哭闹喊叫,手扒脚蹬)

我等大人们筋强骨壮,却还是可以冲气以为和,有容而化,温柔和煦,也还是一抟和气。

一归何处?老子说归到“道”。整个道德经里面有37章在表述“道”,因为难以名之。

有神论者们人格化了一个“God”,这就简单多了,省事多了。就像咱们学数学物理等题目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设定一个“无穷远点”。

随口随手把 未知,不确定性,unknown unknowns 都叫做“God”,爱因斯坦翁是个典型,让不少教会人物有意无意地引他为同盟。

今天早晨谈好了“为道日损,损而又损”,飞羽介绍我去看关于unitarian universalism。

孤陋寡闻的我为这个名字自作多情地兴奋了1.5分钟,直到看到喂鸡百科上说明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人家通过修道悟道,还是把一归何处的答案定在了“God”上

飞羽说:你放开心胸,接受“God”这个词只是一个名称罢了,不行么?就当是“道”的另外一个名字,不行么?

我虔诚地说:不行。这是我与爱因斯坦的区别。我完全能够理解他那样做的自然而然,我也曾经就那样接受,还那样用过(那个成长阶段,在文学之城和西河里有以“戈多”为题写的调侃性诗文为证)。

现在我知道不行。这个差别,就在于信教的人们所说的“唤祂的名”。我是不会唤的,尽管我知道祷告是心理暗示的一种,对真诚信仰的人们很有效。

既然不能把“一”归在“God”,那么就是归于空无了?飞羽同学进一步启迪我。

我想,归于空无也不好呀

那种空空旷旷,渺渺茫茫,无可依凭的感觉,是不是让人特无助?特渺小?特无能为力?啥也抓不住,Touching the Void... 所以你看才有那么多人信教嘛!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你说肿么办?! (飞羽同学没这么说,吽兄和罗克也没有这么说,是俺自己问的,调节气氛哈)

我说吧:记得三生万物么?在两极之间不是空,而是世间万象和无穷多的可能,没有上帝的手来摆弄出这种或那种可能,种种组合和排列,种种机缘,也不是上帝赋予永恒的结构!

而是,一切都取决于互动,碰撞,运动中。。。各种力量各种目标各种努力。。。

我们就在其中。

甚至超越短暂生命的时空局限,例如我们读书,已经逝去的人给我们以启发。。。他们的力量由此而不朽。

我自问:这绕了一圈,不是又回到原点了么?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红尘万丈,道,就在那奔忙喧嚣里!

绕了一圈,回到世间“奔忙喧嚣”原点,可不是白费脑细胞!其好处,大概可以有这么两种说法。

1. 就如同信教的人们所说:找到了“the meaning to life”。 啊,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啊。 这就踏实了,该干嘛干嘛。关键是生活中的所有工作不再是被动的应对,而是发自内心地主动function了。

2. 这样绕了出来之后,把自己原先迷茫的眼光,从向天看转而平视,也就不迷茫了,不飘忽了。天地间的正气,杂然赋流形嘛~

双脚在地上走,与各色人等同类杂然相处,即使逆来,也能顺受,却不会有怨尤憋闷!

有点儿像武术里面的借力打力,具体地类比,更像咏春的粘手练习,大家都是成长中的师兄弟儿。当然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准谱,全在心念之间和习惯里面,自然应对。

慢慢地,就圆融顺畅,温柔和煦,“无不为”

既然能如此,就没有什么因外物而起的欢喜悲苦和嗔痴之念。得与失好与坏等等,也都不是那么绝对该分的了,也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放下了自我,无为而无不为。


科夫 发表评论于

读你的文章总是受益匪浅

无为于较高的精神境界具有哲学意义。只是,贯彻行动中时常会遇到问题,比如,顺应是否常显被动?长期回避有为的引领会导致创新能力薄弱...

再看看擅长有为的西洋人,勇于冒险探出新大陆,侵略中争取发展扩充,不时发动战争实战中提高武功,制造事端以磨练不怕失败...

东方的道家修炼无为的境界,西方的勇者探索有为的实践

哲学出于境界,科学却产于实践

不知哲学+科学是否=真理

但真理却要实践加以检验

或许,原教旨无为较原教旨有为更高雅

现实中至少到目前为止,提倡无为的和注重有为的相比之下,似乎后者更占强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