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凌:三代半的技术优势足以令俄罗斯战机自信(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徐勇凌:三代半的技术优势足以令俄罗斯战机自信
2011年10月   来源: 解放军报

 









俄最新型苏-34战斗轰炸机

    作者:徐勇凌 空军指挥学院

    据俄军方消息人士透露,俄空军将在明年开始正式配装苏-34和苏-35飞机。军方人士宣称:苏-34/35性能优越用途广泛,并已经过模拟和实战验证,而美国已经放弃了该级别飞机的研制,言辞中透出少有的自信。

  在俄罗斯四代机遭遇不小的麻烦前途未卜之际,新一代“北极鹰”苏-34/35的列装意味着什么,俄罗斯人对其技术上的自信又从何而来?

  让人看不懂的军机研制体系

  关于俄罗斯的苏-34/35战机,我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谈,因为它们与我的飞行生涯有着某种联系。

  1993年秋,我来到俄罗斯格罗莫夫试飞院,在试飞院的停机坪上,面如鸭嘴兽、由苏-27改型的海军型攻击机披着蒙布静静地停放着,不过它有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苏-32。

  其实苏-32并不神秘,它就是苏-34的前身,而这些令人难以猜测的不同代号,正是俄罗斯军机研制体制的玄机所在。在俄罗斯试飞院的停机坪上所见到的一幕幕场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不知其解。

  米高扬公司和苏霍伊公司都有各自的停机坪,而停机坪上停放的不是几架而是多架飞机,有些飞机废弃了,而有些飞机虽然完好却很少试飞,这种同一机种多机型参试的机制为俄罗斯独有。

  与欧美战机一个型号5-10架试验机不同,俄罗斯战机一个型号有时会有20几架飞机参试,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没有美国NASA这样的专门从事军机技术预研的机构。

  在美国和欧洲,一个型号一旦经过招标立项,其技术基本都经过前期验证,型号研制的主要工作是对飞机进行整体设计和功能整合,研制试飞的主要任务是对整机性能进行考核验证;俄罗斯由于没有专门的军机预研机构,新的技术往往需要通过在型号上进行探索验证,而一款飞机如果有多种改型、并采用大量新技术,就必须要有多个试验平台来支撑。

  如此一来,在俄罗斯的军机代号上就出现了令人看不懂的情况,既有T开头的原型机,也有同一型号但后缀不同的改型机,如米格-21就有大约29个改型型号。苏-27飞机设计定型后,由于该平台设计完美,具有巨大的改型空间,可以延伸开发出海军型、空军型、空战型、对地攻击型、侦察型、教练型等不同型号,用加后缀的方法已经难以区分,于是苏霍伊公司干脆从苏-27开始往后排,由此就出现了27、30、32、33、34、35、37这样的不同代号。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命名的型号并非空军列装的标准代号,而是试验验证机的不同称谓而已,因此会出现经常改动的情况,例如:苏-32与苏-34大致是一个型号,而苏-35、苏-37与苏-27M在气动外形上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在技术细节上有所改动。

  所谓存在即合理,俄罗斯军机研制的独特体制,恰由其国情所决定。由于国力所限,俄罗斯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预研和型号研发,因此,一个难得立项的机型就会成为反复应用的平台,一个机型的多种改型其实成了不同技术的验证机。

  这种体制的另一个好处是技术升级更加灵活,以米格-29舰载机为例,尽管该项目在1994年就已经下马,但其试验机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不断在该平台上进行技术升级,到最近该机型被印度舰载机项目选中又起死回生。

俄最新型苏-35多用途战斗机

  苏-34的列装为何姗姗来迟

  作为一个改型型号,苏-34其实并非什么新玩意,其前身海军型苏-32早在1990年就首飞了。在该机型立项之初前苏联依然实力雄厚,军方的预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面装备该型号,而且预计的采购量超过了200架。随着苏联的解体所有预先计划都难以实施,苏-32的列装也就成了遥遥无期的事情。

  其实在俄罗斯三代机列装与改型的错愕事件中,苏联解体并非唯一的原因。俄罗斯人在军机装备上的缺乏远见和急功近利,为其军工产业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在军机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有一个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叫做“分级换代”,即在一款具有新技术的战机装备过程中,一定要为下一代战机的替代留有发展空间,不能因为一款飞机技术先进就盲目地大量装备,否则必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和被动。

  前苏联在米格-29和苏-27研制定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举弥补甚至超越了美国F-15/16的先发优势所造成的代差。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俄罗斯人没有想到的是,三代机的先进气动布局和电传飞控系统,只是军机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而已,而由航空电子系统和新型武器的升级换代所引发的新一轮技术竞争才刚刚开始。

  当他们大量装备刚刚定型的米格-29、苏-27,替换老旧的米格-21/23,并完成大面积机种更新后才发现,米格-29/苏-27的航空电子系统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此时再进行技术升级和机种更换已经为时已晚。由此,俄罗斯空军进入了漫长的技术停滞期。

  唯一可以拯救俄罗斯军工行业的是技术出口。俄罗斯试飞英雄们在西方航展上使出浑身解数,为展示俄式战机的超凡性能,甚至不惜付出坠机的代价,由此换来了俄式战机的大量出口。这对岌岌可危的俄罗斯军工产业几乎是救命稻草。

  三代半的技术优势足以令俄罗斯战机自信
  回过头来说说苏-34/35这两款飞机。
  在我看来,把这两款飞机定为三代半战机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俄罗斯人由于其航空技术的优势,和对军机技术的多年精心打造,这两款飞机已经大大超越了同时代其他国家的三代半飞机。
  首先从三代半战机平台性能看,苏-34/35还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人在鸭式布局气动设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从苏-32到苏-35/37,无论从气动布局设计还是飞控软件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其性能与控制的完美都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为止,在世界航展上,还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三代机能够完成俄式战机所做的高机动动作。
  其次,苏-34的并列座布局设计在技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并列座的扁平机身截面设计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改善机身的升力特性,从而提高飞机的经济性和远航能力,尽管其超音速阻力略有增加使得最大马赫数稍有下降,但由升阻特性改善带来的航程增加超过了10%以上;二是截面的改变增加了飞机的储油空间,加上苏-34特有的所谓“湿尾椎”设计,其无外挂航程更是比苏-27提高了将近800公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对地攻击型的双人制战机,采用并列座设计改善了座舱的人机功效,机组资源管理的效能也大大增加,这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攻击效能的提高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当然,由于并列座的飞行员工作环境的改善,降低了飞行员的任务负荷,对于远程作战性能而言也是一大利好,难怪俄罗斯人说苏-34几乎具备了某些战略轰炸机的作战效能。
  经过近20年的打磨,尽管在发动机关键技术上还难以与欧美抗衡,但在矢量推力技术方面,俄罗斯可谓遥遥领先。矢量推力技术对于超机动的价值难以估量,使得俄式战机在近距格斗中占据了巨大的优势。美国由于在该技术领域难以与俄罗斯竞争,只能在隐身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但在未来空战中,超机动与隐身技术谁的权重更大还没有得到实战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航空电子与武器领域欧美具有先发优势,但俄罗斯在这一领域追赶得非常快,借助于特有的多机型号研发机制,俄罗斯在验证机上不断提升其航空武器的技术。
  这种追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传感器和武器方面,俄罗斯在某些技术性能方面甚至已经与西方并驾齐驱。因此,俄罗斯战机的整体作战效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俄罗斯空军三代机的首装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他们终于等来了技术换代的窗口,尽管这不是他们主动争取来的。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和战略空间的拓展,新一代战机的大量装备已经水到渠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