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血液粘稠度--又一个健康概念误区

降低血液粘稠度--又一个健康概念误区

如果你百度或者狗狗一下“血液粘稠度”,立刻会蹦出来成千上万的养生秘诀,饮食偏方,教你怎样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避免“心肌梗塞,脑血管爆裂”(注:这是俺搜来的原文,虽然有赚取眼球之嫌)。

但是你狗狗一下英文“blood viscosity”,更多的却是一些关于血液粘稠度的生理解释,夹杂着个别关于血液粘稠度对健康的影响的小文。

这不禁让俺大惑不解:难道血液粘稠度是又一个中医在千百年前就穿越时代而提出的现代医学理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血液粘稠度”呢?

粘稠度是一个流体力学的概念,是描述液体内在阻力,在同样压力下,粘稠度越高,流体速度越低。。。至于它具体是什么东东,who cares,让学物理的同学们去做博后论文好啦。

那么“血液粘稠度”又是怎么回事呢?

血液就好象一碗米粥,里面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有型成份――米,对应血液里面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另一部分是载体――汤,对应血液里面的血浆。

很自然,“血液粘稠度”主要取决于这两种成份的性质。

其中,对血液粘稠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血细胞/红细胞多少,而红细胞多少是由一个叫做“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的指标来衡量的。所以,当血液中红细胞成份过高时(例如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粘稠度增加,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相反,当血液中红细胞成份过低时(例如贫血),血液粘稠度降低,(在同样血压下,)血流速度稍有变快,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侯在贫血时会产生“良性心脏杂音”。

血浆成份对于血液粘稠度的决定程度,要远远小于红细胞的影响力。影响血浆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是:血浆中的水份,和血浆中大分子的成分和含量(主要是血浆蛋白的成分和含量)。所以血浆“被注水”越多,粘稠度越低。但是实际上,血浆粘稠度很难通过大量饮水来改变,原因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体内的水份有非常精细的调控,包括肾脏/泌尿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渴感等)。另外,如果血液在疾病状态下被过度稀释,实际上会增加心脏负担。

网络上有一种传说:血脂过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研究发现,高血脂以及“垃圾饮食”本身对血浆(血液)粘稠度的影响很小,它们对血管栓塞的作用原理目前认为主要是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粥样斑块形成,而导致血栓的。

可是为什么在得了心/脑血管疾病后,西医也要我服用“blood thinner”呢?这难道不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意思吗?

答案是:也对,也不对。Blood thinner是一种通俗的讲法,就好象“麻醉”实际上是“可逆性昏迷”,但俗称“睡一觉”;“癫痫小发作”并不是抖的程度轻一点的癫痫一样。Blood thinner实际上是通过拮抗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的作用,而起到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改变“血液粘稠度”的功效。

OK,啰啰唆唆一大通,只要能减少血栓不就行了吗,管他什么“血液粘稠度”个鬼呀。那么究竟现在有哪些blood thinner呢?

西药中针对血栓形成的有两大类:一是针对血小板的,包括aspirin(阿斯匹林)和plavix(玻立维);另一类是抗凝血因子的,包括warfarincoumadin(华法令,又名双香豆素)。

下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人应该吃这些blood thinner。

这两种药物的主要适应症是针对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者那些存在缺血性中风,以及心梗危险因素的病人。

除了阿斯匹林以外,其他的几种药物都属于处方药物。这些处方药物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其副作用,尤其是处方药物,有时侯它的副作用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

很容易想象,blood thinner的一个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倾向”。当血小板或者凝血因子的功能被阻断后,“正常”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在有外伤(即使是擦伤,刮伤等小伤)后,出血时间有可能会延长。有时候甚至没有什么外伤,也有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如胃肠道出血等。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大多数服用这些药物的人都是些老年人,上了年纪的人难免走路会不是非常稳当。如果他们不小心有点磕磕绊绊,再加上服用了blood thinner,他们出现脑出血,外伤后血肿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同样道理,虽然阿斯匹林是非处方药物,这并不等于就可以随便吃。根据目前现有的医学研究数据,并不主张普通人“预防性”地服用阿斯匹林。对于那些有心梗/中风等风险的病人,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如以前时候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等),建议病人“预防性”小剂量长期服用阿斯匹林。

那么中药呢?没有西药那么多副作用,可以“食疗食补”呀。

中医对此是否有定论,我不太了解;现代(西方)医学也没有对此有足够的研究来给出一个“官方”指导性意见;我不是中医,以下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在中药中,有不少都被证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银杏果,党参,人参(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大蒜,等等。其中有些有数据证明是影响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的,有些是不明具体机制的。

既然这些中药是通过与西药相似的机制起到其“活血化瘀”的作用,那么它们可能也会存在类似的副作用。因此,虽然感觉上中药的副作用要少一些,或者更隐匿一些,我认为,中药也应该在正规中医的指导下使用,而不是根据广告上宣传的,或者电视“养生堂”看来的依葫芦画瓢。

另外,我个人认为,即使是“食疗食补”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即使象我这样的中医外行,也知道中药分四气五味,升降归经。人的体质更是阴阳实虚,各有千秋。很自然地,不同的人可能需要进补不同的东东。而且即使是同样的症状,可能辨症不同,需要补的角度可能大相迳庭。所以虽然银杏果或者黑木耳是好东东,但它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最后,虽然缺血性中风仍然是中国人中的主要的中风类型,但是我的印象中,中国人的“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要相对高于欧美人(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考证一下),所以在服用“稀释血液中药”的时候,更要额外小心。药物(食物)有时侯就好象花衣裳,穿在别人身上美丽,并不代表穿在自己身上就一定动人,甚至还可能有毒副作用。


还是那句话,服用任何药物,不论姓中姓西,谨遵医嘱。

 

loonlinda 发表评论于
我是中医,但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尊業和詳細 , 十分感謝你的分享 , 謝謝.
tingfeng 发表评论于
Asparin is commonly called blood thinner. it is to make red blood cells more slippery thus reduce the risk of blood clo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