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金陵十三钗》。受人鼓动才看的。从名字上理解本以为是个风月故事,加上张艺谋导的,一下子让俺想起那个挤奶子的黄金甲。朋友说不是那个,说这个要是不能拿奥斯卡,中国电影就拿不着了。既然有点奥斯卡影子,那就瞧瞧吧。反正是盗版,总不至于上当。
怎么说呢,如果故事发生在欧洲二战时代,剧中的中国人都变成波兰人,剧中的日本人变成德国人,倒是一个有逻辑的故事。剧中的妓女一派欧洲妓女的风骚,剧中的国军一派波兰人的冷峻,剧中的那个会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一派德国人一样会说文明语言。一切都很自然。可惜的是,这几个人物生错了地方。
说说那些妓女。秦淮河的妓女虽然吹拉弹唱很厉害,但她们毕竟是中国女人。逃命的时候,不管是否能逃出南京,她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命。除非精神有问题,她们都会换上普通人的衣衫。文献记载,当初南京逃难的女人都将自己的脸上擦上灰土。有的甚至换上男装。南京失陷前,日本人在上海和苏州一带就以强奸嗜杀闻名,难道这些妓女不知道?还有,日本人和德国人不同,强奸过后或者将这些女人杀死,或者强迫她们当慰安妇。如果这些女人不怕死,不怕被俘虏,她们何必要跑? 扯淡!
那个妓女翻墙进教堂的镜头更可笑,完全抄袭西方电影。接下来的女主角和那个美国人调情的镜头也是一样,让人纳闷这些女人为何要长着一幅中国脸。
还有个爱情故事,妓女为了给那个受伤快死的男孩子弹琴,居然要回去拿琴弦。有木有呀,不说她们逃过来的时候看到了街上那么多死尸,就是在教堂里面她们也目睹了那个被日本人摔死的女孩子。还有,日本人就在外面站着。张艺谋要表现什么,表现中国妓女勇敢?既然勇敢,当日本人在上面追那些女学生的时候,这些勇敢的妓女们跑出来拼命不就完了?扯淡!
不排除个别国军的勇敢,但是南京守军在日本人攻入中华门以后基本就放弃抵抗了。后来有人说过,如果南京守军真要在城内和日本人打巷战,那些军人不仅不会死得那么窝囊,那场南京大屠杀都不至于那么惨。实际情况是,那些军人一起丢掉了武器,剩下的任务就是混入老百姓行列里逃跑。日本人当时要将青壮年男人统统抓起来用机枪扫射,用的就是分不出哪些是军人哪些是平民的借口。当时南京守军有十余万,如果有一半人能够像电影中那样抵抗,南京怎么会搞成那样?扯淡!
日本人让女学生在教堂呆着排练,等着找她们去演出更是扯淡。日本人进城后的第一个月,南京基本没有秩序。日本宪兵也管不住士兵。想想他们能够野蛮冲进安全区的金陵大学里去抓女人(历史记载),难道会放过这个教堂?片中还说,这个教堂还不在安全区。日本军队如果真有那样的纪律,就没有南京大屠杀那件事了。扯淡!
好了,不说这些荒唐的情节了,说说张艺谋的奥梦吧。“红高粱”“秋菊”时代的张艺谋是朴实的,“我的父亲母亲”的张艺谋是纯情的,“活着”的张艺谋是深沉的。之后的张艺谋完全浮躁了。他搞不清楚他以前的电影到底好在哪里了。他揣摩如何让好莱坞的评委们喜欢他。就像一个朴实漂亮的乡村女子,当人们欣赏她端庄纯美的时候,她却披上了不合身的旗袍和时装,涂红自己的嘴唇,露出自己的肚脐,变成了芙蓉姐姐。
如同中国足球一样,张的电影也该淡出正常人的视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