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姓名之特点及变迁

岁月如河,逝者如斯。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时刻。时而怀旧,且将缥缈的思绪,捺入笔端。我手写我心,能与人分享,也是一桩乐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自古以来,女子和男子的名字,就在字音和字义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首先是由于男女在社会上长期处于显著不同的地位而造成的;同时男女性别特点的差异也是形成二者取名用字不同的原因。

取名用字的传统和习惯并不是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女子姓名称谓的变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历史演变。唐宋以远,重男轻女思想似乎还不十分严重。古人著述,每著女名,或并举字。如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就有“后汉张霸妻司马敬司”,“王堂妻文极,字季姜”等记载;班昭、蔡琰(文姬)、左芬、苏惠、谢道韫、鲍令晖等女作家、女诗人也都是以自己的姓名闻名于世的。

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日渐严重,至明清两代尤甚。其间各种“烈女传”及地方志中的烈女,大都昧其本名,而以其夫之姓名加上“某某氏”称之。直至民国时期,各省通志仍循此例。在乡村,女子姓名更为低贱。许多女孩并无学名,只被随意叫做王大妮、陈二妞、张小妹等;出嫁后,则在夫姓父姓后边加一“氏”字为名。如王大妮嫁给姓李的,就叫李王氏;陈二妞嫁给姓赵的,就叫赵陈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没有社会地位的民女都是沿此风习称姓不称名。

只有到了比较尊重妇女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的现代社会,中国妇女才得以摆脱传统清规戒律的束缚,开始和男子一样堂堂正正地称姓道名。从现代女子取名用字的一般情况来看,女子名与男子名的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者比较注重女子的性别特点及生活习性。

大体而言,中国女子取名用字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性别类:常用字有——娘、女、姐、妹、婆、姑、姬、媛、婷、娜。如:陈玉娘、红线女、刘三姐、黄道婆、黄英姑、蔡文姬、彭丽媛、 (孙小妹、乌日娜) 等。
  2. 花鸟类:常用字有——花、蓓、华、英、梅、桃、兰、莲、菊、凤、燕、莺。如:娜仁花、陈慕华、严凤英、陈香梅、区桃、陈爱莲、刘兰芝、陈丹燕、崔莺莺、 (李蓓、周吉华、党英、孙朝英、李宝兰、窦小兰、王燕) 等。
  3. 闺物类:常用字有——阁、钗、钏、纨、环、香、黛、玉。如:薛宝钗、李纨、杨玉环、林黛玉、李香香等。
  4. 珍宝类:常用字有——玉、璧、佩、珊、琼、瑛、瑶 、瑜。如:常香玉、管玉珊、琼瑶、郑小瑛、 (方璧辉、 陈佩瑜) 等。
  5. 爱美类:常用字有——美、丽、秀、倩、素、青、翠、艳。如:宋美龄、聂小倩、陈素真、林青霞、刘翠花、王艳、 (张秀、林丽卿) 等。
  6. 物候类:常用字有——月、波、云、霞、雪、雯、春、夏、秋、冬、冰。

这类名字多根据女孩出生时的景物节候应时即景而取,与花鸟类相关联。如:农历正月出生的,取名元春、正霞、正红;二、三月份出生的常带春字:春青、春波、迎春、探春;四月燕归来,名之丹燕、晓燕、燕飞、燕妮;五月榴红杏黄桃熟,多有取名石榴、杏花、小桃、桃红者;六月荷花开,则有荷花、荷月、爱莲、翠荷等名;七月民间有“乞巧”风俗,故七月生的女孩起名多取乖巧之意,如:七巧、巧珠、巧云、巧珍等;八月桂香月儿圆,就取月儿、月桂、桂芳、圆圆等;秋冬季节,金菊傲霜,腊梅迎春,斯时出生的女孩常取秋菊、秋香、雪梅、冬梅等名 (杭秋云、王秀云、黄云霞、宋秀雯、王小菊、马一冰)

7. 性格类:男女之间在性格气质方面天生就有一定差异。与男子相比,女子较温柔、贤淑、文雅、安宁、洁净。这种性格特征在女子姓名中也有显著表现。在取名中体现女性性格特点的常用字有——贞、珍、淑、娴、贤、静、雅、洁、清、碧、慧、惠。如:袁静雅、刘和贞、杨开惠、蒋碧薇、吴桂贤、于淑珍、卫慧、 (马桂珍、朱洁、郝书清) 等。

8. 男化类:女子用男名或男性字,有意淡化女性性别,这种取名现象中国古已有之。比如,《元后传》:后名正君,妹名君力、君弟;《后汉书》:鲍宣妻桓氏,字少君 。三国时吴国孙权之长女名鲁班,少女名小虎。《南史》:宋武帝女会稽公主名兴弟,豫康公主名次男,山阴公主名荣男,孝武帝母路太后名惠男,陈武帝章皇后名耍儿。女子用男名或男性字,除其它原因外,主要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不甘于所处的低末地位,而渴望与男人并肩、平等的心理。解放后,男女平等观念受到大力提倡,许多父母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和男孩一样有作为。出于这种心态给女儿取男名者为数不少,耳熟能祥的此类女儿名包括胜男、越男、英男、赛男、 帏英等;另外一些女冠男名的例子是:甘励、张立、何逊男、林立衡、聂力、陈冲、 (黄电、

陈思、马越、高立立、张英宇) 等。这些名字凸现鲜明的个性意识,大 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子气概,显示出新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时代 精神。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命名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时,作为人的称谓符号的姓名及命名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的取名用字伴随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 建国初期( 1949~1950 ):叶向南、赵大军、李建华、王建国、刘志华等;

· 抗美援朝时期( 1951~1953 ):张抗美、潘卫华、胡保国、李援朝等;

· 五十年代中期( 1954~1957 ):杜宪、许和平、高建设、戴锦华等;

· 大跃进时期( 1958~1959 ):杨跃进、戴红花、刘超英、李红旗等;

· 三年困难时期( 1960~1962 ):谷自力、林更生、丁保勤、宋图强等;

· 六十年代中期( 1963~1965 ):梁十评、张防修、聂争、艾学锋等;

·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叶爱武、马文革、张红卫、王红樱等;

· “文革”之后至八十年代初( 1977~1980 ):姜文明、沈崇文、薄望知等。

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各阶段人们取名用字的趋向和特点,可约略看出这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轨迹和一些重大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对中国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

1984 年 11 月 17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成果鉴定会。从统计结果看,取名用“红”字的几率建国后越来越高。 1949 年以前仅有 0.136% ,而到“文革”时期猛增至 2.151% ,跃居人名用字的首位。这是人名用字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典型例证。同时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以“红”为名的几乎全是女性 (周红、王红红)

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女孩的取名用字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1. 体现美好和父母珍爱的字义用得较多,如姝、晶、贝、珍、宝等。据报载, 90 年代初,广州的 " 梁姝 " 、 " 陈姝 " 竟各有 2400 多个。
  2. 经过十年的“文革”动乱后,人们更加渴望安宁和温情,因此在女孩的取名上重新热衷于选择能够表现女性特点的字,如娟、敏、丝、平、静、兰、玉等 (李平、赵敏)
  3. 不同于中国过去以双字为名的传统习惯,使用单字为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男孩名也有同样趋向)。据对济南市一个普通居民区的 1000 个人名的调查,单名的比例在建国前的 1948 年是 3.3% , 而到 1986 年已上升到 69.7% ,几乎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单名透出一种爽快干脆的现代气息,如唐姝、闽捷、李岚、马玉、 (龙忆、袁嵘、阎庄、孟凌) 等;
  4. 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跟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采用外国方式取名的以及用外国女性名字的译音为名的已经屡见不鲜,如安娜、丽莎、玛丽、安妮等。中国女排前队长曹慧英就给女儿取名殷乐笑子,另外还有取名 韦观晴光、小山智利、沈方娟子的。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女子取名方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开放思维。
fanghuzhai 发表评论于
哈哈哈。熟人的名字都上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