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如何面对21世纪的教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2
413日至17日,一万多名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聚集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参加全美教育研究年会。与会者们就当今教育界面临的问题广泛地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教育界的学者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沿用了几百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了,传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早已跟不上脚步,21世纪的教育何去何从?

传统的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往往决定了他/她的地位和学识,然而,21世纪的知识已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五花八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超越老师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的多寡已越来越不重要,而知道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通过知识我们能做什么这样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personalized learning),也是全世界教育界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就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他将教育目标分成6大类: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这一开创性的学说让教育初步摆脱了纯知识的灌输,但是对于知识的运用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仍然有许多模糊的认识。

人类进入21世纪,如何界定一个人的成功?21世纪的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一个科技产品日新月异,且把个人看得越来越傻,掌握新技术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简单的时代,每一个人还有必要学习相同的知识,深度难度整齐划一才算“不掉队”吗?如果每一个孩子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开始,是不是只能往一个终点冲刺?你的目的是手术刀,她的目的是钢琴,他的目的是篮球,难道不可以吗?

成功是否还只是依赖于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和广义上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新的科技给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电脑和互联网是一次革命,人类生活已离不开电脑,但是电脑给我们下一代带来了什么?过分的依赖电脑造成了人们交际能力的下降,甚至损害了健康和家庭关系。人类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面对挑战,芬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如今已成了国际教育界的领头羊,西方各国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21世界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当世界先进国家在思考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问题的时候,中国教育界还在为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应对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不休,而学生们更是热衷于名牌大学、托福、奥数忙得不可开交。

21世纪的孩子们,你们该学习什么?

虽然对于21世纪的教育结构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结论,各国的教育界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模式和结构,以下这个模型比较具有代表性:

可见,21世纪的学习者,必须同时扮演三个基本的角色:一个交流者,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创造者。

要做到这些,每一个学生又必须掌握一定的概念和技能,并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方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积极合作,充分交流的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还要求一个人能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对社会有所贡献,对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负责,做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global citizen)。

回到华人身上,长期困扰我们的“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素质”,说到底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些行为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学棋琴书画。

如果我们的学校还认为让幼儿园学四则运算,小学学三角函数,中学学微积分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话,恐怕我们连21世纪的起跑线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华人家长也应该明白,21世纪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家长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把孩子送进奥数班,到头来即时拿了金牌还不知道如何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中国学生参加奥数赛曝礼仪差距尴尬回赠人民币)。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决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新时代的任期关系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的合作相互的尊重。 

无疑我们缺乏一个整体意识也就没有真正的团队精神。有人建议中国男篮引进林书豪,我觉得这是扼杀了林书豪的天赋,因为在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团队”里,林书豪再有能力,也是离开水的一条死鱼。中国许多优秀的人才在国外大企业中不能发挥作用,得不到提升不也正是缺乏合作精神吗? 

说到奥数,不禁让人感叹,我们自己培养出了无数多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金牌得主,可至今没有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甚至连一个科学界的权威都没有。那些金牌得主许多甚至不愿意继续从事科学事业,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固然有一大堆知识,知道如何解题,却无法着手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别提什么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了。我们的名牌大学里虽然“人才济济”,可不少“天之骄子”还要让母亲来叠被子,洗内裤袜子,碰见一点挫折不是去杀别人就是自己跳楼……。 

我曾参观过许多中国的一流中学,校方会自豪地向你介绍,我们向哪些名牌大学输送了多少毕业生,有多少被哈佛耶鲁录取,可这些学校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才。可是,在加拿大一个人口仅30万的小城的普通中学里,人家的“光荣册”上没有任何的“升学率”,也不显摆有多少人进了名牌大学,可是那里你能看到Steve Nash Nelly Furtado 往日的身影。 

21世纪的教育让我们明白:别老盯着孩子问:你学了什么?而是多问问孩子,你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联想到近日美国高校对于亚裔入学的歧视,许多华人不免耿耿于怀。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事件,与其视其为歧视,不如看成挑战。

美国高校提高白人和亚裔的入学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降低了非裔和拉美裔学生的入学标准,这从照顾弱势群体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完全按考分一视同仁,那美国大学将完全是白人和亚裔人士的天下,这对于美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以定量的考分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业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书面考试很难完整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无法反映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书面考试很容易被当成教学目标,学生为考分而学,教师为考分而教,尤其是擅长考试的亚裔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高分并不反映真实的学习状况。

所幸的是,对于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点,随着当代电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新型的考试理论和方法正在逐渐形成,考试的重点也从传统的知识逐渐偏向于各种技能和潜力,各种不同的方法也应运而生。比如computer-adaptive testing ( 电脑适应性考试)就不再是一种固定的书面标准试题测验,而是电脑根据考生上一题的回答情况,对其能力作出判断从而决定他/她下一题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考卷”千变万化,每一个考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学生几乎无法准备,所以我们亚裔的“传统优势”将不复存在。 

亚裔如果失去了“应试”的优势,如何面对21世纪的教育?大家如果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就不会在今后的教育竞赛中再次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让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其个性与专长,并鼓励他们彼此合作,相互交流,做一个团队里积极进取的一员,做一个融入社会,身心健康的21世纪公民。


 

虫妈株株 发表评论于
先生您好!
经常看你的文章,非常喜欢!
我来自德国。我们在德国的老留学生成立了一个跨文化交流协会,正在筹备一份华文教育电子刊物,很想选用你的文章,希望得到您的许可。
联系地址 hzhu@gmx.de
麻烦您了!
z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毫无创意!
那张图表上的东西和我孩子们 20多年前所学的是一样的,...

那些教育大国,如: 英国,德国,日本,美国,俄国,以色列...他们把真东西亮出来了吗???...哈哈哈!!!
noname8888 发表评论于
-- 我们自己培养出了无数多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金牌得主,可至今没有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甚至连一个科学界的权威都没有。那些金牌得主许多甚至不愿意继续从事科学事业,这是为什么呢?

文革后,受到毁灭性打击的中国教育体系,经过差不多10年时间才逐渐恢复和稳定下来。换句话来说,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包括您提到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金牌得主),目前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下。放眼全球,请问40岁以下的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或者科学界的权威,又有几个?况且,诺贝尔奖或者科学界的权威,并不仅仅由教育制度决定。还深受历史原因造成的国家科技水平,科研环境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本土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诺贝尔奖,把板子打到中国教育体系的屁股上,借此否定整个教育体系,是极为不妥的。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制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对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客观评价,一定需要等受教育的人成长起来之后才能够达到。中国现有应试教育体制的优劣,也必须交给历史来检验。

教育制度要有前瞻性和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改革而改革,则欲速而不达。看看日本5年所谓“悠闲教育”的失败,殷鉴不远。
newera 发表评论于
[亚裔如果失去了“应试”的优势]

放心吧,“亚裔” 永远不会失去应考优势,什么样的考试都能有相应的培训班。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亚裔如果失去了“应试”的优势,如何面对21世纪的教育?
=============================
首先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把存留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惯性刹住车。如果家长两眼只盯分数,孩子自然也是考试奴隶。

关于电脑适应性考试, 嘿嘿, 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中餐馆, 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飘侠 发表评论于
顶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