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成功并非小概率事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寒门成功并非小概率事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Wisewind

《文学城》论坛曾经有网友宣称:“寒门取得真正意义的人生成功都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笔者对此说法觉得很难认同。

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证的事情,认为,寒门子弟靠天赋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照样可以取得成功。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就读的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都是从全县小学和中学考生中择优录取的。初中部和高中部每个年级分别有4个班和8个班,每个班都有50多人

这所省重点中学治学非常严谨。除极少数家住学校附近的学生以外,所有学生全都住校。初一新生都才是12周岁左右,就要每天早晨6点起床,冬天时还冒着凛冽朔风,走到教室饿着肚子自习45分钟,才吃早饭。接着就是一天紧张的课程。晚饭后在教室自习到9点回宿舍睡觉。

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父母亲友中几乎都没有任何有力的社会关系。所以,虽然都是134岁的少年,却全都清楚地知道,没有任何人能帮助自己,要想有好的前途,全得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多数人学习都非常刻苦。

初中时我就读的班有6个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始终坐在第一排。6人全都“出身寒门”,有4人学习成绩在全班始终排前4名。

另外两个也是在全班50多人中排前15名的。这两人中有一个人后来被军事院校招去了。数10年前部队还保持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笔者猜测,这位同学聪明,勤奋,又谦以待人,在部队应该有很好的发展。

其余5名同学全都考取了本校高中部。在高中三年中,5个人中有4人数理化成绩排全班前2名,有一人排全班前15名左右。

高考报志愿时,5个人全都报考工科。

初中和高中成绩排全班前4名的4人第一志愿都是报考清华。初中和高中成绩排全班前15名的1人报考上海交大。当时报志愿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说了算。因为我们学生并不了解情况。

一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寄来了:5个人中,3人考取清华,1人考取上海交大。

报考清华的4人中有1人高考发挥失常,被录取到第8志愿华中工学院。而他在整个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和考取清华的3人不相上下。

那一年,这所省重点中学有15人考取清华,全部来自农村和城镇普通家庭,即所谓“寒门”。没有一个人来自中层或以上干部家庭,或富裕家庭。

这些人后来在原子能,高分子材料,数学及力学,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科学,建筑工程,电力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观整个清华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改革开放之前,清华是纯工科大学。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大约50%或以上的清华学子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大多数也是出身于普通市民家庭。笔者估计,出生于这些所谓“寒门”者,占清华学子的绝大多数,至少在65%以上。这种情况在清华的机密和绝密专业更为明显。而清华许多专业都属于机密或绝密级。

而真正出身于“富贵之家”,类似于如今的所谓“官二代”,“富二代”的清华学子非常少,笔者猜测,大概不超过15%。还有大约10-20%的清华学子出生于既非“寒门”,也非“富贵之家”的“小康人家”,比如基层干部,知识分子等等。

有段时间,出生于“寒门”而且来自于福建广东的一些清华学子,喜欢赤着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可能觉得这样很“爽”。以至于校方不得不发布公告,禁止在清华园里赤足行走,认为“有碍观瞻”。

也许清华园里的情况是一个特例。但笔者认为,以近万清华学子作为样本,也是足以说明问题的。

谁说“寒门取得成功是小概率事”呢?笔者倒是更相信“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觉得这样的说法更接近于实际。

---End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致网友: 本人认为任何一个大学,包括清华,招生都是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而不是“根据一个地区考生数目按比例录取”。清华的特殊之处也许在于:报考清华而且分数线达到清华要求的考生数目远超清华实际招生人数。因此,清华招生,不但看高考成绩,还要看中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完全不像社会上许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至于所谓“官二代,富二代的照顾名额”是否真地存在?本人不能肯定。我只能说,清华本科读下来是很苦的,所谓“官二代,富二代”即使真被“照顾”进来,如果天赋和实际能力不够,根本就是“活受罪”,也不可能完成学业。所以建议网友不要以讹传讹,把谣传当事实。
zhaolinzh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Wisewind的评论:
楼主,你的论点是寒门机会不少,我提出反对意见,你过度解读我的观点,说 :"寒门子弟刻苦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生活环境,但是可以选择是不是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最后可能不成功。 这是common sense, 没什么好讨论的。
你从网上找到新闻说清华从河南录取195人,相对95万考生是比例高还是比例低?这还没有刨去官二代,富二代的照顾名额。再加上学费的问题,会有多少人的梦想破灭?
另外,你文中提到的成功例子是多少年前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sample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到此为止,不回复了。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zhaolinzhang的评论:

【http://www.edu.cn/kao_shi_xin_wen_11359/20120329/t20120329_759723_1.shtml
清华北大复旦表态2012高考“特别关照”河南考生
2012-03-29    凤凰网-大河报

3月27日,河南省政府与在京高校招生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副省长徐济超代表省委省政府向60多所首都院校积极宣传河南招生政策,推介河南省优质生源。据悉,这是自2006年起,省政府第六次率队进京推介河南生源。

为了让众名校多给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机会,受河南省政府委托,河南省教育厅、省招办今年加大了推介力度,兵分多路赶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武汉等中国高校集中的地方,奔波近5000公里,与160多所高校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举行面对面交流,介绍河南教育发展现状,期待更多支持。

在北京的座谈会上,徐济超说,2011年,河南普通高招录取率超过70%,创下了河南省历年高招录取率的新高。但是,作为生源大省,河南考生上大学难、上好大学更难的现状不容忽视。王艳玲向上海参会高校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河南本科层次的录取率不足34%,其中能够上一本院校的学生不到5%,能够上“985”、“211”院校的学生不到2%,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呼吁] 请拉一把伤不起的河南考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带头发言:“我在这里真诚向大家呼吁,请拉一把伤不起的河南考生。”于涵说,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因为感动。他已是第三次参加这种座谈会,每一次都会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考生的诚恳推介而感动。而考进清华的河南学子也没让学校失望:清华对新生进行的摸底测试显示,河南考生的成绩在全国所有省份中位列第六;对其他年级的抽样调查也显示,河南学生位居清华学生平均分各省排行榜第七,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像支持北京高校那样支持河南考生。”

今年会“特别关照”河南考生

于涵透露,清华在河南的招生人数7年翻了一番,录取人数从当时的80人升至165人。2012年,清华将继续向河南倾斜,招生计划上会是两位数的增加,招生人数上也会有可喜的进步。……】

好像并不像阁下所显示的那样啊?
zhaolinzh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Wisewind的评论: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数据,也许不一定是对的,供您参考。 高考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事:今年河南考生 95万人。山东66万。北京7万。上海6万。 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招生计划: 河南306人。山东329人。北京2405人。上海3291人。几年前的事例:一在京民工(河南)和工地工程师聊,都是92年参加的高考,民工当年考526分,工程师在北京考了494。N年后,命运。。。
对这个问题没什么好继续争论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努力过总不会后悔。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zhaolinzhang 的评论:
本人只是想说,在中国,任何时候,都有许多寒门子弟刻苦学习,奋发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寒门子弟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个“发生可能性极小,犹如凤毛麟角的小概率事件”。如果阁下认为在当今中国,由于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上涨,政府不能提供西方国家那样的助学贷款,大学招生过程中可能有黑箱作业等等原因,“寒门子弟刻苦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那么,阁下认为寒门子弟应该怎样做呢?是否“应该放弃努力,甘于平庸”呢?如果是这样,那么阁下坚持自己的观点好了,本人并不要求阁下认同本人的观点。
zhaolinzh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Wisewind的评论: 陈进纽约大学是公开的。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不公开的录取名单?我在网上见过交大某年的照顾名单, 那不是一两个,名单很长。交大一年才招多少人? 当然,如果你说网上看到的不可信,我也没话说。 说到学生贷款,德国是家庭收入低于规定的都能申请到贷款。美国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FFELP学生贷款98%由政府担保。
zhaolinzh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Wisewind的评论:你知道现在的学费和生活费有多贵吗? 没钱上不起,成绩再好有用吗?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觅音的评论:
美国立国至今236年,在此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寒门子弟”估计有数亿人,“豪门子弟”估计也有1千万人以上。而美国立国至今,总共才产生了44位总统。所以,若以“当上美国总统”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那么,不管是对“寒门子弟”还是对“豪门子弟”说来,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
我猜测阁下的意思其实是想说“美国总统出生寒门的极少”,但阁下把“寒门豪门相对比例”和“寒门成功的概率”二者搞混了。而且本文探讨的是中国的情况,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无关。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zhaolinzhang的评论:
大学招生中的“特例”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存在。但本人相信,高考制度仍然是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相对公正的竞争选拔制度之一。
“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大学招生是非常严格的。以清华为例,高考平均每门课80分以下的基本不可能被录取。但仍然有少数“体育特长生”以略低的分数线被招进来。
陈光诚刚刚被招进纽约大学,他通过考试了吗?但你不能说,陈光诚把纽约大学的招生指标都占去了。
觅音 发表评论于
以美国总统为例,出生寒门/平,豪门的比例是多少?
zhaolinzhang 发表评论于
以前也许是有比较多的机会,现在就不一定了。之前不是有人曝光过重点大学录取的照顾名单吗,生生抢了成绩好的名额。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推荐一个励志帖,本人觉得很好: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university/1/339029.shtml
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 [校园生活] 说说大学时候身边那些励志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获
作者:李XX1 发表日期:2012-5-18 11:11:00

今天说说身边的那些励志故事,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无限可能,同时有着别人难以理解的奋斗故事。

c君,大学四年的宿舍好友。c君来自人口大省河南,加之河南高校不多,所以就理所当然的成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也是炮灰最多的省份,上大学要比我等多花数倍的心血。补习一年,高考差不多六百分,来了学校,大家聊天才知道我们相差距离之大,几乎是一样的题目,少了六七十分,上了一样的学校,难免觉得有些不值,但是实在没有勇气也不想回去继续奋战一年。

大一的一整年,c君都是郁郁寡欢,不得志的样子,也在抱怨着这世道的不公。但是孩子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机会明白,抱怨是没有任何的结果,只有继续的奋斗,做出点成绩来才算是对的起自己,也是证明了自己。大二一次过四级,虽然不是高分,但是也过了,虽然那张纸不代表什么,也算是努力的凭证。c君同时也报了自考,所以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他在学习,我们在玩的时候他在学习,我们出去娱乐的时候,他依然在学习。自考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我这样的人是决计做不来的,很多人也是做不来的,我们专业十多人报了自考,有的坚持考了几门,有的坚持过了几门,唯有他一直在坚持,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花了一年半两年的时间在不耽误学校学习的情况之下搞定了自考。孩子在毕业的时候专业排名也在百分十五之内,九十个人的专业相当不错了,奖学金基本也是每次都有,英语六级最然有点小小的波折,但是也顺利通过了。大三下学期开始复习考研,每天很规律的学习生活,六点多起床,在图书馆占了位置,刮风下雨也是一样的,这样奋战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也许是因为太在乎,所以成绩不是很理想。调剂到上海一所大学,跟了不错的老师,因为努力,老师也喜欢这孩子,毕业之后可以直接推荐工作,年薪8-10w,也算是很好了。

我毕业的时候,一纸毕业证,一纸学位证,其他的就没有了。c君毕业的时候,两张毕业证,一张普招,一张自考,两张学位证,一张普招,一张自考,还有一张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其他的那些奖学金证书就更加多了,计算机二三级证也全有,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也有。

一个普通的女孩y,文科生,高考成绩不算是理想,上了一所二流大学还是被调剂,学个历史专业,走出校门,不是名校,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你这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你学这个,有什么用?走出来本就不容易,回去是不可能了,唯有自己找到出路,这样才算是对的起自己了。

报了自考,会计学,孩子在汉中,隔一段时间就要从汉中跑过来考试,还要看好自己的那边的学习,不能太过分被老师而被批评。好在这边有一大堆的同学,来了不算是彻底的人生地不熟,每次考试都在不同的地方,奔波两天回去还要继续奋斗。其他的同学周末出去玩的时候她不是在学习就是在西安考试,坚持了两年,多数课程算是过了,孩子胆小,看见其他同学抄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明知道过不了,但还是没有去抄,过程中学到很多那是必然。

毕业之前,努力又对自己狠了一次考了初级会计师,过了狗一样的日子,每天早起晚睡,宿舍的孩子都觉得这里对于她来说就只是睡觉的地方,没有什么归属,也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努力的结果是好的,孩子自考顺利毕业,现在余下就是申请学位,初级会计也搞定。

其他的人都在为了找工作痛苦的时候,y气定神闲,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一般的企业也不去,就是找中字头,或是国字号。前段时间收到消息,孩子被一家国字号收了,工作轻松,收入稳定,下半辈子也算是有依靠了。很早之前就和她聊过,这样的日子就是她想要的,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生活就是这样,有了目标,为之努力,就会有结果,胜利就在前面的路上等着你,就看你愿不愿意坚持的走下去。

l君,2010年毕业,06年入学,北方的一所名气还算是不错的学校,虽然是二流学校,但是每年的分数高的吓人。文科生,本科法学,大一大二基本都是混过来的,旷课那是司空见惯,挂科也是常有,放假在一起的时候其他的没发现,就知道这孩子的cs打的是越来越好了,在网吧一个干了好几个,对方骂娘,说是开挂,孩子很低调的退出来说,没意思,没什么挑战,不玩了。

大三开始,好像觉悟了一样的开始发奋学习,每天往返于宿舍图书馆或是各种自习室,各种学习。身边的人说,这孩子估计是疯了,要不就是受刺激了,要不然怎么会这么的不正常呢,我想着,孩子可能是真的觉悟了,又回到了十年前那个好好学习的好孩子了,不同的是那时候是父母让学习,现在是子懂得了为什么要学习。

大三一年努力,升大四的暑假也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学校苦苦的奋斗,食堂没饭,宿舍热的要死,泡面吃了很多,但是不知为什么胖了很多。孩子坚决的坚持下来了,九月份参加司法考试,时运不济,最后成绩出来少了三分,为此痛苦不已,觉得自己还是努力的不够,如果再努力一点就可以过了。十一月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十二月参加自己一直没能通过的四级考试,一月份考研,真的是各种考,头上的白头发多了很多,老了不少,本来小我刚好一年,但是看着比我老了很多。上天不会辜负那些付出努力的人们,好消息很快就来了,国考进入面试,考研上了线,英语过了线,这次孩子哭了,那是必须要哭的,付出的,总算是有了回报。

国考笔试十二个人中第十一名,要前四名,面试过后,第二名,只要体检过了,录取就是一定的,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可以想到。中国某沿海繁华城市海关,有人质疑说是不是有些暗箱操作,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一定不会,整个过程一直是他一个人在努力,家里没有任何的帮助,就是有心,也是无力,相隔几千公里,不认识一个人,就是有了猪头也是不可能找到庙门。研究生复试,因为英语成绩偏低,导师说,先录取,以后继续解决英语这个问题,最后他选择了先工作,毕竟很多时候公务员不是想考就可以考上的,相对而言,研究生这个似乎要容易一点。l君现在混的很好,六七k的工资,其他的收入我也不清,也不好去问,现在过的还算是稳定,比较如意,也算是我们这一帮子同学中混的最好的之一,其实没有什么之一。

其实这样的故事很普通,就在你我的身边,但是真的很励志,没有过人的头脑,也没有什么牛逼的家庭,走出来就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路走来,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有了收获也算是值得。】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yummy2000,白洋水淀 的评论: 谢谢二位的阅评,和对本文意思某种程度的认同!
本人只是想要说,寒门子弟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个“发生可能性极小,犹如凤毛麟角的小概率事件”。
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成功者使其家族富贵显赫,但传不过五代,就沦落为普通人家了。反之,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会如此。所以“励志”的故事才会层出不穷。祝二位周末愉快!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tk84,Nightrose,的评论: 谢谢二位平心静气的探讨!所谓“小概率事件”虽未定量界定,但它是指“发生可能性极小,犹如凤毛麟角的事件”,这是没有异议的。本文说的是改革开放前清华学子的情况,唯因如此,数十年后的今天,才可以显现出他们中出身“寒门”的人是否成功。可以说,N年前出身“寒门”的清华学子,如今在学界,政界,军界及其它各界成功的例子很多很多,绝对不是“犹如凤毛麟角那样的小概率事件”。当然,本人并不预期更不强求二位认同本人的观点。
白洋水淀 发表评论于
LZ的故事确实是中国N前的了, 当今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了.
可LZ只是用他的故事来说明寒门也可以奋斗出来,不管这个寒门在中国还在外国, 在过去还在现在.
如果你认为寒门没戏,而你又在寒门,那你就不奋斗好了.
无论如何,奋斗,改变的可能性总比躺床上骂娘大.
yummy2000 发表评论于
95年之前, 我相信,上学和当兵都是改变命运的一条路。现在,特别是扩招以后,难啊!!家里没有背景,毕业的时候没有活动经费,不行。

当然,在任何时候,特别出类拔萃的“寒门”,还是有出路。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Below is a sociology paper discussion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The basic finding is that a farmer's son is very likely to continue as a farmer (68%), and a government official (or people with college degree) is much better off than other workers (in terms of promotion and privileges or benefits).

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ved=0CGQQFjAA&url=http%3A%2F%2Fwww.mzes.uni-mannheim.de%2Frc28%2Fpapers%2FTreiman_Mannheim_tables.pdf&ei=q9i3T46CIoK68ATWhOGsCg&usg=AFQjCNHZwTEeVvRTLciPQ4_vfCHb2bqJTw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社会流动性其实有两方面,一是制度框架是否允许出身低的人上升,二是几十年后有多大百分比的人口从一个阶层转换到另一阶层。楼主说的是第一方面,其他网友说的是第二方面。就像奥巴马选上了美国总统,他夫人是资深律师,所以不能说美国社会不给African American向上奋斗的机会。可是看看美国黑人整体,他们的男性犯罪率,女性未婚生育率,儿童受教育情况和青少年失业率,就知道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成功概率有多低。
tk84 发表评论于
再说严重一点,即使一些小比例的出身“寒门”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就是财富名利地位最后丰收的,我都以为他们很难会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生,即幸福感。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个体从小成长在被很好的呵护和教养,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下长大的,他看世界的眼光会是如何,他会如何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另一个个体从小很难得到呵护和关怀(父母因为要为生活奔波而无暇给予),甚至要感受人世间的事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要永远和世界“斗”的环境下长大成长的个体如何看世界,如何去面对生活。(比如你看小商贩的孩子看城管那恶毒的眼神)。

人的心态,性格特点很早就完成了,看世界,看生活就完全不一样。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您上学的那个年代小康家庭还很少吧,所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自称寒门出身了?那么当然不能说这样的家庭出不了高材生。
但是也不能否认同样的孩子把老爸换成有背景的会更容易成功。穷人家孩子立志发奋是有的,可是安于现状,或是不能拼过城市孩子的也不少。举个例子,乡下小学老师工资低,待遇差,没人愿意干,孩子父母也普遍没受过高等教育,辅导不了,甚至不觉得读书考大学是切实计划,所以也不见得对孩子有多大支持。在老师的水平都很有限的基础上,让这些孩子和城市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孩子竞争,农村孩子真能胜出么?乡下小学生上重点中学率能和城市小学比么?以前国家对高等教育补贴很多,只要能考上大学就基本可以读。现在学费生活费越来越多的落到家长头上,级是学校免了学费生活费也是很大一笔支出。还是很需要家庭基础的。
tk84 发表评论于
下边帖子里漏掉“精神”二字。 但一般人看不到的是“寒门”提供的精神条件往往也很有限
tk84 发表评论于
而所谓的“出身好”,不仅仅是要有钱(当然,财富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多的是提供更大的格局,培养更完善更积极的人格特点,这些都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你不得不承认,“寒门”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有限,这可能是常识了。但一般人看不到的是“寒门”提供的条件往往也很有限。比如人生格局,可能山区寒门眼里的成功就是跳出山区,在城市里有份正当工作,他们的格局眼界就决定了他们最后成功就到这一步止步。
再说人的精神,不要过分的很想当然的去夸大苦难对人的磨练积极的那一面,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被苦难压垮和支解的。寒门很难培养出自信,积极,乐观的人格特征,而这些都是指向成功的必须。而相反,很容易培养出的人格特点是自卑,苦大仇深,和人难相处等等,这并不指向成功。当然我谈的都是普遍的,并不说特例。

所以,寒门取得真正意义的人生成功都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完全正确。
tk84 发表评论于
晕,楼主还没弄明白,我这么给你打个比喻你就明白了。
一个人和家庭出身的关系,就像一条狗和分别拴在狗和树上的一条绳子长度的关系。 如果绳子有10米长,这条狗再懒再笨,也能跑出去7,8米。 如果绳子只有两米,这只狗最远也就是那两米远。 这就是一个普遍规律,所以你可以看到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很缓慢的,你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别逮着特例说话,你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最后的人生格局并没有走出他们的出身的那个阶层。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但是普遍规律,并不能否定特例。比如两米绳子拴着的个别狗特别能蹦达,把绳子蹦断了,跑出去几千米,这也是有的。绝对数量可能并不少,但一看比例,毕竟是很小比比例的。
事实就是如此,顺境更易成材是普遍规律,逆境成材是凤毛麟角。毕竟,成材,本身就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或者说,成多大的材,就得提供配备的条件。
这么说,会让人很泄气。其实也不必,承认普遍规律,但也鼓励个人奋斗,鼓励大家都争取去做那小比例的特例不就行了。毕竟没人知道这小比例里是你是我还是他?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致网友: 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篡的《现代汉语词典》,“寒门”有两种意思:
1.贫寒的家庭(旧时多用做谦辞)。也就是说:将“寒门”用来指“贫寒的家庭”时,多为“文化人谦虚地称呼自己的家庭。”这显然不是我们要探讨的情况。
2.旧时指微贱的家庭。本人理解:“微”是指“没有多少家庭资产”;“贱”是指“没有社会地位”。因此,本人前帖所说“寒门应该是指农村和城市中生活水平低于‘小康’标准的家庭”之定义,比较接近于“寒门”所指“微贱的家庭”这一定义。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颐和园的评论:
“如果天资不属于一个省的头5名,出身寒门的人在中国成功地概率是愈来愈小了”。 -----
中国好像只有31个省和直辖市?“头5名”总共160名左右,这正是日前报道的清华,北大两校毕业生中亿万富翁的总数。看来,阁下认为的“成功”就是指“成为亿万富翁”?阁下自己认为这个标准很现实吗?
颐和园 发表评论于
您这说的是猴年马月的事?80年代?90年代?

您out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您上省重点中学时候的中国了。中国社会底层上升的通道早已越来越窄,如果天资不属于一个省的头5名,出身寒门的人在中国成功地概率是愈来愈小了。

不过,欣赏您的乐观。
Wisewind 发表评论于
回复tk84 ,洋洋日记,nightrose 的评论: 谢谢阅评!本文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统计基础之上的探讨和结论。关于何为“寒门”?何为“小概率”事件”?都没有精确的定义。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都模糊不清,却要求精确的结论,恐怕精算师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们只能感性地谈谈“现实生活中寒门成功的例子多不多”吧?
本人认为“寒门”不应该是专指““农村和城市的贫困家庭”,而应该是指“农村和城市中生活水平低于‘小康’标准的家庭”。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以前清华学子有一半以上出自“寒门”是肯定的。这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能算成“小概率”事件吧?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即使富二代,官二代在清华只占15%,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恐怕比这个要低得多,有5%就不错了。那么其实“第二代”升重点大学率还是比一般家庭后代要高的。
况且作者把“寒门”的定义放大了。如果把所有“中产阶级”及以下全都算到寒门里,这个“门”也太宽,占了人口绝大多数,当然肯定会出很多成功人士。若是真正只算农村和城市的贫困家庭,那么寒门成功率会小很多。
寒门出来的孩子在先期奋斗过程中会更加努力吃苦,因为他们的退路更少,不成功的话生活会很差。但是一旦他们达到了阶段性目标,把出身带来的差距抹平了,进一步奋斗的动力不见得会比富户出来的孩子更强。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若是能避免吃苦而达到不错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奋斗呢?在为生存挣扎的问题解决后,人的动力就要来自于其他方面了。也许是追求更高的个人价值,也许是对某一项事业的热爱。后面这些动力都是不分贫富的。
洋洋日记 发表评论于
确实如tk84所说,本文的例子中的基数是已经通过筛选了的,以这个为基数说概率是概念错误了。
基数应该是所有的寒门子弟,首先,文中这样的孩子(有能上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天资,同时又勤奋),占寒门子弟的百分之几?然后,是这样的孩子中的百分之几成功了?那才是真正的概率。
如果比较的话,可以看看,非寒门子弟的成功率,是不是天资和勤奋一定要和寒门一样才能做同样的事情,看看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的高考录取线就知道寒门成功和非寒门成功是什么概率的差了。
tk84 发表评论于
你懂不懂什么叫“小概率”? 你的取样是多大的基数,成才的比例是多大?你把特例拉出来想推翻普遍规律?
寒门取得真正意义的人生成功都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完全正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