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山雨欲来(13)南北对话
山雨欲来(13)南北对话
2012-06-30 15:24:15
童大林(右)、吴明瑜(左)和我在南北企业家对话会上
山雨欲来(13)南北对话
在躁动不安的1989年春天,一年一度,两会——政协和人大——又在北京开会了。这次两会的主题,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知识分子之所以纷纷“上书”,就是希望两会的代表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很显然,这些代表和当局都是聋子的耳朵。
3月14日,袁木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这些“上书”中“释放政治犯”的要求时,很“袁木”地表示:“中国没有政治犯,因此不存在释放政治犯的问题。”
当时,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在改革中异军突起的企业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1989年3月29日至4月2日,“南北企业家对话会”在广东番禹召开,我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到会的企业家有120多人。童大林、吴明瑜、于光远、试验区的胡昭广、广东省的一位副省长,也到会讲了话。
南北企业家的风格大不一样,从北方来的,多是大型国企的代表,企业的经济效益乏善可陈,说起话来却头头是道。南方(主要是广东)的企业家闷声大发财,却讷于言辞。所以当场有记者评论说:“南方企业家会下蛋不会打鸣,北方企业家会打鸣却不会下蛋”。但也有例外,就是来自北方的民营企业四通,被认为“既会下蛋,又会打鸣”。
3月31日,我在会上有一个即席讲话,后来根据录音整理出了一篇文章《对治理、整顿的十点希望——万润南在“南北企业家对话会”上的发言》,上了新华社的《内参》。
这是我在四通期间的经典讲话之一。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治理、如何整顿,这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有过许多教训,就是目标提得很好,但是采用的办法不对头,结果与目标偏差很大,甚至南辕而北辙。当然,如何治理、如何整顿,这不取决于我们。人大代表们正在北京讨论这个问题。但我们南、北企业家在这里聚会,可以发表点我们的看法,讲讲我们所希望的治理、整顿是什么样的,并希望就此在我们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可以向决策部门呼吁一下。这也是一种南北对话: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对话。
我们对“治理整顿”,有如下十点希望:
一、“治理整顿”要有利于社会环境的稳定.而不是破坏这种稳定。
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政策说变就变,怎么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位观察家说中国的政策没有能持续五年以上的。“七、八年来一次,来一次七、八年”,实际上政策的多变要更频繁一些,社会环境怎么能稳定得下来?有关政策一紧缩,造成了上千万民工的大流动。你们广州首当其冲,造成了政治、社会环境极大的不安定。一方面,“治理整顿”需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如果“治理整顿”不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会造成社会环境的不安定。
二、“治理整顿”要有整体配套,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不能头疼医脚。
政策之所以多变,是因为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没有整体规划、系统配套。税种说加就加,税率说变就变,随意性太大。一些政策不仅没有可操作性,而且违反常识。刚才广东省经委的同志讲易拉罐的生产问题,在当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上了马,现在一声令下要下马,设备投资,银行贷款谁来还? 这不仅是不合常识,而且是不讲道理。这好比在原来政策允许的时候生了三个孩子,现在要实行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因此要把那两个掐死,这合适吗?不根据常识制定政策,我们吃的亏太多了,甚至给我们带来的是灾难。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是脚,政治体制改革是头,现在的许多毛病出在这两个改革不配套,不同步。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头有毛病,却去整治脚,这是头疼医脚。开错了方、吃错了药。
三、“治理整顿”要区别对待,不要一刀切。
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政策就是区别不同情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情况,怎么能一刀切? 说不许上就都不许上,这样会造成重大问题。刚才有同志说要网开一面,我觉得这也有问题,网开在哪一面,开多大?都不好办。问题是不该拉网的地方不要拉网,不该切的地方不要切。在重大的经济政策上要统一比赛规则,在许多细节上,不要一刀切。这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什么该生产,什么该买,什么该卖,国家管这些干什么?市场会选择,市场会调节。如果易拉罐没有市场,企业还生产什么?有需求还不许生产,投资和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受损失的还是国家。我们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打字机说要控购,你说不许买,市场上紧俏得不得了。用户想方设法要买,北京市控办自己就买,他工作需要嘛。一个国家的政府要管到易拉罐、打字机、甚至连复印纸张都要管,太辛苦了。而且不区别具体情况一刀切,怎么能管好? 过去说设计人员脱离实际,划错一条线,工人一身汗,浪费国家几百万。现在我们的政策制定也是一样,什么都一刀切,切错一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得了。
四、“治理整顿”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破坏生产力。
一个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特别是可能引起的消极面,影响不好的那一面,而不能一厢情愿,光想有利的一面。整个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调整一个地方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我们的治理、整顿对生产力的影响考虑很少,有的甚至是破坏生产力。这样的政策,下面怎么好执行。因此是逼得下面搞对策。这又要影响中央权威。我们很愿意维护中央权威。这么大的国家,搞改革和建设,中央没有权威怎么得了。但是权威们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实际,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破坏生产力。
五、治理整顿要有利于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而不是破坏市场的发育。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创新,共同创造出市场来。十年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初步培育起来了一些市场的雏形。而治理、整顿的许多措施,又回到控购、统购统销、专营专卖这样一些老办法,这不利于市场的完善和发育生长,而是破坏了市场。
六、“治理整顿”要有利于发挥企业活力、企业家精神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抑制这种积极性。
我遇到一位长期在国营企业工作的同志,他说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许多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积极性不是比以前更高,而是更低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经济学家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作一条帆船,企业和人的活力好比是风,政府的调控好比是舵。中国改革以后,有点风了,但风来自四面八方,有点乱,所以合力还不大。治理、整顿应该是想办法把风向顺一顺,这样合力就大了。现在治理整顿的一些政策光想把舵加大,不去理顺这些风,甚至要取消这些风,这样的话,我们刚刚启动的帆船又会停滞下来。
七、“治理整顿”要有利于理顺财产关系,即有利于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的发展,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国有制。
坚持公有制很对,但是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国有制只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公有制可以有许多形式。我们这样的民办企业也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它不是个人或几个人所有,它是集体所有,真正的集体所有制。股份化以后,更是一种社会的共有制。这种共有制要比那种单一国有制有活力得多。十年改革的一个成果,是非国有的共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些幼苗,是中国经济的一点希望。如果把这一部分也当作整顿的对象,企图回到八个样板或那种僵化的一种模式,我们的经济不会有出路。
八、“治理整顿”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而不是恢复计划经济的老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这是对十三大路线最准确的概括。我们不能从十三大制定的路线后退半步。现在的一些做法,不是真正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而是把老一套办法拿出来。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而是恢复计划经济的老办法。当然,要退回去也不容易。第一、八亿农民退不回去了;第二、广东等沿海地区退不回去;第三、在座的各位退不回去了。
九、“治理整顿”要有利于政企分开,而不能再强化政企不分。
许多人说,当前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钞票印得太多。为什么控制不住?关键是政企不分。我们的政府很辛苦,他要扮演好几种角色,既是投资者,又是补贴者,还是购买者,同时也是印钞票者。左手印钱,右手花钱,怎么能控制得了。谁投资谁是老板,购买者是顾客,而顾客是上帝,补贴者是慈父。一个人要扮演这么多的角色,既是老板,又是上帝,又是慈父,自己还要印钞票,当然控制不住。如果政企不分开,通货膨胀的根子解决不了,还可能进一步引发通胀,这是最可怕的。
十、“治理整顿”要有利于廉政建设,而不能导致更多的腐败行为。
廉政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防止把权力转化为私利。政企不分。国家管得越多,越是增加了腐败的机会。凡是用权力控制的地方,就有把权利转化为私利的机会。专卖,那么谁卖?谁有了专卖权,谁就可以赚钱。为了取得这种权,就带来了腐败的可能。现在好多作法。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这种机会,这对廉政建设不利,给腐败风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温床。
总的讲,治理整顿是需要的,但是怎么治理,怎么整顿,问题很大。我们提出一些希望,供决策者参考。最后我提一个建议,可不可以把这一次会称为第一届南北企业家对话会,以后一年一次,使这样的对话会成为惯例。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希望能在北京接待南方的各位企业家。
但没有“明年”了,因为“明年这个时候”,我已经流亡到海外了。
mzl9876 发表评论于
2012-08-21 18:09:49
我倒是认为美国的政治,就是被绑架在某些大的垄断财团手中,看看美国本土势力和犹太势力的明争暗斗,就应该明白。
mzl9876 发表评论于
2012-08-10 14:51:11
美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这个观点有时候可能是偏离的,美国的霸道横空全世是世人皆知的。
纯铜 发表评论于
2012-07-02 14:09:24
回复welldone2007的评论:
“理论不能违反常识”这句话,估计百分之百文科学生会赞成,但是如果你问问理工科学生,他们肯定告诉你,这句话在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错的离谱。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很多人反对,就是因为它很背离人们的常识,但却是正确的。
俺无意争论这句话的对错,因为离开了具体问题讨论这句话,没什么意义。
welldone2007 发表评论于
2012-07-02 09:41:29
回复纯铜的评论:
你这个评论有点不顾时空环境。 在中国那几年, 政府不仅在企业经营环境上是时松时紧, 而且时有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准备着。 中国还是个人治的国家, 你说企业家不努力“对话”, 行么? 相反, 美国是以法治国的国家, 企业家用“政治献金”影响国家的法律政策。 老万这十点, 看来都是常识, 但老共的意识形态影响常识,不是很常见?
纯铜 发表评论于
2012-07-01 21:00:07
回复万家述评的评论:
谢谢老万的回复,考虑到是即时讲话和当时的时空环境,可以理解。
万家述评 发表评论于
2012-07-01 14:02:23
回复纯铜的评论:
你没有仔细读我的回忆,这十条是我在会上的“即席讲话”,怎么可能是别人的东西?而且,我当时讲话从来不用讲稿,更不会让人准备讲稿。秀才们的责任是根据我的讲话录音作文字整理。你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当时我讲这十条时,引起的是一片赞同,甚至是震撼,否则新华社的《内参》不会转载。《内参》的读者是中共的最高层。后来台湾的《天下》丛书也收录了这篇东西,认为是了解大陆经济的必读文章。你喜欢发表不同意见,这很好,说明你有独立思考,但不要不了解当时的时空环境就想当然。
纯铜 发表评论于
2012-07-01 08:35:14
It was Calvin Coolidge who said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That was his expression of an honest, conservative belief in letting private capital operate with minimal governmental oversight, but it was made in an era when the very nature of American capitalism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is today.
freemanli01 发表评论于
2012-07-01 06:32:06
我们后来的人应该感谢老万那些人带来的新观念的。我们的很多知识来源不明,当时只知道中关村的四通科海、经济导报等等,不停的有新东西。只是不知道那些企业家怎么思想和运作的。
出国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美国一个总统说“美国的事业是企业”(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才理解中国美国对于政府职能的认识、认定差别极大。
中国的政权,如果按林彪的说法,那就是镇压之权。不知道生产问题。这个思维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应该是在转变,但是要从内心深处有意识地把政府职能转到服务于生产,多少大小官员都要改变思想啊。
而美国的政权,从建国之初,就是一批企业家(包括华盛顿都是有自己的庄园企业)商量怎么样的政府职能才能服务于我们的企业、生产。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生产的良好运作服务的。不是为了在生活平稳后搞革命的,七八年来一次折腾。
实际上Steve Jobs 和几个总统关系都很近。
Steve Jobs, Mark Zuckerberg Flank Obama At Tech Titan Dinner (PHOTOS)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02/18/steve-jobs-mark-zuckerberg-obama_n_825053.html
-----------------
政府的目的如果不为服务于生产,那还能为什么?
纯铜 发表评论于
2012-07-01 00:31:31
但我们南、北企业家在这里聚会,可以发表点我们的看法,讲讲我们所希望的治理、整顿是什么样的,并希望就此在我们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可以向决策部门呼吁一下。这也是一种南北对话: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对话。
==================================================
企业家和政治家对话的动机是好的,但想法和做法是幼稚的。即使在美国,成功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斯蒂夫.乔布斯也不会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虽然他们心里可能把政府的愚蠢早就骂了一千遍了。为什么呢?
第一,一个政策成功与否很多不在政策条款本身,而在执行。犹太人有一条格言,大意是犹太人能在任何法律下做买卖,并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事实也确实如此,别管欧洲各国制定出怎样的歧视性的法律,犹太人最终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
第二,任何政策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和遗漏,没有完美的万全之策。老万的提的十条建议有的是泛泛而谈很空洞的东西,属于百分之百正确的空话;有的本身细琢磨一下,道理上也不一定成立。
第三,企业指点政府,基本上等于自杀。所以没有哪个美国大企业家敢对政府指指点点。倒是俄国有这样的企业家,和政府唱对台戏,最后被普京送进了监狱。
感觉老万的十条建议,是个文科书呆子写的,不是老万的主意。
zhu_charlie 发表评论于
2012-06-30 15:44:43
Thank you for your Stories, 万.
{但没有“明年”了,因为“明年这个时候”,我已经流亡到海外了。} -- Si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