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宁翰是个销售天才。
他聪明, 能说会道, 左右逢源; 他是爱尔兰人后裔,勤奋坚定, 野心勃勃, 渴望成功。从小他就认定, 总有一日他会出人头地, 比份属中产的父辈过得更好。为此他一直努力, 在王安公司, 他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因为老板王安是个沉默寡言的东方绅士, 正需要一个外向的人来互补。于是, 他在片言只语中努力揣摸老板的意图想法, 再凭着自己的天份和努力, 一样样地变成现实。
在他加盟不久的1975年, 王氏还是一家不为人知的技术公司。过了两年, 王氏虽然有了成功的产品, 可是知道的人还是有限。怎么办呢?
他努力说服王博士尝试一个大胆的做法: 上电视打广告! 而且上最贵观众最多的超级杯广告!
除了IBM,没有哪一家电脑公司曾经在电视上打过广告。不喜张扬又用钱谨慎的王博士居然同意了。 于是, 在1978年的美式超级杯大赛中场秀最黄金的广告时段, 出现了这样一段的30秒广告:
一个大腹便便的总裁在命令手下: “快去那家巨无霸公司买部小型电脑。”他冲着会议桌的另一头道:“无人能打败巨人的,对不对啊,大卫?”
小个子的大卫在另一头微笑作答:“先生, 还是买王安电脑吧,他们的小型电脑做得比谁都好, 正是巨人杀手呢。”
这真是一则既聪明又直接的广告, 巧妙地利用了小大卫打败巨人的历史故事。任谁都看得出, 大卫就是专做小电脑的小公司王安, 巨人就是专作大电脑的巨无霸IBM。
这条广告播出后, 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短短时间内, 王氏品牌变得家喻户晓, 销售人员笑逐颜开!
而肯宁翰,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运作中获得了王安彻底的信任, 俨然成了公司的对外发言人。他马不停蹄地处理一切的对外事务: 销售, 公关, 市场策划, 甚至面对华尔街投资人的例会。
王安夫妇曾经对他说: “你就象我们的美国孩子。”
那时, 真儿子还没有正式出场。他还小, 刚念完大学不久, 还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实习,做一些低层的工作。
终有一天, 在自命不凡又能力出群的假儿子和血统正宗却能力普通的真儿子之间, 会上演一出惨烈的,两败俱伤的夺权大戏。
1976年底,王安公司成功推出文字处理器后, 又推出极受市场欢迎的VS系列和微机2200,三驾齐行。自此开始,一直到其接近鼎盛的1983年,王氏享受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点石成金的飞速发展时期,连续三十季以每季不低于30%的速度持续迅猛发展,势不可挡。在短短的六,七年间,公司业绩跃升了十倍,从一家名不经传的技术公司,成长为营销上百亿的美国大企业--赫赫有名的“麻省肌肉”高科技明星之一;全球雇员从四千人猛增到两万四千八百人,每天都有新员工成群地前来报到;王氏的股价从1976年的每股$6.75飞升到1983年的每股$800。成功的兴奋遍布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成长的预期温暖了新英伦最冷的寒冬。托斯百利镇那占地五英亩的两栋办公大楼早就人满为患,楼下的数条生产线日夜开工还是不敷使用。公司那帮头脑活络的人物于是乎拾掇王博士给换一间大总部。最终他们相中了罗威尔城中一片16英亩的广阔工业用地,包括那栋白色的漂亮大楼。王博士一开始觉得地皮太大,甩钱太多,可是抗不住不断的成长扩张需求,遂点头同意全盘买下。总部大厦于是一点点地兴建起来,越盖越高,越盖越美好,直到给主楼添好了双翅,象白色的天鹅一般,优雅地迎立在奔流不息的玛丽麦河畔。
罗威尔--还记得那座沉寂已久的历史古城吗?因为几万个新人的入驻,充满了重生的喜悦。为了迎接王氏这个大户的到来,古城不但破了城中楼高不能高过八层的规矩,还专门在跨州3号公路旁开辟了一段新的高速公路LOWELL CONNECTER用以输导往来波士顿方向的车流,又在中城盖了一家全新的星级酒店以迎八方来客。王氏成为LOWELL最大的雇主和利税大户,员工就近买地建房,盘活了一方地产;罗威尔大学工程和电脑系实力陡升,众多亚裔学生慕名而来;当地政客如麻州州长杜卡基斯--就是他喊出了“麻省肌肉”的名号--也因为穷乡变富而对王安多有感激。
这一切的成功,少不了一个优秀团队的倾情付出。王安博士无疑是这家公司的灵魂和中心,他一直掌管着R&D,对每样产品的研发和推出有着直接的决定权。可是很多的具体工作,包括一开始的产品立项和最后的成品推出,都落在三驾马车的操作人身上:主管文字处理器的霍伯路,主管VS的西高尔,和主管微机2200的浩克。他们三人都聪明绝顶,个性十足,又互相瞧不起,聚在一起时总是吵成一团,争资源护手下,从来达不成一致意见。王博士不介意也不偏帮,任他们去吵去争,而在这过程中他总能在这三角关系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或者嗅到最有利的新产品信息。总而言之他处理得很好,每一样产品都广受欢迎。
那时谁都觉得, 这是美国成长最快, 福利最好的公司之一。 它会一直这么成长下去。
Lowell Mills,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