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中毕业N周年庆,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们五班的同学们E-mail来往得很是勤快。大家回忆往昔,帮着找人,出出点子。。。。。。群发邮件满天飞,特别热闹。期间王晓托提议,和现在正上高中的五班小校友们开一个座谈会,交流思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晓托提议时,说自己参加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她身在美国。但过了一阵儿,她说已订下回程机票,要陪母亲回国探亲了,四月初将在家乡。我们这边立即行动起来,把座谈会的事情正式提上日程。
我写了一封信,准备发给一中的校长,请求他支持这个座谈会。后来大海和我们过去的老师,现在的教导主任联系上了,这封信就没有发出。学校一开始欢迎,最后还是拒绝了。据说一来怕麻烦,二来觉得座谈会意义不大——很多一中老师自己就是一中毕业的,要谈,跟他们谈也就够了。
我试图走民间路线。上网搜,进Chinaren校友录找,几经联系,真的分别与高二高三的两名同学和两个家长通上了话。家长们对这样的电话有些狐疑,交谈后表示想法不错,但时值模拟考将至,怕孩子分心。小同学们则不甚积极,大概一来学习紧张无暇他顾,二来觉得和这帮老家伙没什么好谈的。
虽然失败了,但我觉得这个project仍然是有意义的。这确实是个project——如果不把它当作一个project,这件事很难坚持做到最后,尤其是在试图和同学、家长联系的时候。要克服许多未知、错误信息、永远打不通的电话、猜疑、冷淡和拒绝带来的情绪波动。相信大海在和学校联系的时候,会有相似的感受。回头望去,情绪早已消散,不成其为问题。唯一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件我们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中的校方、学生和家长都选择说“不”?
报名准备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我班同学有13人,分别在大学、军队、政府机构、电力系统、医院、投资银行、贸易公司和IT业工作,每人都积累了十几年的社会经验,基本上是各自行业里的中、高层工作人员或企业主,工作地点分布在美国、北京、上海、深圳和家乡。作为组织者,我很感动他们愿意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生活,专程从各地赶回老家,参加这样的校友交流。吴茶天半开玩笑地说,他这是想干点人事儿,总算回馈一下社会。以我一个社会人的眼光看,这样一些人免费送上门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入行心得、行业概况前景,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可以让学子们了解社会,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为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规划谋得宝贵的参考资料。说实话,我自己都非常期待这次座谈会,期待能够聆听同学们的职业感悟。
可惜吴茶天没能“干成人事”,我也没能听到大伙儿的人生分享。静下心来分析,我们自己的操作,未必专业而无懈可击;如果我找到的是另外的同学和家长,结果也许会有不同;选择的时机,除了需在节假日,可能给大家带来某些不便(但校方确认假期会有不少住宿生留校,而且我们说实在不行可以配合学校选择其他时段),还正值中国政治的敏感时期。
但最根本的原因,我想还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只愿埋头应付考试,不愿对社会各行业进行了解。这虽然令已经进入社会的我们失望,对他们自己倒未必是件不划算的事。他们的选择,一定是对自己当前的利益最有利的。学校的态度,一方面符合当今国内教育界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令我对常常引以为豪、学子遍布世界的母校,不能不心生遗憾。我但愿我的母校,能够变得更纯粹一些,更超越时代一些,真正地放眼世界,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眼光,培养鲜活的、有独立思想和社会意识的学子,为他们以后进入一个变革中的社会,并成为中流砥柱奠定思想和人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