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Paul School, NH
长子王烈(FRED WANG)出生的时候, 正是王安草创公司最开始最艰难的时候, 到了FRED 上小学 , 家搬到剑桥市,他妈妈觉得那儿的公立学校不够好 , 于是 付高昂学费 , 把他送去一家名叫“荫山 ” 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随着老二老三的相继诞生 , 王家又搬了一次家 , 这次定居在波士顿郊区林肯镇,从此他们安居乐业 , 没有再搬。小镇林木葱郁 , 青山秀水 , 更毗邻美国历史名城莱克星顿和康克 , 以昂贵地产和优秀学区闻名一方。FRED却不愿转学 , 就在 “荫山 ” 读到初中毕业 , 再转到新布罕什州的名牌私立中学 “圣保罗 ” 念高中。那是美东一间历史悠久的贵族高中,在那个时候,亚洲面孔很少,FRED虽然努力融入,有时还是觉得很孤立。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 , FRED 一直都还算顺利 , 他理科成绩很好 , 足球也踢得 不错 , 在学校里虽然不是风云人物, 也相对寡言,但总的来说还好, 和老师同学都相处不错 。尽管那时王家已相当有钱 , 社会上对亚裔的 种族歧视也少见多了 , 可FRED身处那些腰缠万贯又感觉良好的富豪世家子弟之间 , 在新旧财富的微妙对比之间, 总觉着格格不入。
在他大概 8 , 9 岁的时候 , 王安问他 : “想不想去 BROOKLINE 上周六中文班?”
这简直就是白问,哪一个小孩愿意放弃周末卡通,一大早跑老远地去上枯燥艰难的中文课 ? 小FRED以一个大大的“ NO !”作答。
王安松了口气 : “也好 , 我周六还要去 LOWELL 加班 , 刚好是 BROOKLINE 反方向呢。”
于是乎,父亲去加班 , 儿子看电视 , 着急的只有妈妈。
王太太是一个很着紧小孩教育的人 , 她坚持让孩子们上最好的学校 , 受最好的教育,拿最好的成绩。这样的坚持有时甚至引发家庭冲突,让叛逆期的王烈很是反抗。王安忙于事业 , 小孩的事基本不管。他想到了自己的少年 , 自小在外求学, 一切靠的都是自己,主意都是自己拿, 父亲也就帮他缴了几个银元的学费而已。儿子慢慢长大了,总有他自己的挑战, 他自己也会想办法解决的。总而言之, 和关注细节的太太不同, 王安待孩子们很宽松亲切 , 还很民主, 是个不怎么操心的慈父。
王太太喜欢社交,常常和其他上海太太们深宵打麻将,话题谈到孩子,有太太就说谁谁谁的孩子真有出息啊, 考上哈佛了。王太太心想, 我先生本来就是哈佛校友嘛,儿子念不上可太没面子了。就常在儿子耳边念叨,要他好好读书,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体育和其他活动上,这让爱玩爱交朋友,正处于青春期的FRED很不已为然。
FRED在圣保罗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很好, 文科却一般,结果他没被哈佛大学录取, 去了布朗大学。 那间东部名校的氛围远没有充满学究气的哈佛严肃, FRED顿觉呼吸顺畅, 如鱼得水, 很是喜欢。可是几个月不到, 他就发现他母亲正在全力帮他办转校, 还是希望他能上哈佛。两代之间的冲突终于一触即发:
“我读得好好的干嘛非让我转学?”FRED冲他妈妈喊。
“那都是为你好!”性情温和却意志坚定的妈妈答:“你难道不清楚哈佛的金漆牌子对你有多重要吗?”
“牌子!你只在乎牌子!”忍耐多年的FRED终于爆发:“我本人重要呢还是那张破牌子更重要?”
王太太被他的反应堵得无话可说。双方都希望得到王安的支持, 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安终于发话了,说尊重儿子的选择, 王太太只好叹了口气, 不再坚持。
FRED争取到了自由,非常开心,回校后在学业选择上更是为所欲为。他在布朗大学呆了五年,换过八,九次专业,最后无可奈何地定在商学系。在事业上他毫无野心,不清楚自己究竟最适合干什么。走到哪里,他都背着“王安大儿子”的标签。他不一定喜欢这个标签带来的压力和期待,可是他心里一直明白,这是与生俱来跑不掉的。只要他愿意,总有一天他会从老子身上接过这副担子,成为蜚声国际的王氏企业继承人。
是的,尽管王安忙于工作,沉默寡言,放任儿子,在他心里却有着同样的默契。王氏的股权不可能旁落外人手,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也是他以前相信外人上当后得来的沉痛教训。
在高中二年级开始,FRED就开始在王氏打暑期工,最先是在装配生产线,后来一点点地上升到从生产到研发到销售的各个部门。王安有意让他有一个全方位的概念,熟悉每一个部门的运作。
1973年,大学毕业后的FRED开始在王氏全职上班,一步步地按着父亲为他制定的事业轨迹迈进。王安处理好家庭事务,儿子也还听话孝顺,松了口气。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家里演练过的横亘在两个世代之间,两种文化之间的激烈争执和冲突,会很快地在公司重新上演,而且,来得千百倍地复杂, 千万倍地猛烈。
Lincol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