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zt

热爱美食和影视剧的人们,欢迎关注我的博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云无心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许多医学专业人士科普说“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而又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确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于是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如果有的话,对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7.45 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由此而生。但医学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是一对冤家,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溶液的酸碱性(或者专业点,用pH值来衡量)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加入酸的时候,氢离子会跟苏打的碳酸离子结合,从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如果加入碱,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变成水,但是小苏打的碳酸氢根离子会释放出氢离子来补充。这样,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pH值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氢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少。这为血液提供了第二层缓冲能力。此外,肾脏会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

这三层“缓冲”构成了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7.45这个精确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不会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医学专业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酸碱食物说”的流行,或许也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但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玉洁冰清 发表评论于
回复needtime的评论:
原作者是清华的化工本科,清华的生物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的食品工程博士。我不知道你的理论依据在哪里?普通生化书上都讲人体体液的酸碱度是7.35到7.45,没有听说过你说的能到4.5的,请给出出处来。
needtime 发表评论于
你这样很是害人啊!原作者是文科的吧。

变与不变正常测试都没有什么用处的。 只有清早第一次尿液,才是有价值! 是判断身体健康不健康的指标。新生婴儿接近pH7.0以上,偏碱。
成人后,慢慢下降,pH6.0-7.0都算正常。

而癌症病人大多很低,pH4.5都很常见了。血液pH变动不大,是因为身体把多余的部分排泄出去了。饮食就决定了对身体的额外负担。

坚持酸性饮食的人,易得癌症,且发展很快。就是这样的人,发现癌症后,完全转换成碱性饮食,寿命明显超过医生预期!当然这是周围亲朋好友的经历, 不信也无所谓的。不信的话,倒是能多吃很多肉类呢。

就有亲人,不吃肉,我宁死! 坚决不改变饮食,发现癌症到去世,才10个月。而同学,发现时候,已经是胆,肝,骨都是癌组织,医生拒绝手术。给出3-5个月寿命!100%转换成碱性饮食,外加常规化学治疗等等,起码快2年了,依然健在,由不能自理,现在能自己逛公园,练气功了!

另外,酸碱性,按代谢后影响作用分类。和口感没啥关系!碱性最好是葡萄干。紧急情况,用小苏打水喝下,能把pH5以下的病态,快速维持到碱性或者临近状态。有口服用的,原本是治疗胃酸用。
数字证 发表评论于
橘子都是碱性食物,不可思议。
sydneywil 发表评论于
http://www.smh.com.au/lifestyle/diet-and-fitness/does-your-water-need-more-ions-20130325-2gpro.html

there is an article about this today.
tz2000 发表评论于
这个实验只是证明人体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来维持血液的酸碱性,而大量使用这种缓冲能力是否有对身体不利的影响并不能用这个实验来说明。酸碱缓冲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称为碱度(alkalinity).所以饮食应该平衡为好。
人身体内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及其复杂,用简单的水化学来解释健康原理,好像在用一把锤子造火箭,确实有伪科学之嫌。
玉洁冰清 发表评论于
回复wshxwf的评论:
在学科层面上的交流都欢迎。
玉洁冰清 发表评论于
回复bounty的评论:
是个叫丁文蕴的华人医生创立的学说,你可以去网上搜搜看。
wshxwf 发表评论于
你说得没错。补充一下,人血或其他方面的缓冲能力,每个人不尽相同,而且是有极限值的(阈值),超过这个值,人体就会生病,接近这个值,人体就会处于亚健康。所以,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年龄段)应选择不同的,合适自己的食物和饮料。
愿意和你就此继续交流,如果你也愿意的话。
谢谢!
bounty 发表评论于
谁提出的酸碱性食品理论。当初为啥不做这个实验,又把大家糊弄一番后,在驳倒当初的理论。科学家吃饱了撑的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