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王安公司的神奇上升, 它悲剧的落幕更加广为人知。美国主流媒体说, 王氏的快速崛起和殒落, 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富戏剧化的例子之一。
回到多事的1989年,尼克.米勒与王安签下三年合同,年薪百万,加上大量的股权和分红,踌躇满志,立志让王氏起死回生。米勒是一位商界奇才, 年轻, 才40出头,却有过多次扭转乾坤的经历。他临危受命,被公司内外视为救主。王氏股价本来一路走低,却在米勒加盟当天升了4%,达到每股6.25元 (最高峰时800元)
米勒的成长也有故事。本来他书念得不怎么样,却热爱组织活动,大把时间都泡在校外;又选错专业,报了一个当时热门他却不喜欢的工程系,因此无心向学,成绩够差,竟被大学开除。这种丑事能让一般人羞耻消沉很久,反倒一记敲醒他。米勒知耻后勇,一边努力工作养自己,一边刻苦自学。隔年后,他居然又回到原来的大学,并成功拿下学士学位。先面对自己,再面对世界--按里的话, 就是"见自己, 见众生, 见天地"。有了这股劲头,米勒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此,他在商界大展拳脚,曾经的差等生考上哈佛,拿下MBA。后又因缘巧合,救活了两家被认为必死无疑的大型夕阳企业,大赚两笔,也为自己赢来了企业救主的声望。
失败后重新爬起的经历,让米勒非常害怕失败:“对别人来说,成功是最大的动力;对我来说,害怕失败才是最大的动力。” 是的,害怕失败,让他目光如炬,另辟蹊径;同样,害怕失败,让他躲避风险,短于创新。
可是,王安公司身处的电脑业,永远都在创新与风险的风口浪尖。当时面对的,刚好是一个产业大转型大时代:商用民用都全方位地从微机到PC转换。机会稍纵即逝,风云瞬息万变。新的一代技术与变革,浪潮滚滚,挟势而来。
早在80年代初,以王氏产品一贯的简洁实用,贴近用户的理念设计,加上其庞大的用户群,出色的营销,其实是最容易转化为兼容性的个人电脑技术的。王烈作为年轻人也很受这股新浪潮吸引,多次向他老爸提出要做开放式的个人电脑产品。可是不知道王安是真的没看出来,还是对他的王氏平台太过迷恋,没有同意走开放式平台的路线。这个一生以洞悉正确的新产品而闻名的前驱,这一次,却是马失前蹄,犯下致命大错。
米勒上台后,在处理债务方面大显身手,分拆资产,卖掉分公司(包括一家台湾工厂)的股份资产,一年内成功地将5。75亿美元的债务减到1200万。可是,对最关键的产品转型,研发,和客户服务,米勒却一筹莫展。他缺乏王博士当年的远见卓识,也缺乏肯宁翰的经验和业内人脉。 因为不懂,他盲目乐观,没想到公司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崩溃边缘。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王博士没有看到王氏的最后破产。1990年3月24日,王博士不敌癌症,在麻省总医院安静离世。第二天, 媒体大幅报道了这则消息, 在LOWELL和BOSTON,很多建筑都下半旗哀悼。而WANG字的蓝白招牌, 还在寒风中微弱地闪烁。
可是注定了这个王朝也要随王安而去。
1992年8月18日, 在三年亏损总数超过14.6亿美元之后;在股票大跌至35美分,还在跌跌不休之后; 在一波又一波的大裁员从3万多人减到一万多人之后;在客户大量流失不再回来之后;在银行债主天天追债的巨大压力面前, 米勒无计可施,。就在这一天,王氏申请破产保护。
WANG字的蓝白招牌, 终于还是熄灭了。
可是,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王氏1993年走出破产保护, 成为一家和王家没有股份关系的新公司: WANG GLOBAL (王氏国际)。为了节省支出, 这家已缩减到8000人的公司搬出王氏总部大楼, 让总部大楼成为法拍物业。(FORCLOSURE PROPERTY)
波踏奇河边那几栋价值数千万,占地十六英亩的王氏总部大楼, 又将会以怎样一个价钱, 花落谁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