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电影了。上个礼拜mimi生病,所以周末我们难得没带她在外面玩儿。趁小人儿午睡的时间和mimi爸跟风看了《致青春》。不打算写影评,因为看《致青春》的目的就是借机缅怀我已逝去的青春。电影拍得如何,是否有故意为之的缅怀倒没有那么重要了。青春,这个不朽的主题让尚未尝过青春滋味的孩子向往,让身处青春进行时的年轻人迷茫,更让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无限怀念。其实与其说是怀念青春,不如说是怀念那时年轻的自己。岁月如歌,青春是再也无法回去的净土。
阮莞,郑微,黎维娟,朱小北这几个女孩间的情谊再次触痛了我的神经。美好的大学生活,四年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朝夕相处使她们成为了彼此一生的朋友。初三那年出国导致我没有机会象大多数人一样有同屋四年的死党。在美国高中同学眼里我是一个戴着眼镜的nerd,文化差异让我觉得除了念书以外自已做什么都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大学宿舍的同屋是不同系不同年级的,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还常换。记忆中我的大学生活就是宿舍,实验室,教室,三点一线。也有要好的几个同系女同学,但她们都不是中国人,不能和她们聊在中国的儿时趣事,所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看到《致青春》里四个女孩的感情,那种羡慕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片头几个男孩子接新生的伎俩老套得很。想起到S大念研究生报到的第一天,宿舍里有好些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很热心地帮我介绍S大周围的环境。有一个物理系的男孩子尤其热情,从几十英里外的金门大桥介绍到附近城市的中国超市。他问我出国前会不会做饭,还说周末可以带我到超市去买菜因为他来S大已经一年,学会了开车。由于他实在太热情,我无法打断他的话。其实我想说S大离我们家不远,我已在这儿住了七八年,这儿附近有几个中国超市我恐怕比他还熟。但是越到后来越不好意思挑破让他难堪,所以就哼哼哈哈糊弄过去了。之后这位同学常以借米借面之类的理由来串门,过些时候再来还借去的米和面。这种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行为一直持续到mimi爸不经意地现身帮我在宿舍共用厨房里煮了几次馄饨而告终。当时有些不胜其扰,现在回忆起来却只让我哑然失笑。
虽然没在国内上过大学,与国内大学生宿舍还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那年在北京与一个初中同学重聚。离开北京的前一天他带我去了Q大的男生宿舍,那种暗,脏,乱简直和《致青春》里一模一样。楼道里晾着还在滴水的袜子,房间里几乎都看不到空地。看到我站在一堆杂物中不知从哪儿入脚,他的同屋连忙解释说这已经是他们收拾后的结果。唉,难道男生宿舍就非得是这幅模样?还是不这样就不符合理科男生的标签?电影里出现了好几分钟打牌的场景,据mimi她爸说这也是那时他们宿舍里常见的,一时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忆。郑微在晚会上高歌《红日》,身旁的mimi爸马上用他那完全不地道的广东话跟着哼唱,唱得万分投入,浑然忘我。在那个香港歌曲引领流行歌曲潮流的年代,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几首永不褪色的旋律吧。原本无法穿越的时间隧道,音符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精准地甚至是有些野蛮地将你拽回到过去的某个瞬间。强势地让你以旁观者之姿,看着那时年轻的自己,怀念着那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爱情,一个青春里不可或缺的元素。知道《致青春》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将她渲染到极致,所以告诫自己不要被里面的爱情轻易打动。但最终我没能坚守住阵线。郑微生日,富家公子许开阳送上了名贵的手表还乘势亲了郑微的脸颊,顿时让气氛尴尬莫名。出身贫寒的陈孝正无法在金钱上与许开阳抗衡,所以以要写论文为由提前离场。郑微追出去安抚阿正,并撒娇地向阿正索要生日礼物。阿正假装说忘了。郑微不依,在阿正口袋里搜出来一个木雕的小飞龙(玉面小飞龙好像是郑微的外号)。阿正此时还嘴硬说这不是给郑微的。俏皮的郑微立刻说“那你就是想放在身边天天看着想我”云云。让我不得不感叹她耍赖的本领的确高超。但是随后郑微突然抱住阿正,轻轻说了声“我很喜欢”。不知为何我却为了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流泪了。也许是阿正在黑暗中放弃挣扎的侧影让我看到了他强力想掩饰的感情,也许是我终于为郑微在电影前半段的蛮不讲理找到了借口,那就是她的真挚及不世故。我对郑微这个人物的好感,启始于此。
说了不想对影片的好坏作任何评论,但是想想还是提一下电影里一个很唯美的片段。高中毕业的郑微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迫不及待地和林静分享这个好消息。两人身处一个热闹的街市,隔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郑微挥舞着手中的通知书,大声的喊着。街那头的林静立足,微笑着回头。这时一阵恼人的风将郑微手中的珍宝吹走了。接下来这张弥足珍贵的纸开始了它漫长的旅程,随风飘扬,俯视着下面带着浓浓怀旧色彩的小镇街道以及两个焦急万分的年轻人。林静徒劳地追赶着通知书,与街上的行人几次碰撞,那张纸却丝毫无视他的努力。飘过了在电线竿上操作的电工,飘过了旧式瓦片覆盖的屋顶,悠然地随着音乐起舞。这段拍得很美,是视觉享受。但是个人觉得稍嫌刻意了,有为唯美而唯美的嫌疑。另外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The Kite Runner》,以及里面那个追风筝的小男孩。那个断线的风筝也是如此飘呀飘呀,俯瞰着Kabul的大街小巷。后来这本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我却一直没有勇气看。因为这个故事太沉重,太伤感了。看文字尚且让我心如刀割,几次掩卷不忍继续。若是换成影像,那种伤痛会扑面而来,更是让我无处可逃。相比之下,这张通知书的意义远没有那断线的风筝深远。这一段有些过于煽情,没有必要。一个好的导演,应该有收放自如的魄力 - 当舍则舍,哪怕再美再好。当然这也许是导演对郑微和林静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的诠释,还特意让林静穿着一尘不染的白色短袖衬衫来竭力突出纯洁的主题,所以我也不忍苛求。
很喜欢电影的配乐,王菲的歌声也非常契合。在网上找到了这首曲子的钢琴谱,想有机会好好练练,在不纯熟的琴声中缅怀我已然逝去的青春。郑微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