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外的某些节日传进了中国,比如母亲节——年轻人每每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给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以表示对母亲的敬爱。
其实,我国古代早就有象征着母亲、母爱的鲜花,那就是萱草、萱草花,也叫忘忧草;比起西方的母亲花康乃馨早了两千五百年。
萱草属于百合科,也称萱花、萱草花、忘忧草,俗名叫黄花菜,在我国有几千年栽培的历史。
萱,谖,古通假,所以萱草也写作谖草。谖,有遗忘即忘却之义,所以谖草也称忘忧草。郭璞《博物志》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郭璞之说当出于《诗经》郑玄笺。《诗经·卫风·伯兮》篇:“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汉代郑玄笺:“谖草,食之令人忘忧;背,北堂也”;“以其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这两句是说,将萱草种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地方,就可以让母亲不必为子女远行而忧愁(忘忧);背,就是正北堂屋(北堂)。古时,母亲一般即居于北堂,因此,古人每以“萱”代指母亲,或称母亲为萱堂,并以萱草花为母亲花;儿女在远行之前,于北堂栽种此忘忧草。比较中西的母亲花,康乃馨具神话色彩,而我国的萱草花更具现实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儿女出门远行,最为牵挂的便是母亲。作为儿女,用什么来消除母亲心中的忧愁、忧虑呢?古人想到了“谖(萱)草”,并从“谖”字衍生出“忘忧”,希望在母亲居住的地方,种下几株“忘忧草”,让母亲忘记忧愁。
还是唐代的孟郊,他还有《游子吟》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此后,由于诗歌意象情韵义的增殖和象征义的扩展,萱草就逸出“母亲忘忧”的范畴:举凡“忘忧”,皆可用“萱草”的典故。
唐李咸用《萱草》诗云: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唐陆龟蒙《庭前》云:
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
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
南唐李中《所思》六言诗:
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
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据民间传说,秦末陈胜、吴广率领戍卒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时,士兵在战争中,践踏了陈州农民种植的萱草花(黄花菜)。当地有个女孩子名叫金针,对倒伏的黄花菜重新栽培;黄花菜死而复活,重新开出花儿。河南淮阳地区老百姓,为纪念这个金针姑娘,就把萱草花称为“金针”。当然这只是传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萱草的金黄色花蕊,含苞时候像一根根金针的形状。
萱(谖)草因其可以忘忧,所以又有“疗愁”之名。又因民间传说,妇女怀孕之时,鬓边插上一枝萱草花就能生男孩,所以萱草又名“宜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