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国何时有
——看大片《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
这是一部可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超级大片,189分钟的片长绘声绘色地浓缩了260页电影文学剧本里的全部精华。宏大的史实,壮观的场景,动人的音乐,精湛的演绎,令这部影片足斤足两,极具精彩与可看性。尽管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是它却兼备了一部史诗性电影的全部要件,比如帅哥,美女,战争,鲜血,大到排山倒海般的场面,小到花瓣雨这样的浪漫,一切该有的元素一样都不少。再加上扎实的剧情,翔实的细节,感人的精神,正义的力量,等等,浑然天成地再现了中世纪的欧洲与圣城耶路撒冷之间的关联,以及最终围绕着那座城而发生的故事。因此,十字军,骑士,贵族,主教,连同阿拉伯人,基督徒,回教徒,犹太人,还有王与平民等,都在故事中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台动人心魄的大戏,他们不仅成为故事的载体,也是故事的主体。他们引起的各样矛盾与冲突,及至后来发生的战争,影片均给予了深刻地展现与诠释。因此可以说,这部大制作,不仅充分地刺激了观众的每一根视觉神经,也全面调动了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能不让人们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时刻面前,沉思感叹,不胜唏嘘。
影片的时间定位是公元1184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法国和耶路撒冷王国。故事是由一个骑士回法国寻子而引起的。这个骑士是十字军的一个主要将领,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的重臣与老师,哥弗尔·伊贝兰男爵。他的儿子是一个名叫巴利安的铁匠,当时正遭受丧子丧妻之痛。不过别看他只是一个乡野之人,又年纪轻轻,他可是个胸怀大志者,他的志向就刻在他铁匠铺的横梁上:大丈夫当造福苍生。而且他也参加过战争,当过骑兵,不过那些战事不外是今天一个男爵攻打另一个男爵,明天又是另一个男爵征讨第三个男爵。他自己都觉得没有趣,于是他回到家乡继续当他的铁匠。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他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机械师,制造过投石机这样的武器,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巨大而具有杀伤力的重型武器。他的这项技能,成为他日后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资本。
影片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片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史上有记载的真实人物,编导们所作的是精心编织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的剧情,再巧妙地嫁接到他们的身上,借此把他们一个个地串联了起来,从而显现了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各色人等在人生理念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严重对立与仇恨。而这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一个英雄是怎样被造就的这条主线完成的。这个英雄就是巴利安,他跟随父亲去了耶路撒冷,不是为了生活有所保障,而是为了去赎罪,去得到上帝的赦免,这有别于有些人去那里是为了发财的目的。这也说明从一开始巴利安就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在信仰上有自己的坚持与认真。同时他也得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的朋友和部下,还有耶路撒冷王等所有好心人的精心教导与培养。他们把理念传授给他,教他如何行事,如何做人,如何善待异教徒,等等。他的父亲还手把手地教他格斗的本领,使他有能力保护自身,从而能够杀敌制胜。这些培训使他日臻完善,加之历练的增多,他也越加成熟。最终成为一个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的英雄,避免了一场杀戮,保住了耶路撒冷城内十万民众的生命。
巴利安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教导?或者说编导所宣扬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与理念?这是影片的最重要之处,也是剧情得以铺展并形成亮点与感染力的关键所在,而要明了这个关键之点,又跟当时耶路撒冷的形势是分不开的。以狂妄自大的雷诺伯爵为代表的十字军中极端分子拥兵自重,根本不把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放在眼里,他伙同同伙处心积虑地要挑起事端,目的就是要惹恼阿拉伯人的王萨拉丁,以便能与驻扎在大马士革的穆斯林大军决以死战。因而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之间相互以诚信维持的和平局面是相当脆弱的,随时都有被破坏掉的可能。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之时,巴利安来到了耶路撒冷,也正是借着巴利安所得到的教育与期望,影片的主题便一步步地得到确立与显明。
在怎样面对敌人与上帝时,巴利安的父亲,哥弗尔·伊贝兰男爵是这样告诉他的儿子的:“强敌当前,不畏不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直正言,宁死不屈。锄奸扶弱,不悖天理。”巴利安不仅牢记了父亲的教诲,他也薪火相传,后来在兵临城下之时,正是用了这32个字的父训,动员与激励了参与坚守耶路撒冷城的平民百姓。在哥弗尔咽气前的最后一刻,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在天之涯,海之角,你凭的不是祖传名位,而是自身本领。”借以明白无误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可以坐享其成,要自己去努力,去赢取那份属于自己的荣耀与地位。同时又叮咛儿子:“无论你是尊还是卑,既是我的家人,就要侍奉耶路撒冷王。王不在,要保卫他的百姓。”儿子问:“我可以为王做什么?”父回答:“造福苍生,建设仁义社稷,人间天国。”尔后,又特别强调“基督徒与回教徒和平共存,萨拉丁与王上互不侵犯。”父亲的殷殷嘱托,成了巴利安的立世之本,也成就了他迈向英雄之路的第一步。
之后,巴利安见到了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这位戴着面具,身患麻风病的王从智者的角度,谆谆教诲他良师的儿子巴利安,告诉这个后来者要不畏君,不畏父,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意志,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不可以投机取巧,不可以推过揽功,不可以做出任何违背良心的事情。接着王又殷切希望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守护好朝圣者之路,尤其要保护犹太人和回教徒。”因为王坚定地认为耶路撒冷必须“欢迎所有的宗教信仰,这样做并非是合宜且是正确的。”这位鲍德温四世国王应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了,在基督教与回教之间的世代恩仇中,他能够跳出世俗的立场,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和平的缔造者,其高贵的品格实在令人景仰。这样的政治家不独是那个世代少有,就是在当今的世界也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纷乱的中东更是难见具有这样雄才大略的伟人。
影片中的这些情节都非常地细腻具体,又非常得丰富生动,并且多到不胜枚举。父爱与王者之爱都被刻画得感人至深,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可以令人长久地回想,可以品味出其中的甘美。这些都是和平渴望者的理想与信念,他们一生为此奋斗,临了还要把这个事业传承给他们信得过的人,让和平得以世代永存。本来巴利安本质就很好,现在又当面聆听了父亲与耶路撒冷王这么多宝贵的教导,所以让他很快拥有了可以为之遵循的理念与原则,这些既坚定了他的意志,又鼓舞着他在关键之时能够勇敢地冲上前去,成为担当大任的中流砥柱,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完成他的使命。巴利安秉承了父亲的意志与风骨,没有让他失望,也没有让耶路撒冷王失望。他坚定地恪守了鲍德温四世所坚持不渝的和平国策,在最后的关头,巴利安站在耶路撒冷城头向众人主要是犹太人做战斗动员时,他说出的那一番话可谓是豪气干云,掷地有声。
巴利安首先回顾历史,他说:“本城上一次的争夺战是我们上一代人的恩怨,现在杀过来的回教大军当时还未出世。我们是被逼作战,因为我们没有夺城,当年受失城之辱的敌人也早已作古。”接着,他自问自答,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耶路撒冷是什么?你们的圣城坐落于被罗马人拆出的犹太圣殿上。回教的圣城又坐落于你们的圣地上。何者更神圣?西墙,金顶寺,银顶寺,还是圣墓?谁有权?谁都无权,谁都有权!所以,今天我们守城不是为了保护石头,而是为了保护城里百姓,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自由。”巴利安的这番话超越了宗教的樊篱,完全是从人性应该相互关爱的角度,检视与定义了宗教战争的本质,反过来也是最好地领会了上帝的旨意,符合上帝的心愿。所以,上帝与他同在,让他兑现了诺言,保证了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在巴利安的有效组织与指挥下,经过拼死的抗击,攻城的回教大军受到了重创。最后萨拉丁建议谈判,只要交出耶路撒冷城,萨拉丁愿意放城里人一条生路,让他们出走去到基督徒的国土。此提议正中巴利安下怀。谈判获得成功,双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可是就在将近100年前,上一次的攻城之战中,当基督徒攻下这座城时,却是杀光了城里面的所有人。这次悲剧没有重演,因为这次阿拉伯人的王是萨拉丁,城里人的领袖是巴利安。两个杰出的人物避免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大屠杀。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通过巴利安的视角,揭露了中世纪基督教的野蛮与种种令人发指的弊端。例如人自杀了,为了证明并保证此人没有权力进天堂,死者的头颅还要被从尸首上砍下来,成为无头孤魂,巴利安的妻子死后就遭受了这样残酷的惩罚。而且以神的仆人自诩的神职人员,其自私,虚伪的本性,也每每表现得无以复加,令人啧啧称奇。巴利安的兄弟是当地的神父,他一心用教规来罗织罪名,陷害巴利安,以达到他私吞巴利安家财的目的。巴利安家乡的主教就直言不讳地说过:“法规过于严苛了,法规太严苛我便问自己,耶稣会这样残忍吗?基督教内的很多事情,耶稣是无法接受的。”当巴利安到达了耶路撒冷,巴利安父亲的朋友与部下都在不同时机,告诉他基督徒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另一面。例如他们告诉他:“这里不是天堂,而是充满丑恶的俗事。”耶路撒冷禁军统领泰比利亚斯更是这样与巴利安以诚相见,他说:“我为耶路撒冷献出一生,献出一切。当初是以为我们是为神而战,实际上我们是为财、为地而战,我觉得羞愧。”这种最终的醒悟与感慨是发人深省的,也是相当有震撼力的。
其实,巴利安本人就亲身领受过神职人员的骇人听闻之举,当萨拉丁的大军压境,耶路撒冷城危在旦夕之时,耶路撒冷国的主教吓得面如土色,迫不及待地跟巴利安说:“我们必须得走”,“怎么走?”巴利安反问道。主教回答:“从小门骑最快的马走。”巴利安质问:“那百姓呢!”,“算他们倒霉,是神的旨意。”主教的回答令人震惊。这个所谓的神职人员,他的信仰随时可以被出卖,而且根本就无视百姓的利益与生命,并且还要嫁祸于上帝,美其名曰是神的旨意。这已经够了荒唐的了,可是更荒唐的还在后面,耶路撒冷城的浴血保卫战打响后,双方的死伤都很严重,在这个节骨眼上,萨拉丁主动提出来谈判。就在巴利安要前去谈判时,又是这位主教主动向巴利安献上一计,他说我们先“假意改信伊斯兰教,将来再悔改。”巴利安回敬道:“你让我懂得了很多宗教道理,主教大人。”影片中像这样的细节非常之多,编导通过这些桥段,揭露与鞭打了当时基督教社会中存在的丑陋与黑暗。这些情节在今天也是似曾相识,因为圣经里说“在阳光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但是也不是自始至终都是战马嘶鸣,尘土飞扬,险象环生。里面也有许多温馨的时光,美丽的景色。比如当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的妹妹茜贝拉郡主,身披红色斗篷,骑着白色的骏马疾驰而至,在巴利安的面前出现的那一刻,影片顿时就有了一抹柔和的色彩。而且,他们之间的交往真诚又含蓄,不仅有俊男靓女间所具有的千种柔情,也有英雄与美人间的理解与信任。鲍德温四世临终前,有意要巴利安娶了茜贝拉,这样皇权就不会旁落,鲍德温四世的和平国策就可以得到延续,耶路撒冷王国也就会远离危险。但是谁都没有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好事却被巴利安一口拒绝了。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想因为他的上位而引发流血冲突,他说:“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主和派因为他的不从命而口出微言,“耶路撒冷不需要一个清高的骑士”时,他回敬道:“不是,这是一个有道德的国度,要不就什么也不是。”当耶路撒冷城被交给萨拉丁之后,茜贝拉告诉巴利安我还是埃德萨,阿斯康伦和黎波里三国的女王。巴利安说:“你什么时候离开你的王位,我就什么时候去找你。”最后他们双双出现在巴利安的法国老家。这时的英王理查也出现在巴利安的面前,为了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他组织了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并亲自率军前往。此时是他特意绕道而来,专门拜访并邀请耶路撒冷城的捍卫者出山,但是被巴利安回绝了。巴利安早就说过,“那城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与自由。”并且还说过,“神要是不答应这个理念,那他就不是上帝,我们也就不用担心了。”所以,理查王的东征并不被神喜悦,因此他耗时三年,收复耶路撒冷未果,只好与萨拉丁签订合约,无功而返。
该部影片人物众多,但是不能不提及的一位就是阿拉伯的王,回教大军的统帅萨拉丁。这是一个有着巨大个性魅力的人物,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他很有人情味,很善于为对手考虑,并不是一个执意要把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的那种心胸狭窄之人。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很高,电影里的这个角色也是相当的出彩。他威严,有霸气,但又很理性,进退有度,取舍有据,给人的印象极好。当今的阿拉伯世界要是还有这样的伟人,那世界就太平了。在影片里,当巴利安与萨拉丁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旷野上谈判完毕后,分别时,巴利安临时起意,突然向萨拉丁发问,他问道:“耶路撒冷对你们就那么重要吗?它有何价值?”萨拉丁脱口而出:“毫无价值(Nothing!)。”可是转过身后,紧接着又补充一句:“它包罗一切,有无尽价值(Everything!)。”这个最后的回答,真是让人五味杂陈,其复杂之程度难以一言以蔽之。将近一千年过去了,那个地方还是战云密布,没有一天的安宁。对于一座城而言,耶路撒冷的确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座由石头堆砌起来的建筑。可是对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来说,它又是一切,代表一切。当今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都宣布耶路撒冷是他们的首都。他们的世斗已经历尽了岁月沧桑,还要持续多少个世纪交替呢?
这部影片是2005年公映的,据说票房很惨,只收回成本的三分之一。有人说是电影公司的老板为了缩短影片的放映时间,而执意剪掉了许多情节的结果。其实应该是距离911事件太近的缘故,那时的氛围并不利于影片中的故事能够被许多人所接受。从心理上讲,穆斯领袖萨拉丁在银幕上以正面形象出现这件事,是很难被一些人接受的。同时,影片中许多对教会的揭露与挞伐,相信也会令很多相关团体不满,并引起他们的抵触。但是不管怎样,编导和制作方还是很有勇气的,可以看出来,这部影片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对911事件的一次深度思考。编导旨在以史为鉴,让观众对于911事件能够有一个深层地反思与认知。不管编导的意愿是否可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因为影片不仅很有新意,又的确拍得很好。尤其是巴利安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保卫的不是这座城里的石头,而是城里的人,是他们的生命与自由。”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是振聋发聩的。当把人的生命与自由看得比那些圣物还重要的时候,无休无止的战争与仇杀就会销声匿迹了。
存在决定意识,文化艺术来自于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的文明进程。影片《天国王朝》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人类必须和平共存,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信仰与理念,不应该是相互仇视的理由,否则世界没有宁日。好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欧洲中世纪的蒙昧也早已远去了。人类的遗传基因里有自动承传良善,主动排斥凶恶的功能。今天的社会也已经大不一样了,今天的人类也比他们的前人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能力,有了更多的智慧与选择,而且深知和平的代价应该是更多的理解,宽容与妥协。不过,抚今追昔,不禁要心生疑惑,影片中由巴利安的父亲之口所提出来的那个人人平等,没有阴谋,没有仇恨,当然更不会有战争和杀戮的人间天国,真的不只是一种说教,一种奢望,一种海市蜃楼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国度何时才能到来,成为触手可及的真实?事实上从911以后,恐怖仇杀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及至近日发生在内罗毕一个购物中心的大屠杀,便是一个新的佐证。因此,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人间天国的最终实现,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遥不可期了。这是编导的悲观,也是世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