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資產階級對清朝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擴張,以便尋找新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資產階級原以為憑借《南京條約》就可以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但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社會結構沒有改變,對外國商品的進入有頑強的抵抗作用,英國的工業品沒能佔領中國市場。為了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英國想通過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打開中國的市場。
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借口《望廈條約》中有12年可以修約的規定,援引片面最惠國條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到的權益,得到法國、美國的支持。清政府拒絕了「修約」的要求。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諸武力。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裡米亞戰爭,無力在中國開闢新的戰場,美國也因國內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爭,「修約」問題便暫時擱置起來。咸豐六年(1856年),美國借口《望廈條約》屆滿12年,要求全面修改條約,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認為,只有採取強大的軍事壓力,才能從中國取得更多的權益。於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國終於製造了一個「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走私鴉片的中國船。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黃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盜和10名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借端生事,說該船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放還人犯並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屈服於英國的壓力,同意交還人犯。但巴夏禮拒絕接受。10月23日,英國軍艦悍然開進內河,挑起戰爭。葉名琛不作任何準備,反而下令不准放炮還擊,致使英軍長驅直入,迅速將內河沿岸炮台攻佔,並一度衝入廣州城內。廣東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對進犯的英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和打擊,迫使英軍於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內河,撤往虎門口外,等待援軍。
1857年春,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一支海陸軍前來中國,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
在此之前,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國交涉,進行敲詐勒索。於是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率艦先後到達香港。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趕到香港與英法公使會晤,支持英法的行動。12月,英法聯軍5000多人編組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在27日向葉名琛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葉名琛以為英、法是虛張聲勢,不作防禦準備。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並登陸攻城。29日,廣州失陷,葉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達,1859年病死於囚所。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四國公使糾結北上。1858年4月,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齊,24日即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定6天內答覆其要求,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佯裝調解,勸清政府趕快談判。清政府不能正確判斷英、法下一步的行動,又指望美、俄調停,既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又沒同侵略軍作戰的決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葛羅在聯軍進攻準備完成之後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律,並限令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時,聯軍轟擊南北兩岸炮台,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100餘人。
但是由於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後各炮台全部失守。聯軍隨即溯白河上駛,到達天津,還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朝統治者感到戰守兩難,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分別簽訂。美、俄兩國則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及賠款等內容。此外,俄國還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準備來年進京換約。1859年,英國派普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於6月中旬帶領艦隊和海軍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普魯斯斷然拒絕,堅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禦、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並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軍炸斷攔河大鐵鏈兩根。25日,英國艦隊司令率10餘艘戰艦、炮艇突襲大沽炮台。此時大沽炮台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整頓,加強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裝備。面對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法軍艦10餘艘,斃傷侵略軍600餘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聯軍受此挫敗,狼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分率英軍1.8萬人和法軍7000人,氣勢洶洶地殺向中國。1860年4月,侵略軍佔領舟山,5月、6月佔領青泥窪(大連)和煙台,封鎖渤海灣,完成了進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30多艦,集結於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沒有設防。8月12日,聯軍在北塘登陸,迅速佔領北塘西南的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切斷了大沽與天津之間的主要交通線。8月21日,聯軍佔領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東南的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帶。聯軍乘勝佔領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聯軍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9月18日,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橋。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聯軍略經整備,即於10月6日進攻北京,同日,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圓明園燒燬。大火延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接著,侵略軍還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處許多著名建築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寶。
10月13日,聯軍佔據安定門,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占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清軍在歷時4年的抗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腐敗、反動,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其次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已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仍是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經不起侵略軍炮火的轟擊。作戰方法上,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陸軍登陸,陸上戰鬥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故步自封,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
[ZT]
更多的有关清朝战争请看:
1. 清立國之戰 -- 薩爾滸之戰
2.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3. 清雅克薩之戰
4.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5. 第一次鴉片戰爭
6. 第二次鴉片戰爭
7.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8. 清馬尾海戰
9. 清鎮南關大戰
10.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11. 清日甲午戰爭(2)-- 黃海海戰
12. 清日甲午戰爭(3)-- 遼東半島之戰
13. 清日甲午戰爭(4)-- 山東半島之戰
14. 台灣抗日之戰
15.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16.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7.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18. 清朝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