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危机,汉字繁简之争与汉语殖民地化问题

气候峰会:美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国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九峰

 

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句:「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议论经媒体报道後,引发华人圈的广泛争议。其实中国人瞧不起自己的文明,包括台港在内中文殖民地化才是华夏文明衰败的根源。现在许多中国大学甚至文科专业都不学“大学语文”课了,中国的大学生特别是学理工科的,连起码的中文语言和文学素养都没有却把学英语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更是民族缺乏自信、妄自菲薄的突出表现。

台港看不惯大陆的简体字早已不是新闻,不过声言大陆人民因看不懂繁(正)体字,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推论太牵强了。由于历史原因台港和大陆文化上的隔阂导致许多习惯和观念上的分歧,互相挑挑毛病在所难免,对保持汉字纯正、汉语的雅言、正音,共同维护中华文明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两岸三地攀比谁更洋,谁更洋泾浜,谁更西化,才是华夏文明走向死亡的先兆。

笔者在美国教授中文的经历让笔者体会到,历史上甲骨文,金文,竹木简书,帛书,纸书承载了汉字的演变,汉字从象形文字到篆隶行楷草书一直在变化但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简体字里有很多字是几百年、上千年书法里行书、草书里通用的写法,重要的是简体繁体共同遵循汉字造字组词的规范没变,因此不管大陆叫“出租车”还是台湾“計程車”,它们都还是车,而叫“的士”就彻底抛弃汉字的组词规律不再用车,那才是破坏了汉字的组词规范,割断了汉语的血脉,值得引起足够的警觉。更有甚者,一些人以言谈话语中夹杂几个英文单词为自豪,却没有意识到那才是破坏汉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动摇中华文明的根基。当他们把唐诗宋词背成这样:“bed前明moon光,疑是地上frost,举头望明moon,低头思hometown”,进行炫耀的时候,这种从港台流行起来的洋泾浜中文才是汉语汉字真正的危机,是华夏文明走向灭亡之兆。

海内外的华人都各自保留了不少华夏优良传统,但是也都或多或少有所遗失,大陆在文革中的除“四旧”,对中华文化的伤害很大。好在文革十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太长,文化的链条并没有完全断裂,我们的民族深刻反思过那段历史,并且正在不断修复那段历史造成文化上的缺失,并从台港得到不少助益。

 

1. 近代汉字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绑在了一起,波澜起伏

然而文革那种文明的自我否定并非文革独有的现象,放眼近代中国衰败的历史大背景里,中华文明的自我认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几经波澜,从打到孔家店,“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到文革要同传统文化彻底割裂,再到汉字拉丁化思潮,殖民地、准殖民地的洋泾浜汉语;从信仰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到迷信西方“普世”价值观,都是国家积弱积贫,文化上不自信,中国知识阶层思想退化缺少独立思考的表现。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人今天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历史,更加客观理性科学地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并与时俱进。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意识到,汉字已经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中国正在从百年来西方列强强加给我们的“落后文明”和失败主义阴影中走出来,这个过程中汉字并没有成为我们发展的绊脚石,汉字非但没有落伍,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应对知识爆炸,语言效率,人工智能,二维识别等许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汉语汉字特有的文化承载力正在伴随和帮助华夏文明的全面复兴。

 

2. 最令海外华人自豪的是汉语仍能读懂两三千年前的古老文字

笔者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和中文课时,最令学生感兴趣的莫过于汉字本身,这个文明信息的特殊载体,维系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她才是保护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看不见的文化万里长城。由于有了她,中国辽阔地域才有文化上的统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然枝繁叶茂,既没有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也没有像其它古老文明一样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代中国人仍能看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经专家解读3000多年前的金文甲骨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两三千年前的诗歌和圣人的教诲至今仍能朗朗上口,这是汉字创造的语言奇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四句严整对仗的七律不仅是汉语诗词的美,更概括几千年人文环境、地缘政治和中国人豪迈的历史情怀,这种语言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难望项背的。

有强烈文化气息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成语典故,谚语,俗语,歇后语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它们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亿万人民的生活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日久弥新,其文字的影响力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根本无法比的。

而拼音文字由于随语言流行多变的特点,现在的英语读者要读懂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原著已经困难重重,不要说更古老的文字了。

 

3. 从港台流行蔓延的文化殖民地现象,正在阻断华夏文明的血脉根基

然而当我们为汉字数千年一脉相承自豪的时候,随着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导致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流失,文明心理上的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特别是网络时代到来,许多“前卫”传媒和他们的编导、主持人及追随者们十分轻率地改变汉语语言规范和传统词汇,在他们那里中文不仅成了大杂烩,更失去汉字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以他们的流行语言,且莫说读懂千年前的文字,甚至老一辈人已经快看不懂听不懂那些年轻一代时髦的语言文字了。身在海外,看到海峡两岸在网络时代出现的许多文化乱象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文化上的与时俱进,所谓和国际接轨,而是一种文化殖民地现象泛滥,正在阻断华夏文明的血脉根基。

这些挑战汉字传统规范的“弄潮儿们”把庸俗的外来词汇当时尚,聚会不叫聚会改叫“派对”;购物叫“血拼”,什么“吐槽”、“卖萌”、“拉风”、“屌丝”、“宅男”、“欧巴桑”、“料理”、“便当”,“粉丝”,“打拼”,“拍拖”,“哇塞”,“费思”,“马杀鸡”,“贴士”,“酷毙”,或直接用什么“T 恤”,“K书”,“OK绑”,“percent”,“size”,“smile”,“VCR”,“hold”,“OK”,“yea”诸如此类的词汇让人觉得语言进化本来应该是越来越优雅,科学,而这些所谓时髦中文却在向庸俗和堕落滑去。汉字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文字,看看“派对”、“血拼”、“吐槽”、“便当”能派生出什么样的想像空间,生出什么样的意思。

有一位“语言时尚”女郎体贴加班的男友送了两盒饭,大饭盒里装的是饭菜,小饭盒里装的是汤,她特意为男友标识了一下“小贴士:大便当 饭;小便当 汤”,男友看了直想吐。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到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积累流传至今代代都有贡献,精炼和升华,我们当代对汉语言的贡献难道就是如上所列令人作呕的文字甚至外来符号的堆砌吗?

 

4. 汉语言丰富的表达形式退化到“好赖不分”

另一种流行趋势就是汉语低级化和语言累赘化。语言的进化在于她丰富的表达形式,广泛的内涵和与时代砌合的语言创新能力。汉字历史上承载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充满魅力的语言文字作品,但现在似乎开始回归原始。一种流行表述是好漂亮,好丑,好好吃,好难吃,好高,好矮,好好看,好难看,好烂、好土、好坏、好没水平、好没文化、好低级趣味。什么是“好”?笔者给外国人讲解如此功能强大的“好”字的时候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好”才对,汉字似乎已经退化到一个“好”字闯天下的年代,似乎所有的程度形容词无论受体好坏只要用“好”就可以了。

无独有偶,两性的描述虽没有完全倒退到“公母”,却已经简化到不管是80岁的老太太还是刚出生的女婴,一概都是“女生”;男孩、男童、娃儿、小子、小伙、哥们、壮汉、大叔、老伯、大爷、愣头青、二杆子等等统统都是“男生”。“生” 学生也,而这里男生、女生的生是什么呢?“好”“男生、女生”万能化的汉语用法被广泛不加思索地应用流行起来,汉语变得如此乏味,单薄,低级化。如此下去以后诗经要这么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女生,男生好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汉语言退化、低级化趋势日益明显,汉字正在失去她的魅力,逐渐让世界觉得汉语就是一种连基本事物都描述不清,逻辑混乱,内涵肤浅的低级语言。

 

5. 盲目模仿,逻辑混乱,缺乏语言规范管理。

除了低级还喜欢乱加累赘,本来中文在逻辑关系清楚时不必加冠词,简捷简练是中文的特点,没有拼音文字那种单复数变形的麻烦,从来不会产生歧义。但是有些人认为洋文比中文语法更精确,硬是要“洋为中用”把汉语语法低级化累赘化,“经过30年经济的‘一个’发展”;“台北有超过240万‘一个’选民”;“讨论增加航班,双方的‘一个’相关机构的‘一个’认可” ;“向世界展现我们中国‘一个’积极向上的‘一个’发展”,甚至不管可数或不可数名词,一概都加“一个”,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记者及主播们多么拥有拼音字母文字语法的才华。

语言是体现文明程度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如果一种语言连一件事情都描述不清,经常出现歧义或罗里罗嗦,高不能衍生出哲学思想,低不可创造新的词汇满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甚至会妨碍文明的发展。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取代laser不科学的音译“镭射”。镭射,望文生义,镭这种金属元素的放射。问题是确实有镭这种放射性化学元素,把光受激发射译成镭射,完全偏离了激光本来的物理性质,而且容易误导人们认为激光是镭的放射线,可致癌。汉字词汇有自身的生成法则和规律,而且汉字组词的优势是任何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硬要套用英文单词发音而扭曲词汇的本意,不是简单翻译技巧的问题,而是一种文明自信的问题。

“光受激发射” 为“激光”,一目了然,容易理解记忆,甚至比发明者的“laser”更有文字上的优越性。而弄一个“镭射”出来,且不说它是误解,学生学习时还需要再解释它记忆它,实在是翻译中的败笔。更不可思议的是“VCR ,英语世界2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的缩写,即磁带录放机,在台湾不知怎么把磁带录放机和录像两个不同概念的名词给搅和到一起直接都用“VCR”来表达,录像就是录像,两音节,干嘛要用VCR三音节的词代表录像的意思?何况技术上像磁带录放机这样的音像记录设备已经升级好几代并早已数字化, 即使在英语世界VCR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年了,但是中国人还拿它当“录像”名词用,大陆的电视节目甚至无知到也跟着台湾赶时髦用“VCR”代替录像,真是令全世界懂英文的人们笑掉大牙。人们笑话的不是那个主持人,笑话的是中文这种“过时愚蠢”的语言。

其实台湾的许多英译汉的词汇是从日本人那里模仿来的,日文自从放弃汉字书写方式改用片假名,平假名就丧失了汉字组词的功能,平假名拼英文单词讲究的是音似。日语已经是拼音化大杂烩了,并且有许多难以克服的语言困境,而汉字同拼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结构性语言,某些台湾人过份崇拜日本人,甚至把他们的语言弊端视为珍宝,实在悲哀。

 

6. 语言词汇的使用反应一个民族的科学水平和文明程度

类似的还有,当两岸中国人说吉普车的时候并不是指克莱斯勒的吉普品牌的汽车,而是泛指四轮驱动越野型汽车。吉普一词的来历应该在那个国破家亡,民族自信一钱不值的年代,中国人哪里有精力创造词汇,把美国大兵开来的机器怪物学舌般地叫出个吉普已经不错了。像把美国越野车品牌(jeep)译成吉普并成了一种车类型名词,把美国弹簧床垫品牌(simmons)译成席梦思成了弹簧床垫类型代名词,英里(mile迈)直接当千米使用(而1=1.6千米),这种阴差阳错的翻译不仅侵犯克莱斯勒吉普等的商标权,而且破坏了汉字词汇的生成规律,组合词汇望文生义的优势,并且扭曲的解释糊弄了中国几代人,只好将错就错、约定俗成难以改变。但是汉语不能总这样低水平地吸收外来语,我们可以根据新的事物直接创造词汇和外语相对应,如翻译成激光、越野车、弹簧床垫,而不是张冠李戴搞出个“镭射”、“吉普车”、“席梦思”这些糊涂名词。现代化的中国更需要有像钱学森这样科学、认真的态度引进外来语,和创造新的语汇,使我们的语言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更科学和国际化。

日下主流媒体流行的一些新的汉语用法也越来越失去汉语的科学严谨性,甚至是逻辑混乱。看下边一段报道:42082分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新华网、新浪网等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次地震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批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成都军区2000多官兵在“第一时间”在李世明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己紧急出动,当地武警、特警在“第一时间”紧急赶往地震灾区救援,四川省领导在“第一时间”己率消防、安监、卫生等部门赶赴现场,国家三级救灾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启动……,受灾难民“第一时间”喝到热汤……。上到总书记“第一时间”下指示;下到灾民“第一时间”喝口汤,这么多第一时间,什么时间才算是“第一时间”呢?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时间是一个相对值,离开参照系,没有具体的度量,“第一时间”就是一个伪造的没有意义的词汇,像劣质奶粉一样的假货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是令世界语言学者贻笑大方的用法。这些记者、编导、文字工作者们在创造使用“第一时间”的时候可曾想过“第一时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空概念,难道也是稀里糊涂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吗?如果是一个搞科学或工程的做总编,对这样模棱两可的时间概念一定会把这样的新闻稿打回去重写。难道文学工作者就不需要科学严谨了吗?汉语中有许多现成的词汇可以描述上述事件而弃而不用,不知是这些文人科学、逻辑训练太差,还是总编太容易放弃原则,放弃规范。

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文字简练,更重要的是把事情说清楚,“第一时间”,科学上的糊涂概念,怎么能把事情描写清楚。好的文人寻找一切机会展现语言的丰富多彩或者说文采,然而很多采编没有自己的语言只会模仿别人,人云亦云,想都没想,赶时髦式地滥用不知所云的 “第一时间”,无形中等于贬低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当今这种缺乏科学逻辑的报道语言比比皆是,当报道城市内涝,洪水刚漫过小腿肚时,记者无不夸张地描写成眼前是“一片汪洋”,那么他可曾想过当大水把一座城镇都淹没了,再用什么词?一辆运冰糕的车倾倒在路上,冰糕撒了一地,记者描述由于天太热,冰糕瞬间化光。记者恐怕太缺少时间的概念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瞬间在汉字里代表什么意思,记者不妨拿个冰糕去火上烤,看它瞬间化了化不了?

 

7. 汉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人对汉字的认识伴随着国运的兴衰有很大的起伏,上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国运衰微时期,五四年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鲁迅就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惊世之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最大冲击是汉语能不能与计算机语言交流的问题,于是汉语拼音化一时间成了汉语和中华文明能不能跟上世界潮流生死攸关的大事。百年来中国人伴随着不断反思汉字的过程对中华文明产生疑惑,中华文化真的太老了,从此要衰落了吗?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准汉字文明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崛起“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断早已成为笑话,而随着计算机模糊数学,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识别技术的发展,过去认为的汉字计算机识别和输入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已经如过眼云烟,汉字作为二维图像文字具有阅读效率高(无论视觉上还是电脑扫描识别上)、听说效率高 (无论听觉上还是电脑语音识别上)、音调丰富优美、语言更精炼(联合国各种语言文本的文件中,中文版总是最薄的)、汉语学习有利于“右脑”开发,有助于类别、图形、空间、形象、音乐、综合分析等认识能力等主管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学习汉字的过程有着拼音文字靠字母排列线型组合无可比拟的优势。

图画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是,文字和发音是剥离的,这虽然给初学者阅读上增加了困难,但是当你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以后,汉语是触类旁通的,对文化和科学术语的拓展上会后来居上。特别是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年代,拼音文字对每一个新生事物都要制造出一个全新的名词,许许多多的词汇只有特别专业专家才能拼写和认识,而中文则可以通过既有汉字组合创造相对应的词汇,并且由于汉字的望文生义的功能有助于理解记忆新的词汇和科学概念。普通使用汉语的人用2000个字来描绘世界,而普通使用英语的人要至少80000字来描绘。例如火箭出现时,英文增加了ROCKET;计算机问世英文增加了COMPUTER等,可汉语则不用增加, “火”和“箭”组合成火箭,会“计算”的“机”器是计算机。英语中“computer”你就看不出它是会计算的机器,在学这个新词时既要记住它的拼法,还要记住它的概念,学习汉语显然事半功倍。虽然英文中也有不少组合文字,但是汉字是单音节发音,多数两字一词,而拼音文字本身已经是多音词,再组合就加倍了发音的次数,减半语言的效率,比如猪肉,英文有专有名词“pork”,但是如果用“pig meat”就必须四个音,所以为了效率,宁可多记忆些词。此外汉字作为图像的二维识别比拼音文字一维线性识别效率高,从而提高读者和计算机识别的认知、理解和思维速度。汉语语调的使用在拼音文字中是不可能的,它不仅增加汉语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更大大增加汉字语音语义的容量。

随着中国人民族觉悟和自己科技水平的提升,妄自菲薄的“汉字不死,中国必亡”,汉字拉丁化思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开始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感和先进性,没有稀里糊涂地跟着西方起哄把汉字当垃圾一样给扔掉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8. 维护汉字体系的纯正、严谨、科学,汉语的雅言、正音是中文教育和华文传媒的责任

然而汉字的危机并没有从此淡去,西方文化借助现代传媒的强势入侵,正在严重侵蚀着数千年传承下来汉字的根基。看看台湾传媒中英日三种语言混用的现状,台湾的官员、文化人的话语中如果不加杂些英文词汇就显得没有文化,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接受海外媒体采访不用中文而用英文,并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由于英语翻译成中文,出口转内销时出现歧义而产生外交风波,汉语在台湾的根基已经彻底动摇了。如果我们不坚守汉字的规范和语言纯洁性的底线,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汉字的传承就会在我们这一两代人手上彻底失守,变成英文的辅助语言。

天下华人需要高度警觉汉语的危机,在这个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期对汉语汉字的传承和科学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守望母语规范保持语言的纯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更是教育界和传媒界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重大责任。保持语言的连贯性汉语才能根深,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才能叶茂,注重效率和优雅、强基固本汉字才有生命力。且不可为一时利益、点击率、或价值观认同而被一时强大的西方文明冲昏头脑,毁了祖宗留给我们文字文化的千秋基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