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随笔 十 故乡的风

美洲生活,房地产投资,个人爱好,胡说八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六字令
风。遮天蔽日卷沙狰。今何在?依然原上腾。

上回说了云的美,现在说说风的猛。其实,不管是什么风,只要一大,就没人喜欢了。

对地理不太懂,也没有心思去研究,猜测那里也许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吧,因为土是黄的,又是高原,海拔近二千米。四周的山上没什么树,只有高度不超过十厘米的一丛丛叫不上名字的草,密度还不大。远远望去,基本上就是黄色的秃山,但其中也偶有红或黑色的山,大概土质不同吧。植物不多,也许以前是海底的缘故,含盐量高,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那些山上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发菜,平时象头发一样,粑在地表上,黑黑的,也许比头发粗些,是一种菌类。百度上对其定义是这样的:发菜,又称发状念珠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沙漠和贫瘠土壤中。看来,有它就代表了贫脊,广东人却取其音,认为是发财的意思。干时单丝很难采摘,下雨后会膨胀。雨后没上过山,不知那里的发菜的情况,但在田间地头上,有很多,状如一片片发起的木耳,也有丝状的,但不喜欢采。对了,木耳也是菌类,见水就发。夏天的雨后,提一个小篮子,在露满水珠的田梗上,草丛中寻找着。它们软软的,滑滑的,嫩嫩的,一个多小时就能采满一小篮子。回家清洗(清洗很难,上面沾了许多小草,要洗很多遍)后,若能和肉炒一炒,真是美味啊,比木耳嫩很多。在那贫穷的年代,偶尔有此美味,真是享受。

发菜肯定有保护土壤,不让其水土流失的功能。小时候就听说它很值钱,一吨可以换几辆汽车云云。听说青海草原上的冬虫夏草已基本被挖光,青海湖里的鳇鱼也不多了,这美味的发菜肯定也没办法幸免于难吧。

那黄土山上极少有大石头,含沙量大,粘性也极差,大概是上亿年都没有植被覆盖,极缺有机肥之故吧。人们一但挖开了表皮,底下的黄土就无依无靠,有风就跟着走了。

现在想起来,有风的季节大概都集中在开春和深秋 两季,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需要风来调节。由于南北都是大山,应以东西风为主,加之夹在两山间(增加对流?)象穿堂风,风速极快。

那风一刮起来,卷起土和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人若在风中,极难移动,头发上,耳朵和鼻孔里会积很多沙子,且万万不可张嘴。风过后,各个墙角会积攒厚厚的一堆黄沙,书桌上也是厚厚的一层。本来风一来,是可以躲在家里的,但那时上初中,学校离家有三里路,凭我们的小短腿,天气好时都得走半小时,且这风一刮,岂是一时半会儿能停得了的,要是碰着这天气...

还好,这风不是天天都刮,没风时,还是不错的。

后来在北京时也感受过春季的风沙,但比起青海的风,又弱了很多。

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自然,但似乎都是往坏里整。按眼前的开发速度,对金钱的渴望,真不知还能给后代留些什么,难道留给他们的只是越来越大的风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