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庸的作者與其時代背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他將儒家的忠恕思想加上當時的形上思想集合而成。子思、名孔汲、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周敬王37年或483BC,卒於周威烈王24年或402BC,享年82歲。關於中庸的作者,雖然在後代有不同的猜測,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宋朝朱子(朱熹)在他的四書集注中亦說是子思所作,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中庸的作者應該是子思。但仍有許多現代學者認為有一部分中庸為子思的弟子加入,但無法得到鐵證。子思是戰國時代人物,戰國時代是各家都爭相發表言論,莊子之天下篇稱為"百家之學",用今日術語則是百鳥齊鳴的時代,故各家意見非常多,互相影響。在此時代背景下,儒家也許自動融合道家的思想,也許是應付當時的挑戰而加上形上學的概念。今以子思為例以說明戰國時期的複雜背景:據歷史記載,子思是孔子之嫡孫,也是孔子親自教導之儒學傳人,儒家的弟子中有孟子,孟子在儒學路線上與孔子的思想相似而加以發揚光大,後人稱他為亞聖,故在儒學上,他的名氣超過子思。戰國時期儒家子弟中尚有荀子,荀子郤走離了儒家傳統的性善路線,他主張人性本惡,在名氣亦超越子思。而荀子之學生韓非子與李斯,後世稱他們為法家,兩人助秦始皇統一中國,故他們的名氣也超過子思。在此百花齊放的背景下,子思與他的中庸便不為人注意,一直至唐朝李翶及北宋理學家與南宋的朱子等人,一再強調中庸的重要性,朱子並將中庸列入四書集注之中,中庸因此可大放光明,為後人所重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