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香格里拉

写自己所想,在茫茫的网海中,让思想散如灰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香格里拉以其神秘与梦幻招引着我们。

香格里拉因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著文介绍和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首先在西方世界闻名。在我的想象中,香格里拉一定是存在着许多古国遗迹的,可以感受到神的足迹在大地上漫游或是佛的灵光笼罩着山川河谷------

拿着地图,和早已读过多遍的旅游手册,我们来到了云南,开始了我们的香格里拉之旅。走到大理,就有人告诉我们,现在不是去香格里拉的时候,因为那里的冬天已至,草木都已枯黄了,你们去看什么?没听好心人的劝说,我们还是上路了,心里只有一个单纯的愿望,去看看香格里拉,至于究竟想看什么,究竟会看到什么,心里并不十分了然,但知道一定不只是为看花草。

行到丽江,我们立刻欣喜于丽江小城的美丽,不用说著名的景点玉龙雪山带给人的新奇与刺激,光是在小城里转转,就能感到无比的写意。小城依溪流而建,很有点江南小镇的意味,很多人家门前有溪流流过,有小木桥与街面相连,溪边杨柳依依,隐约露出几点红灯笼。与江南小镇不同的是,江南的水是缓流的,象古老的歌谣,经年不变。而丽江小城的水却流得很急,充满生气,水清而俊,淙淙有声,如果你愿意,可以住在居民开的家庭客栈里,这样就可以享受头枕溪流,耳听松风的古典韵味,当然你听到的不是松风,而是杨柳风,是玉龙雪山的雪水流过的声音。

洛克曾写过不少介绍丽江的文章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美丽的世外桃源,神秘的东巴文化吸引他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宁愿丽江花下死”,他对丽江的留恋是不言自名的。据说,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就是以他的经历为蓝本的,只是不知道希尔顿所说的香格里拉是否包括这块土地。在丽江随处能看到写着“香格里拉”的标志牌。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就是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只是由于要开发旅游资源,离这里三小时车程的另外一个县中甸前几年将县名改成了香格里拉。我心里也认定,香格里拉不仅指中甸,当然也指丽江这片美丽的土地。

丽江是纳西人聚居的地方,由于纳西族是一个势力较小的民族,为了保存自己,他们非常注重文化的发展,尤其注重对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吸收,从土司王府的建制及东巴神园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研究可见一斑。纳西人是爱好文化艺术的,未到云南之前,我们就听说过纳西古乐,此次特地前往欣赏这些年逾古稀的老者为我们演奏的远古之音、山野之音。在路上,我们随处都能发现手拿乐器,即兴弹唱的纳西人。街头小店也随处能看到正在制作版画、漆画、布画、制作小工艺品的丽江人,他们以此谋生,也以此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以此来表达自己。有些工艺品表现了纳西人的生活,有些工艺品描绘了丽江的风情。制作的精美,形象的鲜活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艺术离生活是这么近,深深领会到为什么“技”能“进于艺”。原来听说齐白石小时候的理想只是做个能雕花的好工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现在才知道其实艺术本来就这样朴实,艺术本来就是这样近于生活、近于自然。

纳西人有自己的生活哲理。如纳西古乐的组织者宣科先生所说,纳西人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往同一个目标---坟墓前进,何苦这么急急忙忙地往那儿赶呢?可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理解,遭受过政治磨难的宣科先生放弃了在京城可能取得的成就与高位,回到了丽江,整理他的古乐,他有了一个不算辉煌,但却能融情于自然的人生。纳西人活得自然而舒畅,虽然生活是艰苦的,旅游旺季,他们要为生意而奔忙,淡季则要寻些别的活,如上山采药、采石等,但他们不会忘记享受生活,每天都有的纳西大跳就是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司机就是一个纳西人,一路上听他讲自己的爱情故事、他的“亲家”的趣事,和自己开车时如何用老酒提神,一方面提心吊胆,希望他别因酒而出事,一方面也觉得他确实是个开心人。“走不通就换条路走,知道自己不能上去,就下来,不要让自己不开心,人活在世上不就是要开心?”他这样总结他的人生。原来哲学离生活也这样近,普通老百姓往往比哲学家们有更为透彻的人生哲学,而且他们可以毫无拘约地、自然地去实践自己的哲学,毫无精神负担。想起前一阵子文坛上的流行话语“寻找精神家园”,文人们似乎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找得很累,却不知精神家园在哪里。丽江人自然而又轻松,却在精神家园里安住着,他们在自然的生活中找到了他们人生的法则。

非常想在丽江长住,心里一厢情愿地认定,这里就应该是香格里拉,它的美丽的风景,它给人精神的安适,不是世外桃源是什么?但不到中甸(就是经过专家考证,现在已定名为香格里拉的地方),似乎我们的寻访之旅远不能结束。虽然有人告诫我们说去中甸的路不好走,但我们还是决意要去。临行前,有好心人告诉我们,坐车最好坐中间,出车祸时,两头最危险。这句话让人顿觉“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们的行程又添了一些悲壮的意味。

中甸与丽江以金沙江为界,隔着虎跳峡,虽距离不远,但由于海拔不同,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丽江还盎然着春意,中甸已是满地白霜,衰草遍野。中甸的天空是辽远的,辽阔的高原上时不时见到成群的牦牛和干草架。如果说在丽江你感觉到大自然装点着丽江人的生活,在中甸你则会觉得是人类的生活在装点着大自然。中甸是藏人聚居的地方,随处可见的佛塔与经幡,显出高原神秘的况味。在内地,佛塔都庄严而神圣,让人怀着敬畏之心,不敢仰视。而这里的佛塔却很随意地立在田野里、路边或人家门前,有些好象是乱石临时堆起的。猛然间,你得到的感觉就是,佛就在你的生活中,天国就在自然中。我没有研究过藏传佛教,不知道这个宗教是如何理解人,理解自然的,但总觉得他们的宗教精神与自然是非常相通,我想这也可能就是寺院总是藏在深山之中,僧人修行总要隐居山林的缘故吧。他们在宗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他们又在自然中找到了什么样的精神魂魄?

以群山为背景的苍茫的原野上矗立着一个庞大的寺院群落,这就是藏传佛教的第二大寺院,人称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寺院并不象想象的那样香烟缭绕,金碧辉煌,可能由于年久失修,堂内光线昏暗,反倒显出一点破旧与寂寥。我们去时已近傍晚,人很少,诺大的寺院只有我们几个人的身影。我们怀着虔诚与敬畏,去参拜活佛。一切都不象我想象的那样神圣而不可仰视,我们进入活佛的房间时,活佛正在打手机,很年轻,据说是三世转世灵童。他很亲切地对我们笑着,并问我们从哪里来。在中甸,你感到原来人神之间的距离是那样近,人世与天国的距离是那样近。

虽然已没有芳草如茵,山川如画的美景,但中甸还是让人震撼,天空悠远而又明朗、天是蓝的,蓝得那么彻底,白云连绵相续,与雪山相连。草原辽阔无垠,有黑颈鹤、野鸭时相往来。香格里拉大峡谷峭壁陡立,直插云天,虎跳峡的金沙江水急流飞湍,声震千里-------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人类的渺小。蓝月谷之谜、未解的先民岩画之谜又给这一片土地增添一层神秘色彩。这里的人对佛是虔诚的,未进中甸,我们的司机就告诫我们,看看可以,不要随意去动那些经幡。我想也许就是因为人类对不可知力量的一种畏惧,才有了这里对宗教的虔诚。自然养育着他们,神灵护佑着他们,所以他们与自然亲近,与神灵亲近。他们是真正的自然之子、神之子。司机告诉我们,这里全民信教,所以民风淳厚,买东西不用怕被骗。

为多了解藏文化,我们去走访藏民家,这是这里特色的旅游项目,充满特色的藏民居里,热情的藏民给你献上哈达,捧来青稞酒、酥油茶,并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藏族舞蹈。虽然主人给我们介绍说跳舞的人是他的弟妹,我们也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但这种以表演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生活,总让人感到不真实,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仍然是雾里看花。

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从这件事,我们真正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淳朴与善良。那天我们行色匆匆,准备由中甸返回丽江,却将装着重要物件(包括护照、机票、现金、相机等)的小包遗忘在一家小吃店里,店主见财起意,藏起了小包。后来他看到我们焦急万分,知道里面的证件对我们有多重要以后,想方没法将证件和机票还给我们,但他也露出了很多马脚,使公安机关很快侦破了案件。在我们寻找小包的过程中,许多不知名的中甸人给我们无私的帮助与无言的关怀,如免费为我们打印寻物启事,减少我们的饭费与住宿费,尤其是迪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星期天晚上赶来加班,免费为我们播出寻物广告,让我们深深感动。即使是那个见财起意的店主,仍让人感到他的淳朴,如果他不生同情之心,就不会露出马脚。临别时,我们对公安机关说,希望对他从轻发落,因为从他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应该说,中甸人有着单纯的信仰与单纯的道德准则,所以他们活得单纯而快乐,诚实而无愧。地处高原,他们离天空很近,心近神殿,他们离自然很近。他们让我看到了一种与城市人全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香巴拉并不遥远”,到了香格里拉,你才知道,原来人的精神可以和自然联系得那么紧,自然是辽阔的,人的精神也不应守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我们总是玄想:生活在别处。香格里拉人却从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出深厚的味道。去香格里拉吧,它会让你的心脱去厚厚的茧,重归温柔。2002年 《新华文学》vol 58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