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 by 肖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如果你由于贝多芬带标题的交响曲(比如“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太出名而忽视了他别的交响曲的话,尤其是忽视了这部《第七交响曲》,那真是太遗憾了。

《第七交响曲》不是用戏剧性的冲突和斗争来表达英雄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胜利人民的凯旋和欢乐。它贯串着一种舞蹈的特性,整个乐曲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生机四溢。这部交响曲从头到尾充满了奇异热烈的舞蹈节奏,正如瓦格纳所说的是“舞蹈的颂赞”。

在德国北方,人们称这部作品是酒醉后的杰作。尽管后世有些专家持有异议,但贝多芬曾说:“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是我,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这种神妙的癫狂。”

在德国文化中,一直有“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之说。按照尼采的说法,“日神”文化的代表者是贝多芬,而“酒神”文化的代表者是瓦格纳。但听完这部《第七交响曲》,我们会感觉到,“酒神”文化的始作俑者还是贝多芬,这也是为什么瓦格纳最为崇拜的作曲家是贝多芬的原因之一。





根据手稿笔迹判断,《第七交响曲》于1812年5月间完稿。这时是贝多芬“第二创作期”的后期。期间他的耳聋在加剧,同苔莱丝•德•勃伦斯维克的爱情也以破裂告终。但就在这样的岁月,贝多芬却写出了如此乐观热情地歌颂生活的作品。这部交响曲已经成为贝多芬标题交响曲之外最著名的作品。


1813年这部交响曲于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由于耳聋,他时常出现不合节拍和可笑的手势,但由于作品本身巨大的魅力,演出仍然获得了听众接连不断的喝彩。

当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大举侵犯俄国,旦夕之间溃不成军。历史迅速地向前推进。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这部交响曲的寿命将超过卷进这场蔚为壮观的政治大变动中的所有帝国—法兰西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和英帝国。





贝多芬本人于1813年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大厅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次演出,这是为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

本贴播是由著名的伯明翰交响乐团演奏, 由WALTER WELLER指挥。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肖萧 2014年2月7日)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四乐章) 联播欣赏




第一乐章 稍稍绵延的,活板I. Poco sostenuto; Vivace



第二乐章 小快板II. Allegretto



第三乐章:快板III. Allegro



第四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IV. Allegro von brio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分乐章赏析




贝多芬是生活在一个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的年代里,但贝多芬依然坚守“自由、和平”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勇呐喊。他的作品极富力度,个性鲜明。他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用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

第一乐章 稍稍绵延的,活板I. Poco sostenuto; Vivace


乐章一开始就令人瞩目:这是一个节奏自由的长引子。由全乐队强有力地奏出一个和弦,之后双簧管从密集的和弦中脱颖而出,孤独地漂浮在一片寂静之中。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和稍带颤抖的演奏,以及旋律本身魔幻般的美,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感情和诱人的魅力。

紧接着和弦三次变换了色彩,单簧管、圆号和弦乐也相继加入,将这段神秘而富有张力的音乐带入了全新的境界。

弦乐组开始从低到高地阶次模进,和乐章刚开始的旋律线条交织在一起,以复调的形式各自发展又互相关联。这就是引子部分的第一主题。现在音乐的能量在增加,整个乐队从高音区向下轰鸣,而弦乐组从低音区有力地上扬,构成一个奇特而雄壮的场面,令人不禁想起贝多芬其他作品当中那些斗争的场景。开始的引子第二主题也由双簧管吹出,音调同样优美动听,缓和了刚才紧张的气氛。这支优美的旋律后来由弦乐接了过去,逐渐发展壮大,在最高潮处接上了前面的第一主题,重新将前面的音乐反复了一遍。





引子很长,展开得很充分。一个雄伟而朴素的主题在乐队中至上而下地阔步走来,除了用全乐队的全奏和弦偶尔加以强调外,甚少渲染.这个素材和另一个更优美、娇柔的第二主题结合起来宏伟地展开。

这段音乐的浪漫色彩和神秘魅力同木管乐器的使用密切相关。贝多芬一反十八世纪管弦乐配器法则,将主要的地位不是交给弦乐组,而是管乐组,尤其是木管乐组。这里由于木管乐器独特的音色,使音乐充满了奇妙的特色和阳光般的光辉。

在引子的末尾,有一段非常奇异的神来之笔:音乐在主和弦的属音上连续保持好几小节,没有伴奏,但它每一次从弦乐器到木管乐器的交互转换中都改变一次样子,并使音乐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向前的感觉,最后由长笛和双簧管保持住这个音,并带出了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这种手法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连接时的情况。

接下去才是这一乐章的快速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的,伯辽兹对此极感兴趣,把它称之为农人的轮舞。

但不久它就逐断增强,超越了任何人间舞蹈的界限。它巨大的能量从未失去控制,但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对它感到迷惑。例如,本章结束前的一段著名音乐使韦柏感到吃惊,他大声喊到:贝多芬“是该进疯人院了”。这段音乐出现在尾声中,在乐队的低音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着一个强有力的五音乐句,不断地反复(来自那个跳跃的主部主题),上方的乐队增强到宏伟的最后高潮。


第二乐章 小快板II. Allegretto


这个乐章在整部的交响曲中非常独特。它采用了类似葬礼的节奏和情绪,从而在全曲充满舞蹈的特征中,产生了鲜明的明暗对比。

乐章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是a小调的基本主题及其变奏,中部转入同名A大调,第三段基本是第一段音乐的反复。

虽然标记是Allegretto,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我们知道,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它标为Andante。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搏动—与其说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说它是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它一直伴随着这整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

乐章的基本主题象一首德国民歌,非常朴实。音乐开头由木管乐器吹出柔和的长音和弦,接着弦乐器迈着沉重平稳的脚步缓缓走来。这个主题概括了音乐中关于死和噩运形象的音调特点,其葬礼进行曲式的节奏在整个乐章起着主导作用,这以后无论音乐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没有扰乱这固有的节奏进行。

这个基本主题一共反复了四次。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在其低音部就滋长了一支独立的曲调。它明显是从基本主题中衍生出来,但其鲜明的形象和感人的力度并不逊于基本主题。这两支旋律交织着向前发展,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大的能量——从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清净微弱的音响,一直发展到遍及乐队一切音区的浑厚浓密的全奏——仿佛行进的队伍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成员,汇成了巨大的洪流。





不久,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这里用另一种节奏吹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即使在这里,如果你留心听的话,以前的节奏搏动仍在乐队的低音区轻声地作响。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时而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声中结束。

贝多芬在这里用了复调和变奏的手法,充分发展了基本主题各个方面的能量和表现力。由于这个乐章出现了灰暗的色彩和情绪,冷却了第一乐章热烈的气氛,也使后续乐章欢乐的光芒显得更加炽热和强烈。

即使在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中.这个Allegretto就被听众要求重演;对慢板乐章来说.这是少有的荣誉。它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欢迎,因此,有些指挥把它插进人们不太熟悉的第八交响曲中去借以博得掌声!


第三乐章 不太快的急板III. Presto; Assai meno presto


这个乐章是一首速度极快的诙谐曲,它预示了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诙谐曲方面许多神奇美妙的特点:轻快而十分戏谑的旋律进行,辉煌的配器,鲜艳的和声和调性效果,一般诙谐曲少有的交响发展规模。

乐章的基本主题非常活泼有力,节奏富有弹性,真实地体现出热情奔放的欢乐情绪。它开头的两小节是坚实的顿音,然后弦乐组从低音区跳到高音区,紧接着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妙趣横生地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和主要的部分呼应。这个主题无论在旋律还是节奏上,都是贝多芬作品中的佼佼者。





开始的乐章中段是贝多芬在泰普里茨记录下的一首奥地利农村歌曲。这个主题在小提琴几乎一直保持在属音的背景上,由单簧管、大管和圆号奏出,旋律气息宽广,具有温和的田园情调,是典型的牧歌风格(请注意在这里贝多芬是怎样使音乐具有张力并一直保持下去的高超手法)。这里的音乐同基本主题飞快的节奏构成了对比。

谐谑曲充满着使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这倒不是由于它轻快的节奏、多变的乐队色彩以及情趣横溢的机智,而是由于各主题的绝妙联系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开头两小节的坚实笔触用细雨般的顿音加以对比:这个突然的对比在开头的小节(这时缩剩前面的四个音符)从弦乐组的低音区跳向高音区时.变得更为强烈。这时,妙趣横生的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和主要部分呼应。

三声中部本身即富有对比,它出其不意地从谐谑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现出来.它再一次地从头至尾再现。在本乐章的末端,当它好像还要作第三次反复时,被全乐队演奏的五个尖锐和弦打断,令人感到幽默的不耐烦。


第四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IV. Allegro von brio


在旋风般的末乐章中,舞曲的冲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现,瓦格纳称其为“舞曲的极品。”英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萧伯纳也曾说:“……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象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

乐章的基本主题是粗犷的舞蹈旋律,可以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但不久它就发展成壮丽无比、令人激动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见绌。基本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始终占据着优势,我们可以从中听到群体的跺脚(整个乐队的顿音);摇摆不定的旋转(旋律的抑扬盘旋);雷鸣般的欢呼(定音鼓的滚奏)和发自内心的狂喜(弦乐组在高音区旋风般的飞舞)……

第二主题是匈牙利吉普赛旋律,它那符点节奏型也是从基本主题的节奏动机衍化出来的。开始的展开部,主要发展基本主题。在这里,热烈的气氛稍有缓解,但巨大的张力并没有消除,它拖拽着音乐走向了开始的再现部。仿佛再现部的音乐还没有完全过瘾,在开始的尾声里,狂欢的气氛已经不可遏制。低音提琴在低音区开始咆哮,搅动着整个乐队沸腾起来,高潮接踵而至。最后整个交响曲结束在难以描述的宏伟中。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奇迹般地使用常规的乐队和严谨的古典曲式达到了如此热烈奔放的神奇效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作曲技巧和独特的配器手法,是音乐行家和一般爱好者同样感兴趣的作品。我们越听会越喜欢它。

在旋风般的末乐章中,舞曲的冲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现。确如瓦格纳出于对贝多芬的仰慕,把这乐章称为“舞曲的极品”。开头的主题可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曲,但不久它就发展成壮丽无比的、令人激动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见绌。这种不停息的旋动席卷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个高潮接着一个。奇怪的是,这些都发生在传说的奏鸣曲曲式之内,它最后结束在难以描述的宏伟的尾声中。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