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书 - The Big Lie by Tanya Selvaratnam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看到这本书, 就被它的书名吸引.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 叫"Motherhood, Feminism, and the Reality of the Biological Clock". 我承认,这副标题更吸引我. 所以没犹豫就借回家. 去台湾出差的往返飞机上把它读完. 
       作者,生于斯里兰卡,成长于加州, 毕业于哈佛, 居住在麻州剑桥和纽约市. 职业包括作家, 制片人, 社会活动家, 演员等. 她和我生日是同一天.
       这本书讲的是当今的职业女性, 越来越多地选择先职业,再孩子, 但我们的生物钟不配合. 要么要借助IVF, 要么要通过代孕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原因之一是现当今的媒体, 名人的报道, 给人一种错觉, 女性可以先职业再孩子,40岁以后再想怀孕也没问题, 但事实是35岁以后的几率已变得很小. 书中详细记载了作者在幸福地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决定建立家庭后所经历的高龄怀孕,多次流产, IVF失败,被诊断出癌症,治愈癌症,而后丈夫离去等等.书中有一章介绍了她朋友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种种人生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有机会回忆一下我的过去,很有益处的一个体验. 
  
  1.女人生孩子,似乎是天底下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但如果你和你亲密的闺密聊起来,其实谁都会有很多的故事.只是我们不愿意聊它,它是隐密的.但当我们遇到挫折-流产或不孕,那种无助,无奈到内心盘问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姐妹间的沟通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在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媒体,真正面对面的聚会却越来越少.

  2.早生小孩的另一个好处是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对孩子的影响.人类文明代代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祖辈到孙辈.这个我深有体会.我父母很晚才有我,我又很晚才有我的小孩,等他会说话了,他的祖辈都已70多奔80了. 老人家有心意,但体力已经不行了.   
 
  3.新一代女性和过去相比有更多的选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事业和收入. 有得有失,我们是否主定会失去什么吗?婚姻,作妈妈的经历,健康?

  4.当妈妈,要付出很多,时间,健康和自我."I'm not sure I would have been strong enough to have children, to live that life, and come out the other end with an identity of my own." - Gloria Steinen. 这是个选择.取什么舍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见. 在这一点上,我赞成Hillary Clinton's attitude - stop whining, your choice, you stand by it. 但是,但是,美国少得可怜的幼儿服务,让很多职业女性不得不一想再想.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parenting is rewording".这一点绝对正确.就我而言,等小孩会说话之后,我和他有了交流,我感到我在和他一起成长.尽管如此,我一直隐隐地有种负疚感,就象书中写的"For women who work and be a mom, they often feel a tug of war between career and motherhood, and often feel they fail both.

  5.夫妻接受IVF疗程,是个压力很大的过程.其间的情感过山车是谁都无法预料,事先准备的. IVF诊所都配有心理咨询,但大家往往都是事先觉得没必要,等到出现情况,又已经太晚了. 情绪,荷尔蒙和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从来都是合不来的. IVF有多难? 没经历过的不知道,经历过的不想谈. "You either tough it out, or turn to faith."  统计数字表明,作过IVF的人更容易有抑郁和烦躁症. 作者的婚姻破裂了,我的没当即走到尽头,但磕掉了一大块. 我想IVF诊所,是不是应该配备coaching服务. 

  6.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女权的看法,我了解得不多,但它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到我怀孕后期准备休假的时候,我和同事道别.有一位同事(男)告诉我,我应该感到幸运,能有12周的family leave.他妻子六年前生小孩还没有这个待遇.我当时很吃惊.产后12周已经很少了.没想到这还是刚刚的事. 在美国,大家恐惧"社会主义",但在妇幼保健上,美国的确是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太多了. Obama上任后,我曾希望能有些改善.我还在希望中.

  7.书名叫The Big Lie.但要我决定,The Big Illusion更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