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世界最早的environmentalist
中国古代一向无环保的名词,但是相同於环保一词可能就是不要破坏风水。譬如当滿清政府修建中国第一條铁路时,当时百姓抗议的原因就是铁路破坏风水,当然许多西方人士与中国的海归留学生都認为破坏风水是迷信,並不認同。但是事过境迁、而今日之青藏鉄路通車时,许多环保人士抗议此鉄路是破坏环境,而很多中外之教育水平高的人士也同意。其实,破坏环境就是破坏风水,因为风与水就是环境的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在二千六百年前就知道大自然对百姓的重要性,就主张“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因此我建议我们应该称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环保人士。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覌察天象是他的聀責,故他是由覌察自然而效法自然的柔与朴,而形成保護自然的旡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老子道德經著於2600年前, 後人雖將此書分為八十一章, 但全書都是以”道法自然”為精神與宗旨. 全書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章句是讚美道的微妙深遠;與感嘆道是不能用言語描述的,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章句是述說柔弱,無欲與無為之益處, 另外三分之一論述為政之道應該以”無為”為本. 在書中, 老子主張我們應該效法道的自然, 即在25章中所言: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又建議人應虛靜, 柔弱, 無欲與無為, 如此才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用今日之術語乃是維護環保而不敢破壞. 因為虛靜與無為就自然而然地, 不做出任何浪費自然資源與破壞地球環境的事。自己心中柔静、对事物不强求不霸道、无享受的欲望、无为於政,自然的环境就可保持了,因此老子可以稱為世界最早的environmentalist. 玆將老子之環保思想擇其重點列舉於下:
(A)致虚守静
在第十六章中之“致虚极宁静笃”是老子教後人静坐之名句。在第37章中,老子又说“不欲以静、天下將自定”。兹將此两者彔於下:
Ch16 –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公,公乃天,天乃久,沒身不殆.
Ch37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B)守柔守弱
除了虚静外、老子又教我们守柔守弱,並警告“强梁者不得其死”,又说:“物壯则老是謂不道”。除了柔弱之外,老子又用了卑、下、雌、牝、枉、敝…等字,其目的就是劝我们不要浪费自然资源、一切要节省,所以他不愧为世界最早的环保专家。今举两例以说明之:
Ch43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Ch52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C)減少物欲
老子諄谆教悔我们要知足,要減少物质的欲望,如此才可节省资源,減少不必要的垃圾,保持环境的清潔。此中重要的章句有:
Ch 12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Ch19 --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Ch46 –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D)无为而治
要维持自然的形态,老子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现代人多不瞭解他所谓的无为,其目的只是要人不破坏自然而已。今举以下数章为例:
Ch 3 –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乎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 則無不治.
Ch48 –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Ch52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Ch57 –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Ch63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Ch64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亳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