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汤圆,忆童年(一)

从小到大,年复一年帮母亲做的最多的事情有三件: 剁糟辣椒酱, 做香肠腊肉和捣汤圆馅.

贵州人管元宵叫汤圆. 它也并不只是腊月十五那一天才吃. 记忆中我们家从初一到十五后都在吃. 做汤圆馅是母亲每年春节前必做的其中一件事. 也是我小时候每年最想念的时刻. 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小孩, 甜食不离手. 一是那时候物质没有像现在那么丰富. 二是也没有闲钱买糖吃. 所以春节成了儿时最想念和盼望的时刻. 除了能穿新衣,得压岁钱, 再就是可以满满足足的吃上丰盛的年夜饭和汤圆,以及花花绿绿的糖纸裹着的糖.

那时候在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气氛里我最大的贡献就是和姐姐帮着母亲做汤圆馅. 跟着母亲从菜场把黑芝麻,葵花,花生,核桃扛回家后,就开始了现在看起来很奢侈的纯手工汤圆馅的制作过程. 黑芝麻泡在清水里洗净, 把飘在水面上的舀出来留用,沉在水底的倒掉. 洗干净的黑芝麻用锅炒干,直至散发出香气时倒进擂砵里,用擂砵棒不停地捣,一直捣到芝麻变成油糊状为止. 不需添加任何的猪油或者植物油, 芝麻馅在放置一夜后面上自然浮出一层厚厚的芝麻油. 那时我最爱的早餐就是用糍粑裹上芝麻陷和白糖的混合物,美美的吃上两块. 另一种汤圆馅则混合了葵花,花生和核桃. 那时候的这些东西全是带壳的, 没有像现在的超市可以随时买到去壳的坚果仁. 尤其是核桃. 必须用钉锤先把核桃敲散, 然后用手一瓣一瓣地把桃仁掰出来. 剥完核桃后通常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生痛. 但是看着满满一碗核桃仁却满心欢喜. 葵花和花生炒熟后也是用手指一粒一粒地剥出来,在这过程中当然不会闲了自己的嘴, 一半的葵花花生仁进了碗里,另一半进了姐姐和我的肚子里. 和芝麻陷一样, 把葵花花生核桃仁倒进擂砵中,又是一番叮叮咚咚,花生葵花和核桃仁在擂砵中上下翻飞, 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服服帖帖地粘在一起. 母亲有时也自己酿醪糟. 在寒冷的冬季早上,母亲为一家人做好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汤圆, 配上她自己做的醪糟,那叫一个美!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不再做汤圆馅, 汤圆也因此不再是我喜爱的食物. 超市购买的汤圆无论怎样也无法比拟记忆中那一碗自制的纯手工的美味. 也许不是味蕾变得挑剔, 而是这汤圆不再承载那份童年的欢乐和期盼.

如今再做汤圆馅, 只能叫山寨. 买来的芝麻粉附带干燥剂, 怎能期望它回油? 坚果仁打碎后只能加植物油让它混合后才能黏在一起. 好在家人不嫌弃, 无限热爱这中国民俗, 才给了我继续手工做下去的动力. 无论如何,也算没有丢掉这份传统.

好了,也向大家学习,上片片
!

紫红色是甜菜头汁, 绿色是绿茶汁,黄色是胡萝卜汁.

 

limejuice 发表评论于
是啊。。。后来就出现宁波小汤圆,大家追捧。。。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的引子汤圆好吃。。。。
Leileima 发表评论于
检查你的悄悄话
登录后才可评论.